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的原名

戴承。

戴望舒(1905年11月15日-1950年2月28日),男,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浙江杭州人。后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等。

他先后在鸳鸯蝴蝶派的刊物上发表过三篇小说:《债》、《卖艺童子》和《母爱》。曾经和杜衡、张天翼和施蛰存等人成立了一个名谓“兰社”的文学小团体,创办了《兰友》旬刊。1950年戴望舒在北京病逝,享年45岁。

扩展资料

戴望舒与四本诗集

1928年8月,戴望舒的《雨巷》发表于上海《小说月报》,他由此获得“雨巷诗人”之誉。嗣后,这位海派诗歌代表人物的四本诗集均在沪问世。

1929年4月,上海水沫书店出版戴望舒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他特意在扉页题辞给意中人。谁知,对方却保持沉默,戴望舒继续充满激情地给她写情书。有一天,戴望舒既给意中人写情书,又为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撰稿,匆忙中竟装错信封。

结果,那位姑娘拆信一看,见是戴望舒的文章,感到莫名其妙;而《现代》杂志编辑看了戴望舒的情书,觉得真挚动人,不加修改便刊出。

此事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以致双方都有点难为情。由于戴望舒执著追求,那位姑娘终于心有所动,但提出一个条件:希望他先取得外国学位并找到体面工作。于是,在1932年10月,他搭邮轮赴法国。

在法国期间,戴望舒经济拮据,不得不靠译稿来挣钱,他曾在给叶灵凤的信里说:“要读书,同时为了生活的关系,又不得不译书,而不幸又生了半个月的病。”

尽管如此,戴望舒仍未放下挚爱的诗。1933年8月,上海现代书局出版戴望舒第二本诗集《望舒草》,他努力开拓创作领域、形成独特风格,从而完成了“对新诗创作倾向的最后选择和定型”。

1935年5月,戴望舒返回上海,那位姑娘却已与她喜欢的一名推销员恋爱。不久,戴望舒结识像自己在《雨巷》中所写的“丁香”那样“结着愁怨”的另一位姑娘,逐渐走出失恋阴影。

其间,戴望舒曾在沪主编《现代诗风》杂志,创刊号印千册一下子卖完;接着,为了同“北方诗派”携手,他与朋友在沪创办《新诗》月刊,使之成为海派诗人交流园地。

1937年初,上海杂志公司出版戴望舒第三本诗集《望舒诗稿》,施蛰存曾在信中对他说:“徐志摩而后,你是有希望成为中国大诗人的。”

1937年11月,上海租界成为“孤岛”。翌夏,戴望舒移居香港从事文化活动。1939年10月,戴望舒与艾青在香港创办《顶点》诗刊,创刊号《编后杂记》指出:“《顶点》是一个抗战时期的刊物。它不能离开抗战,而应该成为抗战的一种力量。”

香港沦陷后,戴望舒被日军逮捕;隔了数月,经叶灵凤疏通,他被“保释”出狱,直至抗战胜利才得以重返申城。

1948年2月,上海星群出版社出版戴望舒第四本诗集《灾难的岁月》,《诗创造》杂志旋登广告:“戴望舒先生,是新诗拓荒者之一……近年来,他专门致力于翻译和介绍工作,很少创作,这本《灾难的岁月》,便是从少数诗作中选辑而成。”

其中,部分诗作于抗战前,交织着关于历史与个体、生与死、永恒与有限的人生沉思;部分诗作于抗战期间,风格转换,抒写了民族的集体创痛和渴望。

戴望舒生平创作的诗虽仅百余首,却在我国诗坛有着重要位置,这是因为他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对海派诗歌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百度百科-戴望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