鸢尾在中国的栽培历史是怎样的?

我国栽培鸢尾的历史久远。宋代嘉祜年间,北宋政府下令全国各郡县进献药物标本。由大天文学家、药理学家苏颂主编的《本草图经》中写道:“鸢尾布地而生,叶扁,阔于射干,今在处有,大类蛮姜也射干,生南阳山台田野,今在处有之。人家庭院间亦多种植,春生苗,高二三尺,叶似蛮姜,而狭长横张,疏如翅羽状,故名鸟翣,叶中抽茎,似萱草茎而强硬,六月开花,黄红色,瓣上有细纹,秋结果作房,种子黑色。”此书对鸢尾及射干从叶到茎,从花期到花色都有详细的记载。明朝万历年间,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则对鸢尾属中的马蔺(Iris lactea var.chinensis)从 花 色、花 期 到 药 用 价 值 等 都有详细的记载。其中草部第十七卷中写道:“鸢尾,释名乌园,根名鸢头。此草所在有之,人家亦种。叶似射干而阔短,不抽长茎,花紫碧色。”

从这些记载中不难看出,我国很早就已人工种植鸢尾了。

古时由于人们对植物形态学认识不够充分,常将射干(B elam canda chinensis)与鸢尾混淆,把 鸢尾称射干或射干鸢尾。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射干即今扁竹也。今人所种多为紫花者。呼为紫蝴蝶,其花三四月开六出,大如萱草。结实大如拇指,颇似泡桐子,一房四隔,一隔十余子,子大如胡椒,而色紫极硬,咬之不破,七月始枯。”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此花就是鸢尾的一种。清代的吴其濬则在他的巨著《植物名实图考毒草类》中清晰、准确地描绘道:“鸢尾,《本经》下品。《唐本草》:花紫碧色,根似高良姜。此即今之紫蝴蝶也。《花镜》谓之紫罗兰,误以其根即高良姜。三月花,俗亦呼扁竹。李时珍以为射干之苗,今俗医多仍之。”指出了前人常发生的错误,从此统一了鸢尾这一称谓鸢尾花美丽奇特,我国古代文人墨客写诗作画对其赞美,以抒发个人情感,最有名的当属清代诗人做的几首诗了。周治蘩在他的《西江月蝴蝶花》中写道:“红药队前雨细,碧蕉阑外春迟。寻香低傍玉钗时,恰是晓妆初起。花里丰姿浑谊,楚中身世不非。东风吹得柳依依,犹自酣眠不起。”陈维崧在他的《河传紫蝴蝶花》中写道:“低脾墙阴,微晕帘罅,露濯烟梳。满园姹紫趁清铺。萦纡,傍裙裾。”

这些美丽的诗句抒发了人们对鸢尾花的喜爱之情。

图2 鸢尾的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