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带给"新世纪诗歌"哪些不良的影响

这是我之前原创的一篇评论,希望对你有用。

在中国现代化的建设的道路上,网络的普及使人们更多的了解到现代文化的各个方面。以追求新意、怪诞、爆冷的一些被称之为“非主流”的文化正在一些所谓的八零后、九零后的青少年群体中流行着。君不见各种匪夷所思的ID,各种稀奇古怪的特殊符号和“非地球人”创造的“火星文”,以及那些无病呻吟的“个性签名”。这些具有后现代气息的文化正在悄然的滋长着,并且借助网络平台影响着人们的正常的正统的文化精神,用一句很流行的话来评价这些离奇的文化现象就是“脑残”。相当一部分的“非主流”文学作品表现出极端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无政府主义以及拜金主义等各种颓废的思想。

固然,文学所表现得意识形态具有多样性,这些“非主流”也是存在一些新鲜的、健康的文学作品,但是拿“闷骚”来形容那些无病呻吟,娇柔萎靡的文学作品也不为其过。不管从广义的文化含义和狭义的审美含义来讲,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都不是很高的,奇、冷、恶是这类作品的存在的一种病态文学表现。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文学现象和这个时代背景以及文学创作者的心里不无关系。的确,社会需要开放,个性需要张扬,经济发展而带来的各种垃圾、泡沫文化是不可避免的,作为社会的上层建筑的文学受物质基础的影响很大;此外,那些“非主流”写手因为家庭、社会、现代人的交往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更加倾向于抒发自己的“闷骚”,以得到人们的认可,貌似低调的用一些摸不着头脑的符号,实则内心却渴望得到人们高调的认可。个体价值的存在已经沦为周围环境的意识作用了。正是见上的社会和个人的原因,让我们“有幸”看见了一批又一批的“非主流”。

文学反映到社会中,它是社会的精神产品,本质是有人民创作的,现阶段的文学应该是为人民服务的,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这也是这一时期一切文学活动的价值观核心。“非主流”之所以称之为“非主流”是因为它不代表主流文化。但是“路本来是没有的,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想到一部分的八零、九零甚至21世纪的青少年都是在这种“非主流”文化的耳目熏染下成长起来(我承认着对我也有影响),因此,作为青少年的主流人群,代表着以后看世界的第一人,却真真切切的在这种“非主流”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这不能不说是青少年精神文化的危机。

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流人群,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只有在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引导和影响下,才会积极地推动社会的健康发展,才会在着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价值,才能让社会认可你,并非是通过对这些”无厘头”的文学作品消费中,以引起社会的关注,让社会的来认可你。特别是作为社会主义文学发展的推动力量的个体,在思想上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

文学活动是一种座具有个人创作的精神生产活动,在当今经济飞速发展下,我们要时刻牢记社会主义文学的价值观。明确自己的价值取向才能引导现代文学发展走出一条健康的路子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