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不忍欺文言文寓意
1. 令人不忍欺的文言文翻译
原文曾文正在军中,礼贤下士,大得时望。
一日,有客来谒,公立见之。其人衣冠古朴,而理论甚警,公颇倾动。
与谈当世人物,客曰:“胡润芝办事精明,人不能欺;左季高执法如山,人不敢欺;公虚怀若谷,爱才如命,而又待人以诚,感人以德,非二公可同日语,令人不忍欺。”公大悦,留之营中,款为上宾,旋授以巨金,托其代购军火。
其人得金后,去同黄鹤。公顿足云:“令人不忍欺,令人不忍欺!”译文曾文正在军队中,对有才能的读书人以礼相待,非常得到人们的推崇。
有一天,有客人来拜谒,曾文正公立即接见他,那个人衣冠古朴,谈论的言辞精警。曾文正公很是倾心,跟这个客人谈论当代人物。
客人说:“胡润之办事精明,别人不能欺骗他;左季高执法如山,别人不敢欺骗他;您虚怀若谷,爱才如命,而又以诚待人,以德感人,不是胡左两位可以同日而语的,令人不忍心欺骗。”曾文正公非常高兴,挽留客人在军营中,款待为上宾。
不久把巨额资金交给他,托他代为购买军火。那个客人拿到资金,离开之后,无影无踪。
曾文正公顿足叹息说:“令人不忍心欺骗,令人不忍心欺骗!”。
2. 文言文 令人不认欺 的翻译魏文帝问王朗等曰:昔子产治郑,人不能欺;子贱治单父人不忍欺;西门豹治邺,人不敢欺;三子之才,与君德孰优? 这段是说魏文帝曹丕,问他的大臣王朗他们:根据历史的记载,春秋战国的时候,郑国的大臣子产,能够不受部下和老百姓的欺骗;孔子的学生子贱治单父的时候,受他道德的感化,一般人不忍心骗他;而西门豹治邺都的时候,一般人不敢骗他。
不能骗、不忍骗、不敢骗,三个不同的反应,在今天(曹丕当时)看来你认为哪一种好? 对曰:君任德则臣感义而不忍欺,君任察则臣畏觉而不能欺,君任刑则臣畏罪 而不敢欺,任德感义,与夫导德齐礼,有耻且格,等趋者也;任察畏罪,与夫导政 齐划免而 *** ,同归者也,优劣之悬,在于权衡,非徒钧铢之觉也。
3. 文言文翻译曾文正在军队中,对有才能的读书人以礼相待,非常得到人们的推崇。
有一天,有客人来拜谒,曾文正公立即接见他,那个人衣冠古朴,谈论的言辞精警。曾文正公很是倾心,跟这个客人谈论当代人物。
客人说:“胡润之办事精明,别人不能欺骗他;左季高执法如山,别人不敢欺骗他;您虚怀若谷,爱才如命,而又以诚待人,以德感人,不是胡左两位可以同日而语的,令人不忍心欺骗。”曾文正公非常高兴,挽留客人在军营中,款待为上宾。
不久把巨额资金交给他,托他代为购买军火。那个客人拿到资金,离开之后,无影无踪。
曾文正公顿足叹息说:“令人不忍心欺骗,令人不忍心欺骗!”。
4. 谋 举在文言文中的含义1. (形声。
从言,某声。本义:考虑;谋划)2. 同本义(侧重于商议出办法或盘算出主意) [consider;plan]虑难曰谋。
——《说文》聪作谋。——《书·洪范》咨难为谋。
——《左传·襄公四年》谁适与谋。——《诗·小雅·苍伯》在事为诗,未发为谋。
——《春秋·说题辞》心思为谋。——《论衡·超奇》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未能远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谋之。
聚室而谋。——《列子·汤问》谋诸漆工。
——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3. 又如:谋谟殚神(筹谋划策,竭尽全力);不谋而合;合谋(***同策划);谋及庶人(与百姓***商国事);思谋(方言。思索;考虑);谋始(于开始时慎重考虑);谋章(考虑文章的篇章结构)4. 计议;商议 [confer;discuss]谋,议也。
——《广雅》聚室而谋。——《列子·汤问》5. 又如:谋迹(议其行事);谋阙(商议补救缺失);谋合(合伙同谋)6. 图谋;营求 [plot;conspire;seek]君子谋道不谋食。
——《论语·卫灵公》亦宜自谋。——诸葛亮《出师表》谋袭蔡州。
——《资治通鉴·唐纪》7. 又如:谋论(谋划揣摩);谋断(谋划决断);谋为不轨(图谋不轨);谋首(主谋者);谋犹(计谋。也作谋猷);谋干(谋求;钻营);谋虚逐妄(谋求追逐虚幻不实的东西);谋道(探求事理和道义等)8. 咨询 [seek advice from;consult with]载驰载驱,周爰咨谋。
——《诗·小雅》咨事为谋。——《国语·鲁语》9. 又如:谋筮(问卜);谋询(咨询);谋龟(问卜)〈名〉1. 策略,计谋 [tactics;plan]辩说属辞,饰非诈谋。
——《韩非子·存韩》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无以小谋败大作。
——《礼记·缁衣》。注:“小臣之谋也。”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2. 又如:谋不逮下(谋略不及下等水平);谋定后动(计划稳妥之后再采取行动);计谋(战争中欺蒙并智胜敌人的策略);足智多谋;有勇无谋3. 通“媒”。
媒介 [media]君臣之会,六者谓之谋。——《管子》。
5. 初一初二文言文虚词、一词多义1、实词虚词 请上: 2、一词多义 1劝 1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 (勉励,奖励) 2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劝说) 63-却 1相如因持壁却立(退,退回) 2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使---退,击退) 3却之为不恭(拒绝,推却) 4何当***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还,再) 5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回头) 6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但是、可是) 64-如 1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到 ---去,往) 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象,如同) 4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及,比得上) 5如能克谐,天下可定也(如果,假如) 6其如土石何(如----何,对---怎么办) 65-若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如,似,像) 2若入前为寿(你,你的,你们) 3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假如,如果) 4曾不若孀妻弱子(及,比得上) 5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若夫:用在一段话开头,用以引起下文,有"象那---"的意思) 66-善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好事,好的行为) 2素善留侯张良(友好,亲善)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擅长,善于) 5先主曰"善" (好,对) 7采儒墨之善,撮明法之要(优点、长处) 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好 、处理好) 9善乃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喜欢、羡慕) 66-少 1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数量小,不多。
这里为少数人。) 2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不足,缺少) 3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稍微)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少年,青年;年轻) 5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削减、减少) 6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瞧不起、轻视) 67-涉 1楚人有涉江者(渡过) 2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进入,到) 4涉猎:泛览群书而不一定求其精 68-胜 1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能承受,禁得起,能忍住) 2刑人如恐不胜(尽) 3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胜利,战胜,取胜) 4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胜过,超过) 5予观夫巴陵胜状(优美的,好的) 69-识 1相逢何必曾相识(懂得,认识) 2鄙夫寡识(知识,见识) 3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记住) 70-使 1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派遣,命令) 2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使,让) 3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出使) 4人皆得以隶使之(使唤) 5大王派一介之使至赵(使者) 6时周瑜受使至番阳(使命) 7周公之逮所由使也(主使,指使) 8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 71-是 1觉今是而昨非(正确,认为正确) 2是又在六国下矣(这个,这样,这些) 3自信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表示肯定判断) 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是故,是以:因此) 5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是以:因此) 72-适 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到……去) 2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女子出嫁) 3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顺从,适合) 4从上观之适与地平(恰好) 5适为虞人逐(刚才) 6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同“谪”,被流放) 73-书 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写,记下)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 4家贫,无以致书以观(书籍,书) 5拜送书于庭(国书) 74-孰 1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谁,哪个)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与……比,哪一个更……) 75-属 1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连接,连缀) 2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6若属皆且为所虏(等、辈) 7查明属实,事属可行(系、是) 76-数 1众数虽多,甚未足畏(数目,数量) 2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几,几个) 3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命运) 4数吕师孟叔侄为逆(列举) 5范增数目项王(屡次) 6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计算) 77-率 1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带领,率领) 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都,一概) 78-说 1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讲) 2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言论,说法,主张) 3《师说》《捕蛇者说》(文体的一种) 4范增说项羽曰(劝说,说服) 5秦王不说(通"悦",高兴) 79-私 1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私人的,自已的,与"公"相对)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3私见张良(私下,私密地) 4丹不忍以已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私利、私事) 5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私交、秘密的活动) 80-素 1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白色的生绢) 4素善留侯张良(向来,一向) 6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白色的,没有文采的) 81-汤 1臣请就汤镬(热水,开水) 2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汤药) 3疾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同"烫",用热水焐) 5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汤汤:大水急流的样子) 82-涕 1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眼泪) 2士皆垂泪涕泣(哭泣) 83-徒 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同伙,一类人)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徒然,白白地) 3徒。
6. 谁有文言文的成语故事,要短一点的找到好多,你看看……差不多够了吧? 精卫填海《山海经》 原文: 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枯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译文: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
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部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传说这种鸟是炎帝小女儿的化身,名叫女娃。
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泳,被溺死了,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涸辙之鲋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
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吾常与,我无所处。
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译文: 庄周家贫,所以到监河侯那里借粮米。
监河候说:“可以,我将要收到封地的税金,借给你三百金可以吗?”庄周忿然作色说:“我昨天来,路上听到呼喊的声音,四面张望见干涸的车辙中有一条鲫鱼。我问它说:‘鲫鱼,来,你是做什么的呢?回答说:‘我,东海的波臣。
你能给一升半斗的水救我的命吗?’我说:‘可以,我要去南方劝说吴、越的国王,引西江的水来迎接你,可以吗?’鲫鱼忿然作色说:‘我失去了我不能离开的水,困在这里,我得一升半斗的水就可以活,你却要我等西江的水,还不如趁早到卖干鱼的店铺去找我呢!” 守株待兔: (shǒu zhū dài tù ) 《韩非子?五蠹(dù)》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译文 :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棵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兔子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而死。
从此,那个农民舍弃了他的农具,天天等在树桩旁,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结果,兔子没等到,他自己却成了宋国的笑柄。
现在居然想用过去的治国方案来治理当今的百姓,这都是在犯守株待兔一样的错误呀! 买 椟 还 珠mǎi dú huán zhū 原文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椟:木匣;珠:珍珠。
为:做,制造 辑:连缀。缀:点缀;鬻:卖 注解: 郑:郑国。
木兰:一种木纹很细的香木。柜:匣子。
桂椒:都是植物,可以用来配制香料。玫瑰:美玉 羽翠:翠鸟的羽毛。
译文:楚国有一个(商)人把他的珍珠卖给郑国的人,(珠宝)是用木兰树的木制的盒子装,用桂椒来熏盒子,用(精美的)珠玉点缀其上,用美玉点饰,用翠鸟的羽毛装饰(盒子)。郑国的人买了这个盒子却把珠宝还给了商人。
这可以说是善于卖盒子了,却不能说善于卖珍珠。 寓意: 郑人只重外表而不顾实质,使他做出了舍本求末的不当取舍;而楚人的“过分包装”也十分可笑。
画蛇添足 huà shé tiān zú 《战国策?齐二》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解:①祠(cí)——祭祀。
周代贵族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宗,每个季度祭祀都有专门的称呼,春天祭祀叫“祠”。 ②舍人——指待从宾客,左右亲近的人。
卮(zhī)—— 古代盛酒的器具。 ③相谓——互相商量。
④引酒——拿过酒杯。引,取过来。
且——将要。 ⑤固——本来。
⑥子——对人的尊称,您。安——怎能,哪能。
⑦遂——于是。 ⑧亡——失去。
⑨为:画。 译文:古代楚国有个贵族,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祭酒赏给前来帮忙的门客。
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够,一个人喝则有余。让咱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
有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他端起酒壶正要喝,却得意洋洋地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再给它添上几只脚呢!”可是没等他把脚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
那人把壶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脚呢!”说罢,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那个给蛇添脚的人最终失去了到嘴的那壶酒。
寓意:寓意寓意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蛇本来没有脚,先画成蛇的人,却将蛇添了脚,结果不成为蛇。后遂用画蛇添足,比喻节外生枝,多此一举,反而坏事。
刻舟求剑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
7. 《警世通言》中的诗文浪说曾分鲍叔金,谁人辨得伯牙琴!
干今交道好如鬼,湖海空悬一片心。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势利交怀势利心,斯文谁复念知音!
伯牙不作钟期逝,千古令人说破琴。
这些希望能帮你!
8. 谋和举在文言文里什么意思谋 consult;plan;plot;scheme;seek;stratagem;谋 (1) 谋 móu (2) (形声。从言,某声。本义:考虑;谋划) (3) 同本义(侧重于商议出办法或盘算出主意) [consider;plan] 虑难曰谋。――《说文》聪作谋。――《书·洪范》咨难为谋。――《左传·襄公四年》谁适与谋。――《诗·小雅·苍伯》在事为诗,未发为谋。――《春秋·说题辞》心思为谋。――《论衡·超奇》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未能远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谋之。聚室而谋。――《列子·汤问》谋诸漆工。――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4) 又如:谋谟殚神(筹谋划策,竭尽全力);不谋而合;合谋(***同策划);谋及庶人(与百姓***商国事);思谋(方言。思索;考虑);谋始(于开始时慎重考虑);谋章(考虑文章的篇章结构) (5) 计议;商议 [confer;discuss] 谋,议也。――《广雅》聚室而谋。――《列子·汤问》 (6) 又如:谋迹(议其行事);谋阙(商议补救缺失);谋合(合伙同谋) (7) 图谋;营求 [plot;conspire;seek] 君子谋道不谋食。――《论语·卫灵公》亦宜自谋。――诸葛亮《出师表》谋袭蔡州。――《资治通鉴·唐纪》 (8) 又如:谋论(谋划揣摩);谋断(谋划决断);谋为不轨(图谋不轨);谋首(主谋者);谋犹(计谋。也作谋猷);谋干(谋求;钻营);谋虚逐妄(谋求追逐虚幻不实的东西);谋道(探求事理和道义等) (9) 咨询 [seek advice from;consult with] 载驰载驱,周爰咨谋。――《诗·小雅》咨事为谋。――《国语·鲁语》 (10) 又如:谋筮(问卜);谋询(咨询);谋龟(问卜) 谋 (1) 谋 móu (2) 策略,计谋 [tactics;plan] 辩说属辞,饰非诈谋。――《韩非子·存韩》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无以小谋败大作。――《礼记·缁衣》。注:“小臣之谋也。”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3) 又如:谋不逮下(谋略不及下等水平);谋定后动(计划稳妥之后再采取行动);计谋(战争中欺蒙并智胜敌人的策略);足智多谋;有勇无谋 (4) 通“媒”。媒介 [media] 君臣之会,六者谓之谋。――《管子》谋财害命
举
举 #jǔ
释义 ①向上托;向上伸:举重|举手|举头望明月。②行动;动作:举止|举动|壮举|一举两得。③发起;兴起:举行|举办。④提出:列举|举例|举一反三|不胜枚举。⑤推选;推荐:选举|推举|举荐。⑥全:举国上下|举世闻名。
9. 问几个古文鉴赏题长安东南三十里处,原有一条灞水,汉文帝葬于此,遂称灞陵。唐代,人们出长安东门相送亲友,常常在这里分手。因此,灞上、灞陵、灞水等,在唐诗里经常是和离别联系在一起的。这些词本身就带有离别的色彩。“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灞陵”、“灞水”重叠出现,烘托出浓郁的离别气氛。写灞水水势“流坪啤保倘皇鞘敌矗四侵窒П鸬母星椋灰踩绾坪频腻彼穑空馐歉常致源刃恕?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这两句一笔宕开,大大开拓了诗的意境,不仅展现了灞陵道边的古树春草,而且在写景中透露了朋友临别时不忍分手,上下顾盼、瞩目四周的情态。春草萋萋,自不必说会增加离别的惆怅意绪,令人伤心不已;而古树枯而无花,对于春天似无反映,那种历经沧桑、归于默然的样子,不是比多情的芳草能引起更深沉的人生感慨吗?这样,前面四句,由于点到灞陵、古树,在伤离、送别的环境描写中,已经潜伏着怀古的情绪了。于是五六句的出现就显得自然。
“我向秦人问路岐,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王粲,建安时代著名诗人。汉献帝初平三年,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等在长安作乱,他避难荆州,作了著名的《七哀诗》,其中有“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的诗句。这里说朋友南行之途,乃是当年王粲避乱时走过的古道,不仅暗示了朋友此行的不得意,而且隐括了王粲《七哀诗》中“回首望长安”的诗意。不用说,友人在离开灞陵、长别帝都时,也会象王粲那样,依依不舍地翘首回望。
“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这是回望所见。漫长的古道,世世代代负载过多少前往长安的人,好像古道自身就飞动着直奔西京。然而今日的西京,巍巍紫阙之上,日欲落而浮云生,景象黯淡。这当然也带有写实的成份,灞上离长安三十里,回望长安,暮霭笼罩着宫阙的景象是常见的。但在古诗中,落日和浮云联系在一起时,往往有指喻“谗邪害公正”的寓意。这里便是用落日浮云来象征朝廷中邪佞蔽主,谗毁忠良,透露朋友离京有着令人不愉快的政治原因。
由此看来,行者和送行者除了一般的离情别绪之外,还有着对于政局的忧虑。理解了这种心情,对诗的结尾两句的内涵,也就有了较深切的体会。“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骊歌,指逸诗《骊驹》,是一首离别时唱的歌,因此骊歌也就泛指离歌。骊歌之所以愁绝,正因为今夕所感受的,并非单纯的离别,而是由此触发的更深广的愁思。
诗是送别诗,真正明点离别的只收尾两句,但读起来却觉得围绕着送别,诗人抒发的感情绵长而深厚。从这首诗的语言节奏和音调,能感受出诗人欲别而不忍别的绵绵情思和内心深处相应的感情旋律。诗以两个较短的五言句开头,但“灞水流浩浩”的后面三字,却把声音拖长了,仿佛临歧欲别时感情如流水般地不可控制。随着这种“流浩浩”的情感和语势,以下都是七言长句。三句、四句和六句用了三个“之”字,一方面造成语气的贯注,一方面又在句中把语势稍稍煞住,不显得过分流走,则又与诗人送之而又欲留之的那种感情相仿佛。诗的一二句之间,有“灞陵”和“灞水”相递连;三四句“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由于排比和用字的重叠,既相递连,又显得回荡。五六句和七八句,更是顶针直递而下,这就造成断而复续、回环往复的音情语气,从而体现了别离时内心深处的感情波澜。围绕离别,诗人笔下还展开了广阔的空间和时间:古老的西京,绵绵的古道,紫阙落日的浮云,怀忧去国、曾在灞陵道上留下足迹的前代诗人王粲……由于思绪绵绵,向着历史和现实多方面扩展,因而给人以世事浩茫的感受。
这首诗的语言音韵,传达出诗人欲别而不忍别的缠绵情思和内心深处回荡不已的情感旋律。诗以五言开头,看似短促,但“流浩浩”三字,音调深长,言歧路将别时感情就像那滚滚不息的灞水,不可控制。之后的句式,层层递进,回荡不已;“之”字句的运用,造成一种回环之气,充分体现了离别时,人物内心深处的感情波澜,往复不止。 围绕离别,诗人还为我们展开了广阔的空间,延展了纵深的时间。历史旧事与长安今日的浮云遮蔽,绵连的古道与浩浩的灞水,无花的枯树与伤心的碧草……增添了诗歌的历史纵深感与表情寓意的厚重感,足见世事难料,人事浩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