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鸟的意象

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鸟的名词,例如杜鹃(杜宇、子规、布谷)、鹧鸪、寒鸦、喜鹊、凤凰、鸿雁,燕子、鸳鸯等,古人借用其生活习性和形体特点来表达某种情思,使之有所寄托。这些鸟类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鸟了,而是一种人的特定情绪了,这就是意象。

鹧鸪鸟意象:鹧鸪的鸣声很特别,远远听去仿佛在呼唤着“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于是,在古人的作品中,鹧鸪的啼声总是被当作一种离别时的声音来使用,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它不能用来表达欢快情绪。

杜鹃鸟意象:杜鹃鸟,又叫杜宇、子规、民间称布谷鸟。因其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于是人们附会为人之啼哭使口角流血。传说蜀地的君主望帝,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苦啼,以致口中流血。如此人名与鸟名合二为一。古诗中多用“杜鹃”来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如李商隐《锦瑟》:“望帝春心托杜鹃”;辛弃疾《定风波》:“百紫千红过了春,杜鹃声苦不堪闻。”又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此鸟啼叫之时正值映山红花盛开,民间传说附会为杜鹃鸟啼叫滴血在花上,将花染红,于是将映山红花也称为杜鹃花,于是花鸟同名。也是因其芒种前后,几乎昼夜都能听声那宏亮而多少有点凄凉的叫声,叫声特点是四声一度——“布谷布谷,布谷布谷”、“快快播谷!快快播谷!”似乎在召唤人们播种,所以农村称其为布谷鸟。杜鹃总的来说是用来表达悲苦情绪的,不能表达欢乐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