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斯塔夫·马勒的作品
康塔塔:《悲哀的歌》(女高音、女中音、男高音、男低音、合唱与乐队)
声乐套曲:《旅行者之歌》(人声与钢琴或乐队)、《亡儿之歌》(人声与钢琴或乐队)
歌 曲:《少年的魔角》、《吕克特诗歌谱曲五首》
歌 剧:《三个平托》
室内乐:
A小调钢琴五重奏(1876年);
A小调钢琴四重奏(1876年);
小提琴奏鸣曲(1876年)
交响曲
早期交响曲3首
1.学生交响曲(Student Symphony,1877年):此交响曲为马勒17岁时所写的第一首交响曲,曾由奥地利指挥家Joseph Hellmesberger, Sr.进行排练,但后来被撤下,因此从未演出。现已遗失。
2.a小调交响曲(1882年—1883年):此曲可能为学生交响曲的拓展,***有三个乐章,亦从未演出。
3.北欧交响曲:此曲现已不存。马勒的挚友、德裔美籍指挥家、钢琴家布鲁诺·瓦尔特(Bruno Walter)所作的《古斯塔夫·马勒》中提及这首“北欧交响曲”手稿被作曲家亲手销毁的过程。
主要交响曲11首
1.D大调第一交响曲(巨人)/(泰坦)(1884年─1888年)
2.c小调第二交响曲(复活)(1887年─1894年)
3.d小调第三交响曲(1893年─1896年)
4.G大调第四交响曲(1899年─1901年)
5.升c小调第五交响曲(1901年─1902年)
6.a小调第六交响曲(悲剧)(1903年─1905年)
7.e小调第七交响曲(夜曲)(1904年─1906年)
8.降E大调第八交响曲(千人)(1906年─1907年)
9.a小调大地之歌交响曲(1907年—1909年),副标题为“一个男高音与一个女低音(或男中音)声部与管弦乐的交响曲”。本应编为第九交响曲,而马勒认为按顺序将之排为第九交响曲不吉祥,因为贝多芬、舒伯特、德沃夏克、布鲁克纳都是在写完自己的第九交响曲后去世的,所以最后不为其编号。
10.D大调第九交响曲(1909年─1910年)
11.升F大调第十交响曲(1911),未完成,由他人续编成交响曲编制的版本:
库克(1964年、1972年、1989年)卡本特(1966年)惠勒(1959年)小马捷提(1989年)
联篇歌曲集、歌曲集及其它声乐作品
悲叹之歌(1878年原为歌剧体制,1896年改为合唱曲)
为男高音与钢琴所做的三首歌(1880年)
青年时期歌曲作品(1880年─1883年)
青年流浪之歌(1883年─1885年)
歌曲集:少年魔号角(1892年─1896年;另两首则在1899年与1901年完成)
吕克特之歌(1901年─1903年)
悼亡儿之歌(1901年─1904年) 马勒《第二交响曲》(复活)尼伯莱特、霍恩演唱
阿巴多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
《第二交响曲》作于1894年,因为末乐章使用德国诗人克洛普施托克的诗作《复活》,而命名为《复活交响曲》。1895年3月4日由理查·施特劳斯指挥柏林爱乐乐团首演了前三个乐章,1895年12月3日由马勒亲自指挥柏林爱乐乐团首演全曲。作品包括:一、庄严的快板;二、庄严的行板;三、宁静而流畅的谐谑曲;四、“原光”;五、激动的谐谑曲。阿巴多以他独特的指挥才华,证明了他不仅是杰出的,而且是伟大的马勒诠释者。乐曲本身的力量和戏剧性在他的控制下,达到了高度的平衡和显现。这版CD,被日本《唱片艺术》评为最佳名片。另外,拉特尔指挥伯明翰交响乐团的演录版也被《企鹅唱片指南》评为三星带花名片。
马勒《第四交响曲》
赛尔指挥克利夫兰交响乐团
《第四交响曲》作于1899-1901年,1902年11月29日首演于慕尼黑。作品的音乐基础是他自己的《少年的魔角》中的一首《整个天国的欢乐属于我们》的歌曲,马勒曾对这部作品作过如下解释:在前面三个乐章中,笼罩着一个较高境界的沉静严肃的气氛,这个境界对我们来说是陌生的,使人莫名其妙地不寒而栗,甚至毛骨悚然。在最后的乐章《天国的生活》中,孩子告诉我们它意味着什么。这部作品包括四个乐章:一、缓慢地,从容不迫地;二、舒缓地运动;三、充满深沉的宁静;四、非常愉快舒适。赛尔在此的处理有点冷漠,但人们从唱片中能明显地听出无与伦比的演奏与高贵、华丽的音色。这版CD,被《企鹅唱片指南》评为三星带花名片。另外,阿巴多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的演录版也被日本《唱片艺术》评为最佳名片。
马勒《第八交响曲》(千人)
赫德、科罗等人演唱
索尔蒂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及维也纳合唱团等
马勒《第八交响曲》之所以被称作《千人交响曲》,是因为它的正规演出需要一个大型管弦乐团、两组混声和一组童声的三个合唱团、八位歌手和一部管风琴,以至于音乐厅的乐池里足足有上千人在参加演出。声势之大,亘古未有,简直令人怀疑马勒是不是太过分了?至少这样的怀疑在马勒那个时代是很普遍的。而今天已经享受惯了现代音响条件的音乐会或唱片听众,反倒会因此而欢呼呢!何况,这股音响狂潮里毕竟还是流淌着真正音乐的涓涓细流。即使是在喧嚣动荡的第一部分里,那恍若汹涌的海面上飘着云朵般的抒情的歌唱,还是相当迷人的。更何况,后边很长的第二部分,曲趣、氛围、人声和乐队的音响等等,都比第一部分更多变化,更富色彩,甚至有些段落还非常优美。
马勒《亡儿之歌》
费里埃尔演唱
瓦尔特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
声乐套曲《亡儿之歌》(为女低音与乐队而作),作于1902年,根据德国诗人吕克特的诗谱曲。1906年,马勒的幼女不幸夭折,马勒在悲痛之中曾哀叹:“爱女之死,实在是此曲预兆之故”,这部套曲非常哀婉动人。费里埃尔的音色和她在演唱中流露的动人的真挚,应该说是演唱马勒歌曲的最佳人选,她这个曲目和《大地之歌》的演唱,都非常优秀。这版CD,虽然录音旧了一些,仍被日本《唱片艺术》评为最佳名片。另外,巴比罗利指挥新爱乐乐团的演录版也被《企鹅唱片指南》评为三星带花名片。
马勒《第五交响曲》
巴比罗利指挥英国新爱乐乐团
《第五交响曲》作于1902年,1904年在科隆首演时,马勒亲自指挥。它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一、葬礼进行曲;二、激动的暴风雨般的快板;第二部分:三、谐谑曲;四、小快板;第三部分:五、诙谐、清新的快板。巴比罗利的这版录音,是他最富感染力的一次诠释,以独特的速度和美感折服许多人,被《企鹅唱片指南》评为三星带花名片。另外,滕施泰特指挥伦敦爱乐乐团的演录版被日本《唱片艺术》评为最佳名片。
马勒《少年的魔角》
施瓦茨科普夫、菲舍尔-迪斯考等演唱
赛尔指挥伦敦交响乐团
《少年的魔角》,歌词选自德国作家布伦塔诺所编辑的同名德国民歌集。马勒选其部分写成套曲(分别由钢琴伴奏和乐队伴奏,每套各12首,***24首),这是乐队伴奏的演录版,在这部声乐套曲中,有很哀婉的忧郁,也有对理想“天国”的向往,施瓦茨科普夫和菲舍尔·迪斯考的演唱非常真挚动人。赛尔指挥的这个版本,是在欧洲所录制的系列唱片中最杰出的一版,被日本《唱片艺术》评为最佳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