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岗抗大八分校旧址的三

四十多年来,龙岗人民把对抗大的怀念珍藏在心底,一代传一代,象长流不息的铜龙河一样,在人们心底缓缓流淌,时而激起深情的回忆浪花。

龙岗人民怀念“抗大”,当年“抗大”的同志更加怀念他们的第二故乡——龙岗。抗大八分校的学员,四八年农历除夕,我淮南支队攻打龙岗的攻坚连连长,现任安庆军分区的参谋长徐征发同志,出差路过天长,特地去龙岗,寻觅旧踪。他回忆着当年抗大的火热生活,回想着四八年打龙岗时的激战情景,抚摸着墙壁上的弹孔,流露出无限深情。当年抗大八分校上干队学员、老红军战士黄锦思,来龙岗走“亲戚”、看房东,对龙岗的大街小巷都了如指掌,回到合肥还写来回忆文章。湖南军区司令员,一九四O年任天长独立团团长的陈启文将军,在阔别天长四十余年后,八三年五月来天长旧地重游,将军看到他当年战斗过的地方,建国后发生了巨大变化,无限喜悦,但是,当将军来到龙岗找抗大旧址时,只见原抗大学员上课的地方,解放后作为龙岗小学的大殿破败不堪,断壁残垣,将军久久凝视,默默无语。原浙江省军区顾问魏然将军,来到破殿前,站在草丛中,留下一个个珍贵的镜头……。

建国后,龙岗因紧邻江苏,不便设置机构,使龙岗的建设受到影响。五八年的“***产风”,使龙岗受害尤深,许多古建筑,古色古香的深宅大院被拆除,留下的堆堆碎砖破瓦,片片荒滩。抗大的旧址之一,龙岗小学的大殿因无力维修亦日趋破败。然而,就在那连嘴都糊不住的不愉快的年代里,人们吃着“瓜菜代”,还在街头、巷尾听老年人吹一段“抗大”的故事,讲的人有声有色,听的人津津有味,人们肚子是空的,精神上却得到了满足。

党的三中全会的春风,吹拂着祖国大地,也吹到了龙岗这个小角落。一九八O年龙岗为新辟的公社所在地,年初,原省委书记张劲夫来天长视察,欲去龙岗看望,因道路不通作罢。不久省政府拨出专款,修筑铜城至龙岗的公路,八一年正式通车。三中全会温暖着龙岗人民的心,饮水思源,修复抗大遗址的念头在龙岗人民心中萌发。当年欢迎抗大的龙岗乡副乡长、原兰州军区汽车团副政委姚卿才,在文化大革命中蒙冤十载,戴罪还乡。一九七八年,党给他落实了政策,姚老离休在龙岗暂住。八一年,他会同张金魁、陈嵩生等十位老人,倡议募捐修复抗大校址,让孩子们在当年抗大学习过的地方安心学习,继承传统,早日成才。他们的倡议,得到干部群众的支持,邻近的江苏社员也愿意资助,当时分管文教的副县长夏锡生同志亦积极赞同,并在教育局发的简报上写下了“十位老人乐育人,……抗大高风百代传”的诗句。姚老捐款一百元,在十位老人的带动人,募集两千余元。

一九八五年初,县委书记陈家声到龙岗检查工作,支持乡党委关于修建八分校遗址的建议,陈书记并指出修复经费由县政府、乡政府和群众自筹三方面解决。

县人民代表将修复抗大遗址作为建议提交人大常委会,县人大常委会于五月份作出关于修建抗大八分校遗址的决议,由县财政拨款伍千元作为资助。县文化局将抗大遗址作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上报省厅(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岗乡党委专门召开会议,落实修建经费,制订修复方案。天长的革命老前辈、华东师大副校长周原冰亲笔题字“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八分校旧址”的匾额,原省政府副秘书长徐速之亲题“真武庙”门楼匾额。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前夕,乡政府调集工匠,将庙门按原状修复,嵌上“真武庙”匾额。第一期工程于八月份结束。九月三日,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的领导又亲临龙岗研究安排了第二期工程。

当全国人民在全国党代会精神鼓舞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今天,天长的各级领导和龙岗人民修复的不仅是抗大八分校的遗址,而是修复建国以来我们党的左倾错误,特别是“四人帮”的倒行逆施给人们心灵上留下的创伤。抗大的光荣传统就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三中全会以来,这个传统又回到人们的心上,温暖着亿万心灵,激励亿万人民发扬战争年代的革命精神去大干四个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