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获奖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获奖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下面是我精选的桃花源记获奖教学设计,欢迎参考!
1桃花源记获奖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 落实课文的朗读和古文字 词理解。进行古文基本知识的积累。
2. 要求学生了解作者及课文的背景知识,明确作品的解读离不开作者,环境和文化背景。
3. 要求复述课文基本内容,初步思考作品的含义。
[教学重点]:1.古文字词的掌握,课文的翻译。
2.作者及课文背景知识的了解。
[教学难点]:古文字词的识记以及知识点的梳理和归纳。
[教学方法]:教授法,提问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要点]:课文朗读,探讨关于课文作者的信息,教授生字,生词,归纳古文字词(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⑴ 今天在上课的开 头我先请大家来听一首民歌,大家可以先闭上眼睛,一边欣赏音乐,一边勾勒出一副风景画,等到音乐结束。我要请同学来描述一下他的感受。
(音乐《梦入桃花源》,约2分钟)
⑵ 提问。请2-4个同学来描述一下他听完音乐的感受以及他脑海里所呈现的画面(2分20秒左右)
⑶ 小结辞:正如同学所说,音乐中所描述的桃花源是个令人是神往的地方,像一个美好的梦。相信大家对金庸笔下的?桃花岛?并不陌生,那里有美丽的景色,精致的楼台还有俏丽的黄蓉。那么关于桃源的美梦是谁最先开始做的呢?那就要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了,有个叫陶渊明的东晋文人,他将自己的梦记录了下来 ,这就是我们今天的课文《桃花源记》。(35秒)
二介绍作者和作品背景。(10分钟)
⑴提问:大家知道陶渊明吗?知道陶渊明的故事吗?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呢?(2-4分钟)
⑵ 关于作者陶渊明,书上只做了简单的介绍,他又名 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东晋浔阳柴桑人,也是今天的九江市人。他的曾祖陶侃是东晋初名将,手握重兵,声威煊赫一时。死后追赠大司马。祖父陶茂官至太守,父亲也曾做过官。陶氏为东晋元勋之后,地位虽然不像当时的名门望族一样显赫,也是浔阳的大族。只是到了陶渊明这一代,因他年幼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便日渐败落。但他仍然属于士族阶层,大家要知道当时的士族是比较牛的,无论从生活上还是心态上都是高高在上的。陶渊明从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但是他不如意,不久便归隐了。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当陶渊明四十一岁的时候,再次出来做彭泽县的县令,前后不过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脱离了官场(为什么他辞职不干了呢?因为在他到任81天的时候浔阳郡派遣?邮至?,也就是相当于督察的这么一个官员来视察,有个小官告诉他要穿戴整齐迎接那位官员,他说?我岂能因为5斗米而向这么一个乡村小官点头哈腰的?,一气之下就辞职了。)也就是著名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陶渊明辞官归里之后,小日子过得还算清闲。与夫人翟氏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并且他在家乡有自己的田庄和僮仆,开始一段期期,生活也算安宁自得。有时他也亲自参加一些农业劳动,作为自己的社会观和人生哲学的实践。在这种劳作生活中,与农民有所接近。后来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境况愈来愈恶化。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求禄。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 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 是中国的诗歌史上可以担得起?杰出?二字。
他的诗歌总的概括来分成三个部分,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而最出名的就是以田园生活为题材的,他开创了田园诗歌新的艺术境界,使田园诗歌在唐宋以后成为诗歌的重要内容。(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伤风而进入更纯更熟的境地,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他创造了中国诗歌意境中一种新的,美的类 型,一种意韵极为醇厚而又朴实无华的冲淡美,这一切的取得与其丰富的人生体验分不开的,如果没有田园生活的体验也写不出这些广为传诵的田园诗,从而使陶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奠定了不朽的地位。)这位老先生喜欢喝喝酒,喜欢种种菊花,喜欢恬淡的隐居生活。但是他的作品却影响了唐宋元明清的后世文人,比如唐代的王维,孟浩然,他们继承和发扬了他的田园山水诗,比如宋代的苏轼,明代的朱熹都非常地推崇,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崇拜陶渊明,将他视为自己的偶像。
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是说,那是一个动乱的时代:宗室内部的斗争,军阀对政权的野心,不断引起血腥的杀戮乃至激烈的火并。这种社会动乱不仅给人民带来灾难,同时在社会上层也造成严重的不安全感。另一方面,在这种权力争夺之中,一切卑污血腥的阴谋,无不打着崇高道义的幌子。因此,陶渊明才会有逃避现实的思想,找个地方隐居。他向往的社会是和平安宁、自耕自食、无竞逐无虚伪、没有相互压迫和残害的社会;他追求的人生是淳朴真诚、淡泊高远、任运委化、无身外之求的人生;他所喜爱的生活环境,也是恬静而充满自然意趣的乡村。
(东晋时代那些专述老庄哲理的诗,被称为?玄言诗?,其最重要的代表,是孙绰和许询。然而,在东晋玄言诗中却又酝酿着一种新的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山水诗的萌芽。而且,陶渊明的田园诗,在某种意义上说来,也是山水诗的分支,与玄言诗同样有直接的关系。玄学本是超世的哲学,它强调人不仅在社会中存在,而且每一个人即每一个精神主体,都是直接面对宇宙存在的。因此人生的根本意义,也不在于世俗的荣辱毁誉、得失成败,而在于精神的超越升华,对世界对生命的彻底把握。宇宙的本体是玄虚的?道?,四时运转、万物兴衰是?道?的外现。从这种观念中引导出人对自然的体悟、追求,以及人与自然统一和谐的观念。加以江南山水,佳丽可人,对于来自北方的士大夫富有新鲜的刺激,更引起他们对山水自然的兴趣。由于玄风的影响,东晋散文除陶渊明外,别无名家。但王羲之的《兰亭序》,却可以说是一篇佳作。)
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桃花源记》就横空出世了,下面我们来对课文进行解读。
三课文基本知识 教授和翻译(20分钟)
⑴ 播放课文朗诵FLSH(3分15秒)同时要求同学将生字注音。注意朗诵者的 断句要领。初步熟悉课文。
⑵第一段翻译,重点字词的归纳。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注意太原是年号,该句交代了时间,主人公,以及他的职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缘:沿着。之: 的.)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数量很繁多。注意:百步其实是一个大致的数量词,表示估计而已。)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而美丽,花儿纷纷都落下来。古今异义:鲜美:鲜艳美丽。今:味道好。杂:别的;缤纷:繁多的样子。)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渔人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甚:很; 异:感到奇怪;之:语气助词;复:继续;前:向前;欲:想要;穷:形容词-动词 走完;其:指示代词,这,那 )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尽:到头)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仿佛:隐隐约约。)
便舍船,从口入。(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省略句。舍:舍弃 )
初极狭,才通人。(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省略句。才:仅仅)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复:继续。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忽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然:?的样子,豁(hu?)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 舍。然:?的样子。俨然:整齐的样子。俨(yǎn)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属: 类。)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阡陌:田间的小路。交通:交错相通。 今: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阡(qiān)陌)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 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其:这,那。悉:都)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黄发:指老人。垂髫(ti?o):指儿童。髫,古代小孩的垂发。(指代) ,垂髫(ti?o))
读音: 豁(hu?)然开朗 俨(yǎn)然 垂髫(ti?o) 阡(qiān)陌
字词翻译:
缘:沿着。
缤纷:繁多的样子。
甚:很
复:继续
欲:想要
尽:到头
仿佛:隐隐约约。
才:仅仅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忽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俨然:整齐的样子。
属: 类。
阡陌:田间的小路。
黄发:指老人。垂髫(ti?o):指儿童。髫,古代小孩的垂发。(指代)
古今异义:
鲜美:鲜艳美丽。今:味道好。
交通:交错相通。 今: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词类活用:
才通人 通:使动用法 使人通过
欲穷其林 穷:形容词-动词 走完
渔人甚异之 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对...感到奇怪
复前行 前:名词-状语 向前
一词多义:
2. 舍:舍弃 ?便舍船? 房子 ?屋舍俨然?
之: 忘路之远近:的
渔人甚异之:语气助词
有良田美 池桑竹之属:指示代词,这.
四提问(10分钟)
⑴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⑵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⑶桃花源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找出相关句子,并用自己的话表述的的感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⑷复述第一段的内容。(可选,时间空余时用)
⑸检测字词掌握情况,提问。(可选,时间空余时用)
[板书]:
豁(hu?)然开朗 俨(yǎn)然 垂髫(ti?o) 阡(qiān)陌
之: 忘路之远近:的
渔人甚异之:语气助词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指示代词,这.
古今异义:
鲜美:鲜艳美丽。今:味道好。
交通:交错相通。 今: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词类活用:
才通人 通:使动用法 使人通过
欲穷其林 穷:形容词-动词 走完
渔人甚异之 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对...感到奇怪
复前行 前:名词-状语 向前
渔人行踪: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作业]:
1.背诵课文第1,2段(下一课时检查)
2.抄写5遍:豁(hu?)然开朗 俨(yǎn)然 垂髫(ti?o) 阡(qiān)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怡然自乐
3.记忆上课讲到的所有字词(下一课时检查)
4.预习课文下一部分
[教学后记]:
文言文的教授本来就是一件枯燥的事情,因为其中的知识点是考试所必须要求掌握的,因此占用了解释作品内涵的时间,从而避免不了乏味。用音乐来导入文言是我所能想到的最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方式了。其实音乐和文学本来就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能诠释一种 感觉。而这种感觉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又不尽相同。
对于首次正式地接触文言大家,教师应该占有尽可能多 的背景材料,让学生了解,认识作者。为其以后的阅读和学习打下基础。同时为课文的理解打下基础。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深层次上的含义。
为什么要放入一个朗诵FLASH,是因为想给学生提供一个课文阅读的范例,对于首次接触的文言来说,学生往往不是认不全生词就是胡乱断句,结果往往读得不流利而丧失了作品的感觉。用朗诵来呈现课文,能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将学生的情绪带入课文 ,告诉学生课文所内涵的基调。
初二的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散文,一般来说对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是一无所知的。因此教师就应该以讲授为主,并且尽可能地要讲得细致。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同时要做好归纳整理的工作,将文言的知识分块,集结。要求并且强制学生记忆,不断地要求他们反复回忆,做好听写之类的检查工作。另外要求他们背诵,默写。
2桃花源记优质课教案一.教学设计与策略
1.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及依据
课标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了?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的要求,因此,本着这样的思想,本课以翻译课文、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为训练重点,课文内容与情感分析择其要而讲。课堂上积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文言文自学能力,并在合作、交流、讨论等活动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最终学会独立阅读。
2.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课前半部分采用?自主-合作-发现-交流-巩固强化?的教学策略,以期达到积累文言词汇和独立翻译课文的能力。后半部分采用?学生生成问题,教师追问?的形式水到渠成的完成文章内容分析与对主旨的把握。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自主与合作学习结合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重点进行学法指导。通过此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真正将课堂变成学生需要的课堂,而不是教师假想的学生需要的课堂。
3.教学目标: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②学会翻译文言文的方法,能准确地翻译课文,并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③把握文章的结构,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④了解晋代社会的黑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4.教学内容: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本课重点研读课文2至5段,掌握重要词语,能流畅地翻译课文;并整理文章的结构,理解作者借文章表达的感情;最后熟读成诵。
5.教学重点:掌握方法,准确译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实录
1.激趣入课
屏幕显示谜面如下:
?四个小房结构巧,拳头大小似红桃,日日夜夜供血忙,时时刻刻咚咚跳?――打一器官
?日日开箱子,夜夜关箱子,箱里一面小镜子,镜里一个小影子?――打一器官
?右有,左无;后有,前无;哭有,笑无;高有,矮无?――打一器官
教师逐个出示谜面,学生抢答。(心、眼、口)
师:这三个器官在我们学习中非常重要,朱熹就曾告诉我们?读书有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中国还有一句俗语?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所以希望大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看屏幕)
生:齐读?心到、眼到、口到、手到?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学习方法的指导
2.复习提问
师:今天,我们继续走进陶渊明的梦想家园,学习《桃花源记》(板书标题)?源?怎么写?(生描述),由本文衍生出一个成语是――(生齐答?世外桃源?)(师板书)。本文作者是谁?(生答)朝代(生答)名(生答)字(生答)世称(生答)自号(生答)
师:上一节课,我们熟读了课文,分析了第一段,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余下的段落。
师:学习文言文,我们应重点把握哪些方面?
生:读准字音和节奏,熟练地背诵
生:解词,翻译句子
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师:你们总结得非常到位,老师也这样认为。
3.读文知意
(1)朗读课文2至5段
师:读是一切的基础。关于朗读,朱熹给我们一点建议,谁为大家服务读一下?
生:读(朱熹的话:?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
师:下面让我们放声自由朗读课文2至5段
生:自由读
(2)以自主合作式学习2、3段
师:先独立解词、翻译,有疑惑的小组交流研讨,时间5分钟。
生活动、师巡视
师:(在屏幕上打出文言文翻译方法)当大家有翻译不通的时候,不妨参考一下翻译方法。(文言文翻译方法:保留、加字、替换、补充、调序、删除)
师:经过大家的合作交流,还有不理解的词,不会翻译的句子吗?
生:?设酒杀鸡作食?中?设?如何理解,?作食?是?作为食物?还是?做饭?
师:问题表述非常清楚。
师:谁能帮助解答一下?
生:这里的?设?可以用现代汉语的?摆?替换,?摆了酒杀鸡做饭?。鸡杀了就是要吃的,所以没有必要说?作为食物?,而且承前面的意思也应该是?做饭?。
师:解释得非常透彻。你们小组理解了吗?
生:点头
师:还有不理解的词句吗?
生:没有。
师:借助团队的力量我们完成了这样艰巨的任务,看来集体的力量真大。
师:我有几个重点词想特别强化一下,熟练掌握这些词对我们学习文言文非常有帮助。下面对照学案,快速解词。
生:组长提问,组员齐答。组员遇到不熟悉的词,同组人帮他弄会。
师:下面让我们在翻译句子中再次检测词句的掌握情况。
生:翻译学案的六句话。
师:适当强调翻译方法。 (3)以发现交流式学习4、5段
师:经过合作我们高效地完成了2、3段的翻译工作,4、5段我们换个学习方式。看屏幕:
找出翻译有错误的地方并改正(四处)
原文: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译文:立即出来,找到他的船,便顺着向前的路(划回去),处处做标记。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到了郡城,到太守那儿说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随渔人前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渔人)寻找以前所做标记,终于还是迷路了,没有再找到(去桃花源的)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南阳的刘子骥,品德高尚, 听说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没有实现,不久病逝了。后来就没有问路的人了。
师:我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发现一处错误举起一根手指,发现两处举两根。
生:(看屏幕,参照书下注释,思考判断。)
师:根据学生举手指情况叫停。组织学生交流发现的错误并改正。
生:交流
师:你们举起了四根手指,老师要为你们举起一根手指,(竖起大拇指)你们是最棒的!
师:看学案,采用刚才的方式,识记解词。
生:组长组织识记重点词。
4.主题探究
(1)理清文章结构
师:我们已通译一遍文章,下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段内容。
生:概括、完善
师:板书(发现 进入 访问 辞别 再寻)
师:我可否在这些词之间画箭头?
生:可以。
师:我们用一句话概括,这叫做渔人的(生补充)行踪。本文即以什么为线索?
生:渔人的行踪。
(2)理解作者的情感
师:在记叙的过程中,作者详写了什么内容?
师:详写了这些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美好的世界。你觉得这个社会美在哪?结合文中语句回答。
生:这里没有战乱,人们生活幸福,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以看出。
生:这里人们热情好客,民风淳朴,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可以看出。
师:在学生回答时摘重要词语板书。
师:这就是陶渊明心中的?世外桃源?(完善板书)
这个理想社会在当时是真实的吗?
生:不是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从?寻向所至,遂迷,不复得路?可以看出,他已经作了详细的标记,但还是没有找到去的路。这就暗示读者这个社会是作者虚构的。
师:作者为什么虚构这个社会?
生:寄托了自己的理想。
生:其实,这也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摆脱战乱剥削,追求安定生活的愿望。
师:陶渊明勾勒了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我想我们心目中也有自己的理想生活,让我们***同为之努力。
5.作业及寄语
师:回顾文言文学习重点,我们还有哪一项任务没有完成?
生:背诵。
师:熟能生其巧,精能通其妙,课后作业,背诵全文。最后以两句诗作为本课结语: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希望大家以书为伴!
三.课后反思
1.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1)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时间真正去读、去思考、去交换意见。
(2)把问题的提出权及处理权交给学生。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后,教师给予学生时间再提出小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并找其他小组的同学给予解答,教师不做出直接的解释。鼓励学生质疑,并勇敢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2.对文章主旨的把握环节简洁不拖沓,问题的生成环环相扣,水到渠成,很自然地突破了文章的难点,提高了本课的效率。
3.潜移默化地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
4.恰当运用鼓励性、引导性的评价语。如?问题表述非常清楚?、?借助团队的力量我们完成了这样艰巨的任务,看来集体的力量真大?,恰当的评价语言,既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认可,同时指明好在哪,今后要怎样做。
但作为施教者,我觉得本课在以下两方面还应多下一点工夫:
1.预习。学生预习的情况直接影响着课堂学习效果。预习做得好与不好也直接决定着学生的自学能力。所以教师要把指导学生预习做为一项重要教学任务,落实好,完成好。
2.多关注学困生。要及时发现他们的问题,给予帮助或引导同小组的同学帮助他们解决疑难;要及时发现学困生的进步,给予大力的表扬,让他们获得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