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乐府民歌对后世文学有什么巨大影响

汉代文学的主流是文人创作,文人创作的主流是辞赋.乐府民歌作为民间的创作,是非主流的存在.它与文人文学虽有一致的地方,但更多不一致之处.这种非主流的民间创作,以其强大的生命力逐渐影响了文人的创作,最终促使诗歌蓬勃兴起,取代了辞赋对文坛的统治.所以,它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第一,汉乐府民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尤其是第一次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社会下

层民众日常生活的艰难与痛苦.在汉代文人文学中,政论散文、辞赋,都不涉及社会下

层的生活,汉乐府民歌中的许多诗篇,读来就有耳目一新之感,显示了中国文学一个极大的进步,同时,也为后代诗歌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内容极其广泛的题材.由于很多诗人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传统,反映民生疾苦渐渐成为中国诗歌的一种显著特色.

第二,汉乐府民歌奠定了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基础.中国诗歌一开始,抒情诗就占有压倒的优势.《诗经》中仅有少数几篇不成熟的叙事作品,楚辞也以抒情为主.到了汉乐府民歌出现,虽不足以改变抒情诗占主流的局面,但却能够宣告叙事诗的正式成立.现存的汉乐府民歌,约有三分之一为叙事性的作品,这个比例不算低.中国古代的叙事诗,可以说完全是在汉乐府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代的叙事诗,在分类上一般都归属于乐府体.许多名篇,直接以“歌”、“行”为名,如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这是表示对乐府民歌传统的继承,因为“歌”、“行”原来是乐府诗专用的名称.在写作手法上,无论短篇和长篇,也都受到汉乐府民歌的影响.

汉乐府民歌表现了激烈而直露的感情.在先秦文学部分我们分析了《诗经》的情感表达,指出它的总体的特征,是有所抑制而趋于平和含蕴.汉乐府民歌可以说既接受了楚文化传统的熏陶,同时又在更广泛的生活方面和更强烈的程度上表现这一特点,无论表现战争、表现爱情,乃至表现乡愁,都尽量地释放情感.叙事诗是如此,抒情诗更是如此. 生命的短促,是人类永远无法克服的事实.出于对美好人生的珍爱,因此而感到悲伤,也是自然的感情.而同样从这种伤感出发,人们又表现出不同的人生态度汉乐府民歌中还有一些游仙诗,也是以一种幻想的方式,来反抗生命短促的事实.

汉乐府民歌表现了生动活泼的想象力这也是整个汉乐府民歌的普遍特色.这一特色也给后人以一定的启发.

汉乐府民歌使用了新的诗型:杂言体和五言体.其整个趋势,则是整齐的五言体越来越占优势.在汉代乐府民歌中和文人创作中孕育成熟的五言诗体,此后成为魏晋南北朝诗歌最主要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