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有以下意境的诗
1.关于月的意境诗
里平湖霜满天,寸寸青丝愁华年,
对月形单望相护,只羡鸳鸯不羡仙
十里平湖已经是寒霜满地,年华老去,一寸一寸的青丝都慢慢在忧郁中.对青春对爱情的眷恋渴望.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苏 轼《中秋月》
因为取材相同,所以两诗写月,都绘得淋漓尽致,其咏月名句,也就千古流传了。王建的诗着重就中秋月的清澈明亮进行描绘:诗人中秋赏月,居于庭院之中,只见月光如水,洒遍大地,庭院在月光的照射下,满地都呈白色,可见月光明亮清澄。正因为月色清清,所以眼前之景,就一览无余——夜深人静,树影斑驳,那栖在树上的乌鹊在静静地休息;而秋天的露水洒在桂花树上,晶莹剔透,经月光一反射,更显得清透可爱。诗人把视角对准庭院中可触之物——树,借栖鸦、冷露、桂花之美写出月色溶溶之姿,让人对月不能不产生爱慕之心。苏轼的诗则着重就中秋月,描绘月之形美。诗中,“清寒”指月光,“银汉”指银河,“玉盘”则指明月。因为古代很多诗人都将月亮喻为“玉盘”,所以“玉盘”也就成了明月的代名词了。
两首中秋诗在绘摹月色美的同时,也再现了赏月的场面,这就起了很好的侧面烘托作用。我们说,越是“人尽望”,越显“月之娇”,诗人以侧面烘托的高明技法,将中秋景色烘托得十分美丽,同时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2.关于柳的意境诗
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
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
灞岸晴来送客频,相偎相依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一、从手法上来讲
第2首诗属于典型的送别诗,将主人公的主体感情投射到无感情的柳树中去,认为柳树也在“绊路人”,这类似于“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实际上蜡烛也好,柳丝也好,作为无感情的外物,是不可能惜别的,这是主体感情的外射。
第1首诗中,主体感情也有外射,但程度远不如第2首强烈,而是诗人对柳树做出一个判断(就是认为柳树无情,不解迎人只送人)。
二、从意境上来讲
第2首诗属于典型的送别诗,将惜别之情与柳树这一外物融合在一起。情与景交融,很圆融的表达了惜别之情。
第1首诗则翻用其意。通过对柳树的“无情”的判断,更曲折、因而也更强烈的表达了惜别之情。有点类似于毛阿敏的一首歌《思念》:“又把聚会当成一次分手”。
第一是因为折柳赠别是古人的风气,看到柳,就联想到别。
第二是因为本身就是在送别的时候,这时候看到柳,只能徒增送别的伤感。
第三是因为,从来都是折柳赠别,但从来都没有一次是能够将人留下来的,因此说柳是无情的。
因此这是一种更强烈的表达。这种表达,在特定的情境中,意味要比第2首的正话正说更浓烈
3.秋思,归隐,梅兰竹菊。。
柳宗元的五绝《江雪》被人称为创造意境的奇绝之作,“二十字可作二十层,却是一片,故奇。”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人运用白描手法,创造出一种奇绝意境,给人以强烈的感染。诗人的主旨,意在巧妙曲折地反映自己在政治革新失败后,不屈而又孤独的精神面貌,其意不留痕迹地蕴含于所描绘的景象之中。漫天大雪覆盖大地,那么多的山,那么多的路,竟没有一鸟一人之踪影。“千山”“万径”,广阔无限,而一“绝”一“灭”又无限阴沉、凄凉、孤寂。寒气笼罩又正下着大雪的江中,竟有一只孤舟,一位披蓑顶笠的老翁,任凭周围环境严酷,坚持着自己能做的工作。静中见动,又“孤”且“独”更增添沉寂清冷气氛。诗人用暗示象征手段将自己愈挫愈坚的正气意志完全融含于雪压孤舟的白描之中,其奇绝意境天然而成。
《汾上惊秋》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汾河。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诗人用情景相生、情景“互藏其宅”的方法创造意境,艺术地表达自己的情意。首句从景写起,次句由景到叙事,三句由叙事写到心情,最后以景语作结。前两句侧重写景,皆写那些能够表达感情的景物,后两句以情为主,又不空泛抒情。前后各有侧重,但又“互藏其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尤其收句,以景结情,更显含蓄有深味。此诗寒意之景与烦愁之情水乳交融的意境,浑然纸上,如画彰目。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塞山寺,夜半歌声到客船。
张继的这首七绝之所以成为名作,是因为它宏大开阔且整体相融,具有大手笔风采。诗体清迥,不雕不饰,读来却形象生动,宛若图画展现眼前。诗作把形象、色彩、音响交织融汇,而且所写景物的远近、明暗、位置、层次又十分巧妙和谐。夜泊旅人的心情也与诗景融成一体,天衣无缝。从景物层次上看,远处是秋夜的霜天,无边的残月,啼叫的栖鸦;近处是江畔的枫树,渔舟的火光,桥下夜泊的客船。远与近,宏观与微观交融和谐。从景物色彩上看,有霜天残月,有江枫渔火,冷色与暖色分别交织在树、桥、舟、寺的阴影之中,使色彩呈现出或明或暗的景观。这夜泊的特有气氛,已使旅客产生孤寂之感,而震荡天宇的“夜半钟声”,更给旅客增添了满怀愁绪。诗作用纯然无饰的白描手法把景物、色彩、音响与游人的心情,揉合为一体,足见诗人艺术造诣之高超。此诗大可证明,白描手法在诗歌创作中运用的广度与深度。
《宿建德江》
作者: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我把船停泊在暮烟笼罩的小洲,茫茫暮色给游子新添几分乡愁。
旷野无垠远处天空比树木还低,江水清澈更觉月与人意合情投……
这是一首刻划秋江暮色的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不见“愁”字,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
《杂诗》
作者: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出来,一定了解家乡人情事态;
请问您来时我家绮窗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开?
这是一首抒写怀乡之情的诗。原诗有三首,这是第二首。诗以白描记言的手法,简洁而形象地刻划了主人公思乡的情感。对于离乡游子而言,故乡可怀念的东西很多。然而诗不写眷怀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却写眷念窗前“寒梅著花未?”真是“于细微处见精神”,寓巧于朴,韵味浓郁,栩栩如生。
《竹里馆》
作者: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月夜,独坐幽静的竹林子里,间或弹弹琴,间或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呵呵O(∩_∩)O~只有这么多了,我尽力了!
我刚高中毕业,在家闲的没事干。不过,我觉得你其实可以找一本唐诗300首
自己找诗句,自己感悟,自己去赏析意境和表达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