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千佛山”的诗句有哪些

《千佛山》

清朝·翁方纲

山对济南城,人言帝舜耕。

登临记秋晚,几案与云平。

曾巩文传久,开皇像凿成。

历亭遥望处,寤寐倚栏情。

《历山》

元朝 · 于钦

济南山水天下无,晴云晓日开画图。

?

群山尾岱走东海,鹊华落星青照湖。

《历下杂咏》

清代 · 孔尚任

鹊华桥上望历山,野树参差野草斑。

无限楼台遮不断,夕阳影外牧牛还。

《虞美人-游千佛山》

清代 · 蒋士铨

历山耕者知何处,田畔山如故。

女墙如带指城中,别露平畴尖翠二三峰。

依山凿佛人争拜,生怕金身坏。

不知是佛是山灵,都说城南山似佛头青。

?

城中仰看山容好,山上看城小。

半城斜日二分秋,别有一分秋色在僧城。

城南马车山前路,几许来还去。

高人难得住山缘,却似鹊华相望不相连”。

1、《千佛山》清朝 · 翁方纲

作者简介:翁方纲,1733年生,1818年逝世,顺天大兴(今属北京市)人。

清代书法家。

字正三,一字忠叙,号覃溪,晚号苏斋。

乾隆进士,官至内阁大学士。

长于考证金石,富藏书。

对书画、金石、谱录、诗词等艺,靡不精审,其书法尤名震一时。

书学欧、虞,谨守法度。

尤善隶书,与刘墉、梁同书、王文治齐名,并称:“翁、刘、梁、王”。

亦有以其与刘墉、成亲王永瑆、铁保齐名,称“翁刘成铁”。

马宗霍《霋岳楼笔谈》称“覃溪以谨守法度,颇为论者所讥;然其小真书工整厚实,大似唐人写经,其朴静之境,亦非石庵所能到也。”著有《两汉石记》、《粤东金石略》、《汉石经残字考》、《石州诗话》等。

《苏轼论书跋语轴》纸本墨迹。

行书。

凡5行,每行字数不一,***108字。

纵130.5厘米,横30.8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翁方纲学识广博,对颜书、欧书和唐人写经、汉隶都下过很大的功夫。

但他的书法艺术水平并不是很高的。

他的书法讲究无一笔无出处,而自己的东西却很少。

此行书轴是典型的传统帖学风格。

连贯柔和,不急不躁,循规蹈矩,使这幅作品很有特色,不失大家风范。

作品中温润丰厚浓墨与纤细的游丝形成强烈的对比。

在运笔用墨过程中,由浓渐淡、由粗渐细的过渡缓冲。

因此,浓淡、粗细、行止极有节奏感。

整幅作品用笔以圆润轻柔为主,没有丝毫方刚急躁的火气,从柔润流畅的笔意中,可推想作者书写时灵活的用腕。

综观此作品,运笔沉酣,墨色浓厚,笔划丰满,筋劲骨健,妙得神韵,是他的精品之一。

释义:

千佛山正对着古老的济南城,人们口口相传舜帝曾在这里耕作。

(见《史记·五帝本纪》:舜,冀州之人也.舜耕历山)。

秋天的傍晚我登上这见证悠悠历史的千佛山作诗凭吊,书写挥洒间山间云雾飘来荡去,与几案齐平,仿佛身在仙境。

北宋文学家曾巩人齐州知州时在此作文纪念,这篇文章流传已久。

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年号“开皇”,那时佛教延续北朝时兴盛,人们纷纷在千佛山凿石雕刻,于是有了千佛的雕像。

站在千佛山遥望大明湖中的历下亭,山水相依,湖城互绕,美不胜收,日日夜夜都想依着栏杆欣赏这美景.

2、《历山》元代 · 于钦

作者简介:于钦少年时曾游学于吴地。

他才思敏明,博学多闻,一些饱学之士皆“折节与交”。

集贤大学士郭公贯、浙江平章高公昉,最了解和佩服他的品行和才能。

1319年(延祜六年),以非凡的才干被授予推西廉访使者书吏,未数月,擢升为山东廉访司照磨。

其时适逢山东一带连年大饥荒。

他体恤民情,曾行至滨、棣2县,见百姓生计艰窘,嗷嗷待哺,遂开仓济民,按人口补给。

百姓受惠,免受饥寒和流离失所之苦。

他还奉命赈恤济南6县及盐灶饥民。

他劝令富户出粮赈灾,以致触动权要,而被宪司以“出粟太多,赈济太广”为借口,加以责问。

当时饥民卖儿鬻女的很多,于钦到处查访,尽力为他们赎回。

有的同僚攻击他这样做是“违反常例,沽名钓誉”,他置之不理。

3、《历下杂咏》清代 · 孔尚任

作者简介:孔尚任(1648~1718年),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

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清初诗人、戏曲作家,继承了儒家的思想传统与学术,自幼即留意礼、乐、兵、农等学问,还考证过乐律,为以后的戏曲创作打下了音乐知识基础。

世人将他与《长生殿》作者洪升并论,称“南洪北孔”。

4、《虞美人-游千佛山》清代 · 蒋士铨

作者简介:蒋士铨(1725-1785) 字心馀,一字苕生,号清容,又号藏园。

江西铅山人。

乾隆二十二年(1757)进士。

授编修。

记名以御史用。

少与汪轫、杨垕、赵由仪并称"江西四才子"。

诗与袁枚、赵翼齐名,号"乾隆三大家",横出锐入,苍苍莽莽,不主故常,盖受黄山谷影响,讲究骨力。

又工古文辞,雅正有法。

其词笔墨恣肆,自是奇才。

戏曲亦为清代大家。

有《忠雅堂集》、《铜弦词》、戏曲集《藏园九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