兀兀穷年什么意思

《离骚》中的诗句,意为“持续的一年四季”,形容时间的长久而不断。

兀兀穷年是出自《离骚》,是屈原在楚庄王失势后写下的一篇哀怨之作。他在其中将个人苦难和时代动荡融为一体,诉说了对家国命运的忧虑和思考。诗中“兀兀”二字表达了时间的无穷无尽,似乎它远比常年更加漫长而又沉寂。整句“兀兀穷年”则是在向人们展示一个时间的悠长和沉重。

从时间的感受角度来看,“兀兀穷年”意味着漫长而单调的生活,似乎没有太多令人欣喜的事情发生。它象征着死寂和孤独,让人想起成语“日长似岁”。然而,在诗歌的背景下,“兀兀穷年”还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和政治内涵。这句话借助时间的载体,在深刻阐述屈原个人遭遇的同时,也描摹了一个动荡、战争和劫难的世界。

实际上,“兀兀穷年”所描绘的社会状况,与楚国瓦解后的乱世十分契合。此时,武王之子晋文公正在发动战争,秦、楚、齐等小国纷争不断,形成了一个割据混乱的境况。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诗人用“兀兀穷年”寻找人生与历史的意义。

在《离骚》的末尾,屈原写道:“谁谓草木不语、且以吾听。谁谓风不至、且为吾止。”他借助自然界的声响和气息,表达了人类生命的深刻体验和超越宿命的力量。因此,“兀兀穷年”虽然表面上是一句深沉、郁闷的词语,但实质上是一种思考人生与命运的启示。

整篇文章探讨了《离骚》中充满哲理和人生思考的经典词语“兀兀穷年”的含义和背景。这句话所反映出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与当时战乱频发、政局动荡的时代氛围相契合。诗人通过表现自己的情感和心境,寻找人生与命运的意义。

并通过自然界的象征和比喻,表达了超越命运的力量。充满哲理和深刻启示的“兀兀穷年”激发了人们对于人生和命运的思考,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精神财富,值得人们长久以来的传颂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