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几首含“崇明”两字的古诗词,十分感谢!

要想找“崇明”两字联在一起的古诗词,估计难度很大,至少是在比较容易见的诗中,不容易找到。即使有,估计也与实际的崇明无关。因为崇明的历史毕竟不是很悠久。下面的一则短文也许聊补遗憾吧。

清代文人笔下的瀛洲民居

□ 姚永发

清康熙七至十四年(1668——1685年)担任崇明知县的王恭先,著作了《瀛洲竹枝词》12首,用简练的笔墨和明快的节奏,赞颂了崇明的风土人情。他在第9首诗中写:“南陌东阡总是沙,数间茅屋是庄家。惯挑一宅围溪水,五月轻阴好浣纱。”诗句大意是,清代前叶,崇明岛初具规模,一个个凸涨的沙洲组合成了祖国的第三大岛。一埭埭茅屋散落于沙洲,茅屋环水而座,沟水清清水桥忙,男担净水女浣纱。竹枝词描绘一幅男耕女织的农家勤业画面。

据1989年版《崇明县志》记载:“本县传统民宅以独宅居多,农村居民喜环宅开沟,称四厅头宅沟,宅前跨沟建桥。”崇明岛地处江海交汇处,旧时常遭海盗和江潮的侵袭,故居民建造住宅时,先请堪舆先生确定吉地方向,然后在四周开沟。把挖出的泥土填高宅基,然后在高亢的宅基上造房。宅前架起小桥,以通出入,早上放桥,傍晚撤桥,似城门前护城河上的吊桥,确保居民安全。清代崇明诗人沈寓著《题崇明》一诗中赞美:“处处垂杨柳,家家设板桥。”住宅一般三厢,四厢,也有三进两院、四进三院。大多一宅一姓,举族集居。《瀛洲师山竹枝词》词曰:“村居幽静少喧哗,七件开门总不差,池有游鱼园有竹,篱笆遮住好人家。”勾勒出“独宅独势”的居住习俗。

崇明人讲究绿化,后宅沟外一般种竹——竹报平安,象徵家族兴盛;右宅沟沿种桃柳——桃红柳绿,利於观赏,且树冠小,易透光;左宅宅沟沿种榆树——“榆”谐音“余”,象徵富裕,且榆树有吸附毒气烟尘,净化空气的作用;宅前种槐树——槐树象徵著渊博的学问和崇高的地位,祈盼子孙读书做官,位及朝庭正一品的三公。

清乾隆三十四年崇明藉秀才徐兴文,著作《崇明竹枝词》赞誉:“四周一碧水深深,翡翠衔鱼度竹林。但得桥根添画舫,卜居何必近湖心。”那环宅水沟,碧水清清,水中鱼跃,沟边绿柳拂水,宅后竹翠欲滴、前设吊桥、四围篱笆,幽雅和美妙的景致,为居住者提供了优越的生态环境。农民居住的民宅,就象游船荡漾在绿色的碧海。泊崇30年的安徽人吴浏,被敦厚的崇风所感动,写下《崇沙竹枝词》 吟诵:“江左文风擅‘古瀛’,茅檐处处读书声。”“客至‘宅沟’施赶网,‘乌鲻’即及‘白鱼’尊。”幽静的民居是学生读书的好地方,客人来了宅沟裏捕鱼捉蟹,操办佳肴热情款待。徐兴文另一首《崇明竹枝词》唱:“海市蜃楼果有无,长歌千漫掇髯苏;归裏拟向东洋看,一叶扁舟逐钓徒。”秀才说,海市蜃楼是虚幻的传说,而环水而座的民居是实在的建筑。其乐融融的老翁,闲坐宅头,掇理美髯,唱著山歌,就象百无禁忌的姜太公,稳坐一叶扁舟的船头,吓退了一群钓徒。

海岛独特的民居,先人遗留的一道绝妙的人文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