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兵叛乱的诗歌

我们大概搞不清司马懿究竟什么时候有的反心,历史也没记载,但一个人不会突然改变,一定有一定的铺垫,正如黄巾之乱也不是一蹴而就,三国也不是一天形成的。

公元238年,司马懿路过老家温县。当地官吏、大族、豪强纷纷拜见,为司马懿举行宴席。酒足饭饱之后,司马懿即兴赋诗一首:天地开辟,日月重光,今遭际会,奉辞遐方。将扫逋秽,还过故乡。肃清万里,总齐八荒。告成归老,待罪舞阳。

此时收录于《晋书》中,没有题目只称为?歌?,《乐府诗集》将其收录,命名为,《晋高祖歌》。司马懿被孙子追封为宣帝,庙号为高祖,也就是晋高祖。

此诗大致意思是:汉室倾颓,诸侯并起,曹魏辅助汉室。我(司马懿)奉旨征伐四方,诛灭?叛乱?,还天地个清明,助曹魏一统天下。当这些完成后,我就会告老还乡,回到舞阳(司马懿被封为舞阳侯)。

古人以诗言志,司马懿也不例外。但看此诗,我们以为司马懿是一个忠心耿耿的大忠臣,但结合时间、历史背景后便会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可惜曹叡没读懂,否则十年后,司马懿也没机会夺取曹魏大权。

司马懿为何来到家乡温县?原来他即将远征辽东公孙渊,路过老家。这一场宴会,既是欢送,也可以看作一场告别。

这一年司马懿已经59岁,在古代平均寿命三四十的情况下,59是绝对的高龄。如此大的年仅,司马懿不仅要替国出征,还是辽东那样险恶的环境。司马懿甚至有了会?病死辽东?的想法。

曹魏派年龄高的司马懿出征,至少说明两个问题:曹魏无人,司马懿有本事。单独一个问题没什么事,可这俩问题放到一起就是危机:既是曹魏危机,也是司马懿的危机。

只有源源不断的人才才能保证朝廷的发展壮大,曹魏总是依赖司马懿,说明曹魏培养后续人才出现问题,没有优秀的继任者。司马懿屡立大功,总会招来曹魏统治者的猜忌。

无论司马懿人品怎样,他总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政治嗅觉极其敏锐。在归途中所作的诗,既是明志,也是表露忠心:我只想帮曹魏平定天下,然后去舞阳养老。

司马懿真的如诗中所说吗?平定天下是真,帮助曹魏却不一定。?肃清万里,总齐八荒?,曹睿以为是帮自己,司马懿却暗指司马氏。其他人巴不得立下大功,可大功对司马懿却不一定是好事。

司马懿作诗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239年,年仅35岁的曹叡病逝,临终前命曹爽、司马懿为辅政大臣,俩人***同执政。

司马懿还是引起曹魏皇室的猜忌。司马懿虽然多次带兵,也屡次打胜仗,在军中尤其是雍凉附近有着极高的威望,却没有兵权。再说雍凉大军远在西边,管不到京都洛阳。洛阳的中军禁卫可全在曹爽手中。

曹叡命司马懿为辅政大臣,只是借助司马懿的威望(三朝元老),帮助曹芳坐稳帝位,起到一个过渡作用。曹爽也不会允许司马懿分权。开始长达八年的曹爽、司马懿权争。

总体来说,曹爽身为曹魏皇室旁系,先天上强于司马懿,他开始一步步拿掉司马懿大权。曹爽首先剥夺司马懿朝堂大权,升司马懿为太傅。太傅名誉重,却无实权,说白了就是为了架空司马懿。

司马师为中护军,而中护军是曹魏中军首领。曹爽废置中军的中垒营、中坚营,将两营兵马交给弟弟曹羲,以此架空司马师。司马师仅有中护军之名,却无中护军之实。

正始(曹芳年号)初的几年,曹爽尚且需要司马懿,例如正始四年曹爽利用司马懿征吴就是一例,用完司马懿便将其高高供起来。但正始八年,司马懿装病退出朝堂,不再路面,俩人矛盾到达最高点。

司马懿诗中说要?养老?,可他岂会甘心养老?否则正始八年装病后,司马懿便不会再出山,曹爽独掌大权后可没加害司马懿啊。可见司马懿是不甘心放弃权力的。

司马懿利用两年的时间,暗中布局,联络被曹爽排挤的老臣蒋济等人,形成一股反曹爽势力。这些老臣以为司马懿想的是诛除曹爽,哪知道他是想做另一个?曹操?呢。

正始十年,司马懿、司马防、司马师、司马昭、蒋济趁曹爽带着皇帝祭祀高平陵之际,发动兵变。曹爽投降,诛三族,其余亲信也是死伤殆尽。在一众曹魏大臣尚未回神之际,司马氏成功上位,改变历史。

都说司马懿狡猾奸诈,我们从他的诗中也能看出一二。可惜,曹叡没识破,曹爽也不够狠心,十年后被司马懿夺权,只能说司马懿太会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