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秀华一夜爆红的诗人能走多远

这几天,诗人余秀华先来南京,又到安徽碧山,参加了几场诗歌分享会。紧接着,她还要延续这种走马灯一般的生活,去郑州、合肥、武汉等地参加活动。这半年多来,暴得大名的余秀华基本上就是在这种状态下度过,其只言片语常被媒体捕捉、放大,被人们津津乐道。

扎根于那片苦难的土地,尤其是深陷于生活与人生的困顿乃至绝望,余秀华的诗歌语言纯粹、意象新颖。从默默无闻到“横空出世”,从田间地头走向聚光灯下,网络时代或者说微信时代,一切都显得那么神奇,大众仿佛一夜之间从“谈诗色变”转向了“人人谈诗”。

余秀华的诗歌,主题集中于爱情的惶恐、生活的苦难、人生的无措,冲突与错位是她对诗歌的主要营造方式。一定意义上来说,余秀华的疼痛,是中国人的“集体记忆”,而她身上的标签,又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这个时代的“同情”与“取暖”。

对无数人来说,那个传说中的“诗歌”,或许就来自于半年多前的那个微信。尤其是余秀华身上的标签,仿佛更加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余秀华的诗歌,表现的就是这种大多数人每天体验却又无法言说的“小疼痛”。“你们读的是自己,而不是余秀华。”余秀华的思维比较跳跃,很多时候还很“机灵”,当然,这些对诗歌来说,其实也算不上什么,但放在余秀华身上,一种强烈的反差就让读者和观众特别“受用”。

诗歌来自于个体与世界的矛盾与冲突,而这个时代的消费与市场,每时每刻都在努力促进着两者之间的“和解”。余秀华从凌乱不堪的乡间走向纷纭喧嚣的舞台,是不是越来越“舒服”?我们看到的是,余秀华越来越懂得“配合”,每一个场合都能够说出让主办方高兴的话来,一个曾经“不谙世事”的诗人,各种场合越来越得心应手。但人们心中的一个疑问也越来越需要解答:一个个被冠之为“草根”的艺人往往都是昙花一现,余秀华能够逃出生天吗?

一个参加诗歌分享会的朋友说,“人少了,诗歌的声音出现了”。余秀华是不幸的,恰恰是这种不幸成就了她,她又是幸运的,然而这种幸运或许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毁灭作为诗人的她,这就是一个悖论。余秀华的诗歌能否走远,最关键的是她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能不能实现进一步升华;走出一个小圈子后能否走向一个大视野。余秀华说,“每一个时辰都是孤独的”,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正是这种孤独成就了余秀华,而现在,我们对作为诗人的余秀华最好的呵护,或许就是把这种孤独还给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