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孟子》写的推荐词句
孟子:尊王言必称尧舜,忧世心同切孔颜。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离娄下》(1)土芥:泥土、草芥;国人:路人;(2)服:名词动化。穿。(3)膏泽;膏:膏脂。泽:润泽;反;通返;三有礼:臣去国之后,君待臣三项礼节。极:穷困之极;孟子告诉齐宣王说:“君主看待臣下如同自己的手足,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自己的腹心;君主看待臣下如同犬马,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路人;君主看待臣下如同泥土草芥,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仇人。”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名言语录
战国·孟轲《孟子·公孙丑上》。浩然之气:指浩荡博大.耿直刚强的正气。本句大意是: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可引用“善养路然之气”形容某些杰出的人具有博大的胸怀,高尚的品行,耿直的性格,刚强的意志,坚贞的气节等。也可用于表现某些人能坚持正义.决不动摇,面临严峻的考验仍胸怀正气,不可侵犯。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战国·孟轲《孟子·尽心上》古代的人,获得成就,则将恩惠恩泽给老百信,而没有获得成功的人,则在这个世上继续修身养性。得志显达时就要造福天下苍生,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提升个人修行。穷,多指身处逆境,穷困潦倒,郁闷不得志。善其身,也可理解为使其身善,也就是使自己在道德情操、人文修养方面更高尚,人生的内涵更为丰富。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战国·孟轲《孟子?告子下》。本句大意是:忧愁患难足以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死亡。人生谁不厌忧患而喜安乐?但忧愁患难能磨练人的意志,使人清醒,使人振奋,因而得以在奋斗中求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丧失斗志,使人麻木怠情,因而无力抵御祸患,势必导致死亡。这是古人从丰富的人生阅历中总结出来富于辩证法的经验教训,可用于告诫人们不可耽于安乐,而要具有忧患意识。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战国·孟轲《孟子·告子上》。官;官能,功能。这几句大意是:心的功能就是思索考虑,思考就可以获得真知,不思考就什么收获也没有。孟子提出的“心之官则思”是一条重要的教育原则,它启迪人们去思考,承认主观能动性在学习中的积极作用,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相当重要的进步作用。此名句从一正一反两面陈述,对比鲜明,醒人眼目。几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作文章,中心突出,使人对其用意一目了然。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好句摘抄
战国·孟轲《孟子·公孙丑下》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一个三里内城墙、七里外城墙的小城,四面围攻都不能够攻破。既然四面围攻,总有遇到好时机或好天气的时候,但还是攻不破,这说明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另一种情况是,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不是极利和坚固,粮草也不是不充足,但还是弃城而逃了,这就说明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所以说: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国家不是靠山川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扬威天下也不是靠锐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拥有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少。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连亲戚也会叛离;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人下的人都会顺从。以全天下人都顺从的力量去攻打连亲戚都会叛离的人,必然是不战则已,战无不胜的了。天时:用兵作战的时机、气候等;地利:指山川险要,城池坚固等;人和:指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等。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叫“城”,外城叫“郭”。内外城比例一般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池:即护城河。兵:武器,指戈矛刀箭等攻击性武器。革:皮革,指甲胄。古代甲胄确皮革做的,也有用铜铁做的。委:弃。域民:限制人民。域,界限。畔:同“叛”。有:或,要么。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离娄下》品德高尚的人,就是还保持着如小孩子那样至真至纯、一尘不染、善良淳朴、洁白无瑕的心灵的人。大人:品德高尚的人,伟人。赤子:初生的婴儿。形容人的心地善良、纯洁。赤子之心是指具有婴儿一样的纯洁无瑕的心。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公孙丑上》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奇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不忍人之心;怜悯心,同情心。乍:突然、忽然。怵惕:惊惧。侧隐:哀痛,同情。内交,内交即结交,内同 “纳”。要(yao)誉:博取名誉。要同“邀”,求。端:开端,起源,源头。我:同“己”。然,同“燃”。保:定,安定。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战国·孟轲《孟子·滕文公下》。淫:惑乱。移:改变节操。这几句大意是:处于富贵利诱面前不受迷惑,处干贫穷困苦之中不改志节,处于武力威胁面前不能屈服。孟子是战国时的儒学大师,这几句实际上奠定了儒家的基本道德观,讲出了一个正人君子在富贵面前,在穷困面前,在威胁暴力面前应具有的态度和立场。几千年来,无数志士仁人都是按照孟子的道德观去要求自己,孟子这一思想已成为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思想,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今天,也应吸取其精华.为今天的现实服务,可用以劝勉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孟子名言语录
战国·孟轲《孟子·滕文公下》.枉:曲,不正。这两句大意是:自己不正直的人,从来没有能够使别人正直的。孟子的弟子陈代想谒见诸侯,干一番事业,特向孟子请教。孟子举例子,打比喻,向陈代说明:诸侯若按召唤之礼来招致你,才可以与他合作。假若我们先屈辱自己的志向和主张,而去追随诸侯,那就错了,因为~。这两句现在可以用来说明自我修养的重要性,己正者才能正人,自己不正则不能正人。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战国·孟轲《孟子·滕文公上》。敏:同。“序”。这几句大意是,父子之间有骨内之亲,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妻之间有男女之别.老少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讲的是封建社会的人际关系和行为准则.用以维系封建的社会秩序,现在人们谈封建社会的人际关系时,还常常引这几旬概括而又典型的话。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战国·孟轲《孟子·粱惠王上》。老吾老:尊敬我的长辈。及:推及到。幼吾幼:爱护我的子女。这几句大意是:尊敬我的长辈;以这样的心意推及到别人的长辈;爱护我的子女,以这样的心意推及到别人的子女。这是孟子从道德伦理角度阐发他的仁政爱民思想。尊敬自己的长辈,也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子女,也爱护别人的子女。对别人的长辈和子女像对待自己的长辈和子女一样尊敬和爱护。这样的人自然会得到别人的尊重,这样的君主自然会得到天下人的拥护。
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战国·孟轲《孟子·万章上》。文:文字。害:妨碍。辞:词句。志。指作品的原意。意:指读者自己的切身体会。逆:迎,这里是揣度、推测的意思。是:此,指“以意逆志”。得之:指真正懂得了阅读作品的方法。这几句大意是:不要拘泥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泥于个别词句而误解作者完整的意思;能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才是懂得了阅读作品的正确方法。孟子的这段话,原是针对如何正确阋读和理解《诗经》而发的。但可推而广之,作为阅读一切文学作品的正确原则。这几句虽可用其原义,论述不必纠缠个别字句,而应从总体上把握和领会,才能完整、正确地理解作品的内容,但更多的时候,是摘引“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用于强调作家进行创作时,不应斤斤计较词藻、语句而影响思想感情的表达。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孟子好句摘抄
见《孟子·滕文公上》。劳心者: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劳力者:从事体力劳动的人。这两句大意是:做脑力劳动的人统治人,做体力劳动的人被人统治。这里的“劳心者”,指的主要是统治阶级,而“劳力者”指的是从事生产的人民。这两句本义是说统治阶级和劳动人民地位不同,分工不同,劝导不同地位的人要各司其职,而主要又是劝导统治阶级负起“治人”的责任,其含有抬高统治阶级,睥睨劳动人民的思想。孟子这些话是反驳墨子学派中的许行主张人人应当自耕而食,自织而衣,国君和人民应当“并耕”的空想主义而说的。从原始公社制发展到奴隶制社会,有了体力和脑力劳动的分工,使少数人有时间从事科学、文化、治理等工作,这是奴隶社会的文化高出于原始公社制社会的文化的原因之一。孟子主张劳心和劳力的分工,应该说是进步的;而许行人为地否认这种分别,则是倒退的,也是不现实的。几千年来剥削阶级利用孟子这种社会观点,把~作为人剥削人的理论根据,说成劳动人民只能被人统治,使它长期起了反动的影响。
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见《孟子·公孙丑上》。本句大意是:别人告诉他有过失他就觉得高兴。这本是孟子称赞孔子弟子子路的话,原文是:“子路~,禹闻善言则拜。”知过才能改过,改过才能免祸,所以当别人指出自己的错误时,子路觉得高兴。后人把这句话简化为“闻过则喜”,经常引用,可作为自我修养的要求,也可用以赞扬乐于听取批评的人。
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
见《孟子·公孙丑上》。善:正确的。拜:致札。这两句大意是:子路听到了别人说自己的过错就高兴,禹听到了善言,就向人致礼。~两句,后浓缩为“闻过刚喜,闻善则拜”的成语,表现一种良好的修养和品德。人们应该书之座右,身体力行,为政者更应如是。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见《孟子·离娄上》。患·忧患。好(hao号):喜欢。本句大意是:人的忧患就在于喜欢事事做别人的老师。好为人师是一部分人的毛病。此条通过否定这种人的错误行为,阐述人应该谦虚谨慎的道理。一个人即使很有知识,也还是应该坚持谦虚的美德。只有这样,才会使自己永不停步。当一个人自以为很有知识,事事指手画脚、好为人师时,那就意味着他的悲剧的开始。这样一来,不仅反映出他的浅薄与骄傲,而且会贻笑大方,导致他因脱离群众而陷于孤立。因此.这毛病确为“人之患”,应该注意克服避免。
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亲爱之而已矣。 孟子名言语录
见《孟子·万章上》。宿怨:把怨恨留在胸里。这几句大意是:仁人对于弟弟有所忿怒。不藏于心中;有所怨恨,不留在胸内.只是亲他爱他罢了。这是孟子回答万章提问的话。万章问孟子说:舜的弟弟象每天以谋杀舜为事.当舜立为天子时却封象于有庳,这是为什么呢?孟子回答万章时说了“~”一番话,意思是舜对待弟弟以德报怨,不记前仇.这对提倡兄弟友爱本有积极意义,但孟子接着又说:“身为天子,弟为匹夫.可谓亲爱乎?”意思是说.如果本人做了天子,弟弟却仍是一个老百姓,可以说是亲爱吗?可见分封制、家天下是封建杜会的特征,社会生活中的“裙带风”及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之习,有其源远流长的社会根源。
士无事而食,不可也。
见《孟子·滕文公下》。无事:不工作。这两句大意是:士大夫不做事情而白吃饭是不行的。儒家主张经世济时,有所作为,以饱食终日、无所事事为戒,这种古训对当今反对懒散、怠惰仍有积极意义。
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
见《孟子·离娄上》。獭(tǎ塔):水獭,一种生活在水边的野兽,能游泳,捕鱼为食,皮毛很珍贵。爵:同“雀”。鹤(zhān)毡):古书上说的一种似鹞鹰的猛禽。这几句大意是:替深池把鱼赶来的是水獭,替森林把鸟雀赶来的是鹞鹰。孟子认为失民心者失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实行仁政的君主得民心,百姓就会归附;而实行暴政的君主失民心,就像驱鱼驱雀的水獭和鹞鹰一样,把老百姓都赶到实行仁政的君主那里去。现在人们常以~比喻由于自己的错误或暴行,替别人做了好事,把人才都赶跑到别人那里去了。
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
见《孟子·滕文公下》。志士:有远大志向和崇高节操的人。不忘:不怕。沟壑(he贺):山沟。元:脑袋。这两句大意是:志士不怕抛尸山野。勇士不怕丢失脑袋。这两句是互文,文意互相补充,说明志士和勇士都不怕牺牲,甘愿“舍身而取义”。可用以赞颂爱国志士的牺牲精神。
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 孟子好句摘抄
见《孟子·尽心下》。指:旨,意义。本句大意是:所说的话虽然很浅近,但意旨深远,这叫做“善言”。言谈、著文,首先要语言通俗浅近,令人易懂。在此基础上又能做到含意丰富深远,就达到了更高的层次。后来人们多用“言近指远”称赞人们善于言谈。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见《孟子·告子上》。鸿鹄:即天鹅。缴(zhuō灼):系着丝线的箭。这几句大意是:一个人心里只想着有只天鹅快要飞来,想拿起弓箭击射它,假使和这样的人一道学习,他的成绩一定不如人家。孟子在这里是举例子说明学习专心致志,一心一意的重要性。他说比如下棋,这只是个小技术。奕秋是全国著名的下棋圣手。假若让他教两个学生.一个专心致志听讲,另个则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那样后者的成绩肯定不如前者。~几句以反面例证说明学习专心的重要,千百年来成为劝学的名句。
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见《孟子·告子上》。弈(yī亦):博弈,又称六博,古时一种每方各有六子的棋类游戏。一说弈即围棋。数:《孟子注》说:“数,技也。虽小技,不专心则不得也”。这几句大意是:博弈虽然是一种简单的游戏,如果不专心致志,也就学不到家。此条以下棋为例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的道理。弈秋是全国闻名的善弈者,他收了两个徒弟,一个专心致志,不肯遗漏老师教诲的每一个字;另一个虽身在课堂,心里却想着鸿鹄与射猎一类的事。学习的结果,两人迥然不同。因此,孟轲总结说~。这种先对具体事例进行归纳,然后阐明道理的方法有很强的说服力,亦有较强的科学性。可化用以说明学习必须专心。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见《孟子·公孙丑上》。赡:足。诚,真心实意。这几句大意是:以武力征服人,人不是真正心服,而是力量不足,抵抗不住;以恩德服人,人的心中高兴,是真心实意的服从。人心不可欺。谁若以强力征服,那么虽然因一时力量不足,慑于淫威被迫身服,但不会心服。只有以德待人,尊重人,人才会身服心服。这几句可用于说明统抬者不可以力服人,而要以德服人;也可用于说明人与人之间不可以力相欺,而要以诚相待。成语“心悦诚服”来源于此。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孟子名言语录
见《孟子·粱惠王下》。这两句大意是:以百姓的忧愁作为自己的忧愁的人,百姓也会以他的忧愁作为自己的忧愁。爱民利民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基本内容。他认为:作为统治者,知道爱民,为百姓分忧解愁,当他有了困难时,百姓也会支持他,帮助他解决困难。可用于说明统治者为百姓解忧对于巩固自己统治的重要关系。
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见《孟子·离娄上》。不虞:意料不到。求全:要求完美无缺。这两句大意是:有意料不到的赞美,也有过于苛求的责备。此二句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毁誉的。“不虞之誉”是指自已未曾意料到的赞美,是突如其来的称誉,自然应非常高兴。而“求全之毁”是指超过了心理承受能力的批评和指责,如言过其实,求全责备,自然令人非常不愉快。孟子在这两种现象前以肯定的语气词“有”暗示人们一各种各样的毁誉都有,应有各种心理准备。可以此二句说明应正确对待毁誉,“有不虞之誉”时,切勿过于兴奋;遇“求全之毁”对,切勿太生气。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战国·孟轲《孟子·滕文公下》意思是眼中没有父母、目无君上的人,犹如畜生豺狼。
王顾左右而言他。
战国·孟轲《孟子·粱惠王下》。顾:回头看。他:其它的事情,别的话题。本句大意是:齐宣王回过头来左右张望,把话题扯到别处去了。这一章全文写:孟子对齐宣王说:“您的一个臣子把妻室儿女托付给朋友照顾,自己到楚国去了。等他回来的时候,他的妻子儿女正在挨饿受冻。对这样的朋友,该怎么办呢?”齐宣王说:“和他绝交!”孟子接着说:““如果当官的不能管好他的下级,该怎么办呢?”齐宣王说:“撤他的职!”孟子又说:“如果一个国君不能把国家治理好,那又该怎么办呢?”~。意思是说齐宣王先前不知孟子问话的用意,一步步上了孟子的圈套。在孟子逐渐把问题引到他自身的时候,他羞赧、尴尬,无法正面回答,只好环顾左右,改变话题,以掩怖自己羞愧、困窘之态。现在可引用“顾左右而言他”描写有的人为了摆脱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只好避开原有话题,拉扯别的事情。也可用于形容有些人对别人的问题绕弯抹角,不作正面回答。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孟子好句摘抄
战国·孟轲《孟子· 离娄上》不孝顺父母的人就失去了起码的做人资格。儿子不能事事顺从父母亲的心意,便不成其为儿子。所以仁爱之心必须从爱亲人开始培养,这就是做人的根本道理。
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战国·孟轲《孟子·离娄上》即使有离娄那样好的视力,公输子那样好的技巧,如果不用圆规和曲尺,也不能准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即使有师旷那样好的审音力,如果不用六律,也不能校正五音;即使有尧舜的学说,如果不实施仁政,也不能治理好天下。这是用来劝诫人要自觉遵守条例法度。离娄:相传为黄帝时人,目力极强,能于百步之外望见秋毫之末。公输子:即公输班,鲁国人,所以又叫鲁班,古代著名的巧匠。师旷:春秋时晋国的乐师,古代极有名的音乐家。六律:中国古代将音律分为阴吕、阳律两部分,各有六种音,六律即阳律的六音,分别是太簇、姑洗、获宾、夷则、无射、黄钟。五音:中国古代音阶名称,即宫、商、角、微、羽,相当于简谱中的1、2、3、5、6这五音。
《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於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馀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
战国·孟轲《孟子·万章上》《诗经》上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已经做了天子,请问'瞽瞍'(舜之父)怎能不做他的臣子?孟子说:这首诗,不是这个意思。说的是(作者抱怨)为‘王事’而不能奉养自己的父母。是说都是君王的事,只有我有才能、更辛苦。所以,解说《诗经》的人,不能因为文字(对文字望文生义)影响了对诗的辞句的理解;不能因为辞句而影响了对诗的主题的理解。要通过自己对诗的领会,去理解作者的思想;这才能懂得诗的真正含义。如仅仅停留在辞句的表面意义,那么,《云汉》诗中有“周馀黎民,靡有孑遗”就成了‘周’剩下的老百姓,没有再活下来的了——如果这是真的,那‘周’就没有后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