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传:时光无言自挽歌》?解读
关于本书
本书用优美得文字叙述了林徽因的一生,并收录十余张珍贵照片和数篇诗文,悼文及往来信函,让原本难懂的诗词在当时情景中让人感同身受。通过作者的描述,对那个时代下的文艺工作者有了更清楚的认识,书中的林徽因不仅是个有血有肉的女人,也是个有着绝世美颜,有灵性,有感情,有才情,有抱负的一代才女。
核心内容
林徽因的一生是丰富多彩的,本期解读将从影响她一生的几个关键人物入手,结合时代背景和那个时代下林徽因对中国文学,教育学,建筑学的贡献来做阐述,使读者全面了解这个民国红颜林徽因和她的一生。
正文
前言
开头,在阅读中成为更好的自己,你好,今天我们要分享的是孟斜阳的《林徽因传:时光无言自挽歌》
说起林徽因可能现在的年轻人不懂,知道黄磊的人却很多2000年由黄磊,周迅,刘若英,伊能静主演的电视剧《人间四月天》掀起了徐志摩热,人们对那个带着眼镜,留着光溜溜的小分头,穿着一身长袍的青年又爱又恨,那首《再别康桥》,轻轻的你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成了文艺小青年的必背诗句。可是这首诗却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说这是徐志摩写剑桥大学生活的,有人说这是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林徽因是徐志摩一生挚爱,为了她与发妻离婚,哲学家金岳霖为其终身不娶,建筑学家梁思成的妻子并有那句实力宠妻的话“老婆是自己的好,文章是老婆的好”这样的林徽因是红颜祸水吗?事实上她是诗人,她那《你是人间四月天》被人们广为流传,她还是教师,中国第一位建筑系女教授,和丈夫成立中***第一个建筑系,她更是个建筑师,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领域的开拓者之一,参与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人民***和国国徽,景泰蓝工艺挽救。林徽因有出众的才,倾城的貌,让男人迷恋却充满敬畏,让女人嫉妒却心服口服。李敖这样评价过她——绝代风华,最为贴切。这样的林徽因谁人不爱,不敬,不畏。本书的作者用优美的文字介绍了林徽因的一生,读它仿佛你就在他的身边,感受江南水乡的温软,跟着她游历欧洲,又陪她穿梭于战火纷飞,和她一起建设新中国,下面我们就跟着作者的思路了解这个诗一样的女人。我们分三个部分来介绍一下本书,第一部分:青葱岁月,第二部分:愿得一心人,白手不相离,第三部分:时光无言自挽歌
第一部分:青葱岁月
这部分主要讲的是林徽因的成长环境,作者通过介绍林徽因出生的地方,介绍了她的祖父、父亲及周围的人,通过这些来反映林徽因的性格形成。林徽因出生在杭州西湖边的青砖大宅内,她是家族中的第一个孩子,长女长孙女,祖父和祖母特别疼爱,养在自己身边,他的祖父做过富贵人家的教书先生,科考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来自己创办私塾,学堂培养人才,还资助青年才俊赴日本留学。他主张子女教育方面不分性别,所以林徽因的姑姑叔叔都是饱学之士,而且林孝恂主张家塾中学习中西方文化,请外教给孩子们上课,在这样的书香门第,林徽因学的一口流利的英文,更自带诗一般的气质。
父亲林长民通外语,善诗文,工书法,两度赴东洋留学,担任过参议院秘书长,众议院秘书长,北洋政府司法总长,他交往的都是中日政界名流,与梁启超关系匪浅,是五四运动的先导者。这样一位思想开放,才华超群的父亲把自己的女儿当知己对待,林徽因八岁开始就代替家人与父亲通信,深得父亲的喜爱。古人云: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林长民对女儿的爱在这点上提现的淋漓尽致。1920年春。林徽因十六岁,林长民因为工作原因游历欧洲考察西方宪制,她带着女儿出行。林长民是个高明的人生导师,在去欧洲之前就告诉女儿。带她去,第一要观察各个国家,增长见识。第二,体会父亲的胸襟抱负。第三,摆脱家庭琐事,扩大眼光,养成改良社会的见解和能力。在那个年代,普通女人上学堂都是一件困难的事。记得去年大火的那年花开月正圆,也是清末民初的年代,周莹有着过人的天赋,也是在一群男人堆里偷听学知识,后来还是她公公力排众议,让他旁听晨会,才有了他最后的成就。那个年代对于女人的要求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相夫教子。无疑林徽因是幸运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十六岁的姑娘,因为欧洲远游,见识到了不同于自己国家的人情世故、建筑风貌,她在参观巴黎圣母院,感受这个艺术殿堂的震撼之后萌生了对未来一生理想的朦胧愿望—从事建筑设计。
母亲何雪媛。是父亲的第二个妻子。不善女红持家,没有良好的文化教育,在婆家这样的开放环境中,思想观念陈旧落后。因为生了三个孩子,夭折两个,更是让婆家人不受待见。后来林长民又娶了第三个妻子。林徽因的母亲就像是被打进冷宫的后妃,怨天尤人,脾气暴躁。和母亲生活在窄小阴暗的小院里,林徽因常常感到悲伤无奈和困惑,一方面她深受父亲喜爱,另一方面,她无法无视母亲的凄惨,这样的环境让她早早独立起来。祖父去世后,父亲忙于政事,十二岁的林徽因,就承担了这个大家庭的一切事务。
在祖父祖母的羽翼下,林徽因尽情享受各种美好,让她有诗一样的情怀;在父亲的指引下,林徽因抬头望天,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也由于母亲的命运影响他早熟,自强,独立的个性。这三个人对林徽因的影响伴随一生。
第二阶段。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本书有六卷,作者用第二三四卷来描写林徽因的三段感情。
第一段感情,徐志摩
当时十六岁的林徽因跟随父亲来到英国,他就要承受孤单。虽然父亲把他当作知音。可是父亲不能总把她带在身边,大部分的时候都是她自己在异国他乡打发时间。十六岁正是做梦的年纪,这个时候徐志摩出现了,同样的国籍,同样的地方口音,总是让人有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感觉。此时徐志摩二十四岁,他们彼此相见恨晚,那时候徐志摩读的是经济学博士,却因为林徽因,他想做一个诗人。他为林徽因写了一首又一首的情诗,热烈的表达着自己的爱。并且他不顾父母亲及家族的反对,与妻子张幼仪离婚。林徽因却是清醒的,她知道徐志摩是追求自由的人,她是他心中诗里走出来的,一旦落地,这种热情又能持续多久,并且想起张幼仪,就想起了自己的母亲,这是他心中无法逾越的,于是他随父亲回国了,留给他一封信,表明自己的立场。第二年徐志摩也回国了,回国后因为一些工作的原因,两人朝夕相处,徐志摩对林徽因的热情只增不减,林徽因却始终以礼相待,并与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有了婚约。1931年11月19日,林徽因邀请徐志摩出席她的中国古代学术报告,徐志摩乘坐的由南京,前往北平的飞机失事,终年三十五岁。林徽因为此写了一片近5000字的悼文并拜托自己的丈夫拾得一片飞机残骸挂在林家客厅里伴随她的一生。人生若只如初见,所有往事化为红尘一笑,忘却曾经有过的那些伤痛与无奈,只留下初见时的惊艳和倾情。
第二段感情梁思成
梁思成是中国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学家,建筑师,中央研究院院士,与梁思成是由父亲林长民做主和梁启超***同商定下立下的婚约。初次相识,林徽因十四岁,梁思成十七岁,两位父亲一个倡导维新变法闻名于世,一个立宪派著名人物,都是深褐色,声名显赫的政界名流,见到林徽因的第一眼,梁思成就认定了,他是她一生的幸福,在双方父亲的安排下,两人去美国深造建筑学,事实证明这是一个英明的决定,林徽因终究是浪漫的,在婚姻这样漫长而平淡的岁月里,两个人因为有***同的爱好,***同的话题探讨真实,才是生活没有那么枯燥。美国留学期间,林徽因经历了丧父,梁思成悉心陪伴,帮助他渡过了这一难关。梁林两人互相磨合,互相理解,互相信任,分别顺利完成了哈佛大学建筑硕士学位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士学位。在梁启超的安排下,在加拿大举行了婚礼,随后蜜月结束后,回到国内工作。林徽因天生丽质,健谈,善于社交,身边常常有很多仰慕者,包括之前的徐志摩,在美国留学期间的同学,再到后来的金岳霖和其他人。梁思成的挑战接踵而至,其实他也很苦闷,烦恼,最后他选择相信,林徽因也支持丈夫,放弃文学,主攻建筑。林徽因和徐志摩的这段感情,像极了初恋该有的样子,浪漫热情,不顾一切,可林徽因到底是理性的,她和梁思成的感情却是婚姻该有的样子,家世对等,性情相投,有***同爱好,有***同的事业。梁思成的爱是信任,是给予自由,是包容,林徽因的爱是克制,是坦诚,是发乎于情,止乎于礼,这是这对夫妻之所以走到最后的主要原因。
第三段感情金岳霖
金岳霖现代中国哲学和逻辑学的开创者和传播者,第一个在中国系统地介绍西方逻辑学,也是第一个运用西方哲学的方法,融会中国哲学的精神,建立自己完整的哲学体系。小小年纪考入清华大学,后留学美国,英国游学欧洲诸国近十年,最后又回到清华大学执教。是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著有《知识论》。《论道》《逻辑》。曾任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后有金岳霖学术奖。这样一个人。最让人们广为流传的是,他为了林徽因终生不娶。并和林徽因逐林而居。事实上他认识林徽因的时候,林徽因和梁思成已经结婚。两个人相见恨晚。林徽因也很坦诚的对梁思成说。她爱上了金岳霖。梁思成考虑再三对林徽因说真正的爱,唯愿所爱的人得到幸福,你是自由的,如果你跳下来,我将祝你们永远幸福。金岳霖也是因为听到这个话,选择了弃权,以后三人之间毫无芥蒂,终生为友。并开始了他20年的逐林而居的生活。在北京两家人住前院大院,金岳霖住后院小院,除了早饭,中饭,晚饭,都是在梁家吃。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平天津沦陷,梁思成,林徽因和许多知识分子被迫离开北平,之后去了云南昆明,再到后来四川南溪县李庄,金岳霖始终和梁家一个家庭成员一样,直到林徽因离世,金岳霖哭的像个孩子,并在晚年不愿提起林徽因,他说:“所有的话我都要留给她来说。”就连林徽因的儿子,女儿也是金岳霖为自己的亲人为他养老送终。这大概就是爱一个人,是人世间最崇高的情感。
第三阶段。时光无言自挽歌
在第一,第二阶段作者通过林徽因身边人一些事情,和她的一些交集,侧面的反应林徽因。第三阶段作者则直接来描写林徽因,通过她的诗词、个性、交际、学术研究、爱国情怀等几个方面来讲解。作者收录了林徽因大量的诗词,并讲解每一个诗词的写作环境和意境,使本来比较难懂,抽象的诗词变得更加具体化、形象化,进而了解林徽因当时的心境。林徽因公开发表的作品有10首诗歌,60个随笔,6篇小说,零星的散文戏剧和文学评论,这些都不是她刻意为之,皆是信手拈来。除了作诗写作,著名的“太太的客厅”也在当时引起轰动,“太太的客厅”就是在梁家的客厅里面逐渐形成的一个文化沙龙,这个文化沙龙吸引了一些留学海归知识界和名流巨子,他们常聚在这里探讨,切磋,琢磨。像巴金、胡适、萧乾、沈从文都是这里的常客。林徽因自然也是这个太太客厅里的女主角。在这里人们畅所欲言。从民间艺术到服装艺术,从田间趣闻到国民文化,抗战胜利后“太太的客厅”迁到了清华大学校园宿舍内,由林徽因无意间发起的这个文化沙龙,群星璀璨,风云际会,总是让后来的人悠然神往。她这种颠覆传统的行为,引起社会上其他人的讨论猜忌。其中,冰心的小说《我们太太的客厅》映射了对太太客厅的不满,林徽因也不做解释。她这种个性,给人感觉就是一个刺猬,让人不免觉得林徽因是不是很薄情,实际上她的情感丰富细腻,待人真诚,她与梁思成的妹妹梁思庄,还有美国学者费蔚梅,都是最亲密的闺蜜,无话不谈,并对梁思成的外甥女也是疼爱有加,外甥女特别喜欢住在舅妈家,对同父异母的弟弟表现出长姐般温柔关怀,连带弟弟的八位战友同学也热情对待和他们畅所欲言,梁林夫妇还成了这八名航天学员的名誉家长,在这些学员抗战牺牲后,难过痛心,每年的卢沟桥事变纪念日,全家都要在饭桌旁默哀三分钟,来悼念这些抗日烈士,可见林徽因是多情的。这样的林徽因感情细腻,个性率真,浑身充满诗意文化,做起学问来,却毫不含糊。1930年到1945年,她与梁思成***同走了中国的15个省,20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00多处古建筑,他们每一次野外考察,实际上就像一次艰难探险,战争年代到处都不安稳,普通人最重要的是保命要紧,而林徽因跟男子一样,餐风宿雨,爬梁上柱,对那些古建筑,测量,判定年份,照相,绘图,归档。可见,在她的身上,有一种可贵的内在精神,一种坚韧和执着,自我奉献和牺牲,谁又能把此时林徽因和那个谈论风花雪月,写写诗,调调情的小资女子联系起来。也由于梁林等人的自我牺牲才使我国古建筑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留下了重要的信息,抗日战争爆发后,梁林夫妇拒绝日本人的挽留,拒绝美国好友邀请,毅然决然的提着大了三个大箱子,全家南迁到四川李庄,一个地图上没有标注的地方,没有电,用的是菜油灯,物资匮乏,基本生活都已成问题,导致林徽因肺炎严重,高烧不退。这种情况下他们完成了《中国古代建筑史》的初稿,抗战结束后,他们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北平,医生已无力回天,在生命的最后时光她还在参与设计了中华人民***和国国徽,走访北京周边的景泰蓝作坊,观察参与景泰蓝生产工艺,设计新的图案,挽留了濒临失传的民族特艺,在病的起不了身卧床期间组织设计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底座饰纹及花环浮雕部分,从此她再也无力从事她喜欢的事业了。她在北京城改造方案中为了保留北京古城墙和当时的北京市市长吴晗据理力争,最终伴随着北京古城墙的浑然倒塌林徽因遗憾离世,终年五十一岁,一个女人活成林徽因的样子该是多么幸运,现在看来既那个时代成就了林徽因也是林徽因诠释了那个时代,一个女人既有诗人一般的情怀,又有母亲般的柔软,还有战士版的坚韧,更有学者的胸怀,在林徽因去世后,金岳霖在给她的挽联上这样写道"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总结:林徽因五十一年的人生幼年时期既享受到了来自家庭的温暖和宠溺,也感受到了人世间的灰暗和无情,使她能温柔似水,也能坚硬如铁;可以感性浪漫,又可以理性分析。少年时期就读于贵族学校,又随父亲远赴欧洲学习观察,才有了她的目光长远和追求的事业。青年时期有三个优秀的男人一直爱慕她尊重她。中年时期又为了自己的事业穷其一生,为了新中国的解放和建设贡献自己的全部。她的一生成了传奇的一生,后人为她写传记,整理她的作品出集,到现在又做电视剧做电影,网络上各种讲解民国传奇红颜林徽因,可见世人都想成为林徽因。本书中收录了林徽因的许多作品,还有她和父亲的,徐志摩,沈从文,费慰梅等人的往来信函,也有林徽因年表可供读写详尽了解一代才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