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芈月传》学历史之话说屈原一生经历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思想家。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约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他出身于楚宗室贵族,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志,志向远大。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他被后人称为“诗魂"。
屈原也是楚国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吴起之后,在楚国另一个主张变法的就是屈原。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起初的他,受到君王的器重,重臣的支持,意气风发,满腔热血只待为国挥洒。一场与昭阳之间敞开心扉的交谈为我们铺陈开屈原看似美好的前程。
楚国的令尹昭阳是一个典型的权臣,作为楚国的令尹,他心中有对国家的考虑;但作为宗族的代表,他又有顽固的宗族私心。一方面不希望楚国推行改革触伤公族利益,另一方面,眼看商鞅变法为秦国带来的强盛,深知变法对本国的好处,上了年纪的他,渐渐感觉到自己心中作为楚国令尹的部分,多过了作为昭氏族长的部分。
昭阳多年仕途生涯磨练出了圆滑纯熟的处事经,他深知改革必将触及包括自己在内的宗族的利益。如若不改革,楚国就只能坐视秦国的强大,而无任何应对之策。他暗示屈原,如果不顾虑宗族权益,一味推进改革,将令自身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因此,改革是必须的,但是要徐徐图之,做到各方的平衡,要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才可。
老令尹昭阳看中屈原的才干,认为他是个做事的可靠之人,具有难得的认真品质,希望能悄悄帮助他在楚国推动变法。但另一方面,老谋深算的昭阳更清楚屈原的秉性为人,而想将自己的执政心得,灌输给屈原,希望他作为自己的接班人,在将来也如自己一样做到公私兼顾,左右逢源,下面这一番权力经,是昭阳对屈原的指点,也是敲打,甚至放到现在,仍不为过时。
“治大国,若烹小鲜。最重要的是火候,是平衡。你要做成一件事,就不能单打独斗,而是要说服别人和你站在一起。你要切切记得,立足朝堂最重要的不是做事,而是做人,多交朋友,少结冤家,让利不争,与人为善。若能够得到大多数朝臣的支持,那么你不管做什么都容易成功,反之,则会处处失败。”(出自《芈月传》第一卷第十章)
而此刻的屈原是不会明白昭阳的一番苦口婆心的,他初任左徒,这一职位在楚国历来的官职安排上,是为将来接掌令尹之职的一个台阶,同时,屈原还担任太子之师,承担着培养未来继承人的重任。他自知身负沉甸甸的重担,很想有一番作为,完成楚国跻身列国之首的抱负。他也知道改革举步维艰,但口中却对昭阳道:“若是朝臣贪腐无能,败坏国家呢,难道也要坐视不管吗?”听到屈原刚直的回答,昭阳只能无奈叹息:“这国就是家,家就是国,变法,是国事,更是芈姓的家事啊……”(出自《芈月传》第一卷第十章)
看到这一段,笔者不禁想起了《建国大业》中的蒋氏父子谈心:“不改革,亡国,改革,亡党。”唉,其实历史都是现代史,对吗?
降职流放
接下来,因为秦国逐渐强盛,这些年屡屡挑起战争,虎狼成性,早已令诸国不满。屈原为了楚国,决心出使各国,与列国达成合纵联盟,用联合的力量对付秦国。楚、齐、燕、赵、魏、韩六国君王在楚国的都城郢都会盟,决议由楚国作为合纵长,***同联兵函谷关。此时的屈原得楚怀王重用,内政、外交多由他做主,也正是他出使列国才促成了如今六国即将合纵的局面。
然而,虎狼之秦不会任由六国合纵的局面生成,书中描写秦王驷潜入楚国,暗中破坏六国联盟。秦王驷与楚国公主芈姝的结缘,楚宫中魏美人的惨死,张仪与昭阳的不和,秦王之弟樗里疾游说楚国大夫靳尚等等情节的描写都在为合纵之计的破产埋下伏笔。
终于,大朝会上,楚国群臣就六国合纵抗秦还是联秦结盟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此时的屈原拟好了新政十二策,满脸憧憬地畅想着楚国疆域大于秦国,根基深于秦国、人才多于秦国,若能实行新政,必将称霸诸候。谁知早已被秦国使臣收买的靳尚大夫跳出来反对六国合纵,给出了看上去合情合理的理由。狡猾的靳尚早在前夜便探访了昭阳,以宗族之利、国家危亡劝说之,昭阳毕竟是芈姓血脉,即使有心推动变法,也难下决心革了自己的命。在朝堂上,他默许着眼前的情况发生,抛弃了和屈原之间的私下约定。楚怀王也倾向于与秦国联盟。此刻的屈原由愤怒转向失望,一颗心如坠冰窖。被同盟者抛弃的滋味是何等酸涩,两人远远站着,双目对视,屈原心中有满腹疑问,却无力回头,只能用不解、哀怨的眼神向昭阳做出无声的发问。曾经约定携手推行新政的两代名臣,在这一刻起,已经分道扬镳。这殿上区区数尺距离,已成天堑深渊。(出自《芈月传》第二卷第八章)
随后,五国使臣一一借故离开郢都,六国合纵之势终究落空。屈原与楚怀王之间信任的壁垒也在一点一滴地瓦解。六国联盟不复存在,屈原被迁为三闾大夫,看似地位尊崇,主管宗室,但却是明升暗降,脱离了日常国政之务,不再有晋升令尹的可能。新政也就此搁浅。
秦国对此倒是喜闻乐见,为防合纵之势再度复燃,秦国派出张仪前往楚国游说,张仪以其三寸不烂之舌,成功消解了齐楚联盟的可能性。(此中机巧详见《芈月传》第三卷第二章)
楚王随后知道上了张仪的当,恼羞成怒,发兵攻秦,丹阳之战由樗里疾率兵,俘楚军统领屈和楚将七十多人,斩首八万楚军,楚国还失去了汉中郡。楚怀王想起了屈原,让他入齐重修齐楚之好。在张仪的挑拨下,齐楚关系却再度破裂。
应需召回
楚国在列国中逐渐丧失诚信,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秦国的怀抱,屈原被无情逐出郢都,流放汉北。
公元前302年,前往秦国为质的楚国太子横在秦国有意设计下私逃回国(详见《芈月传》第六卷第十三章)。秦国以楚太子私逃为名,撕毁秦楚合约,联合齐、韩、魏三国,***同攻打楚国,攻下楚国重丘,次年华阳君芈戎率后再攻楚,陷襄城,大楚将景缺,斩首三万,及后,又攻下楚国八个城池。楚国濒临全面危机。
楚怀王听信宠妃郑袖、上官大夫靳尚等人的蛊惑,为了不与秦国交战,准备再度赴秦会盟。书中屈原的弟子黄歇请出了老令尹昭阳相劝,甚至亲自追到江边也挽回莫及(详见《芈月传》第六卷第十三章)。楚怀王不听劝告,执意前往,不料有去无回,武关相会即被扣押秦国。乘楚国群龙无首之际,秦国任白起为左庶长,与司马错、魏冉等迅速发动对楚国的攻击,猝不及防的楚国一败涂地,白起斩首五万楚军,取十六城,楚国政局面临崩塌。
昭阳终于意识到朝堂正被一群奸佞小人把持,遂召回了被流放的屈原。屈原当机立断,主张另立新君,整顿兵马,迎战秦国。昭阳此刻也悔恨至极,向屈原深表歉意地道:“是我私心太重,贪恋权势,所以听任靳尚坐大,郑袖胡为,排挤屈子。却没有想到,如今竟然是养虎为患,造成今日楚国了莫大的祸端啊!屈子,我如今让子歇请你回来,当面对你说一声对不住……”(出自《芈月传》第六卷第十五章)此时,屈原与昭阳终于达成了政治谅解,而屈原和昭阳的形象也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面对秦国的强势进攻,屈原毫不犹豫地主持着内政,下令陈兵边境,又交联列国,欲合力逼秦国交出楚王,秦人攻楚之势,一时受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