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案故事(8)——洪武皇帝最忌文字

元朝的诗案不多,也许是因为统治时期不长的缘故,或是蒙古人根本对汉字没有感觉。

很快,历史的车轮就驶入了黑暗的明清时代。虽然名字叫明清,但是政治却一点不清明。诗案案富五车,文祸等身。

越没有什么就越在意什么。

明清的掌权者们最在意什么呢?

那就先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皇帝说起吧。

浙江府学林文亮写了一篇感恩戴德的《谢增俸表》,其中有一句“作则垂宪”,结果-杀!

北平府学赵伯宁写了一篇《万寿表》,其中有一句“垂子孙而作则”,结果-杀!

有人因为一句“仪则天下”,杀!

有人因为一句“天下有道”,杀!

有人因为一句“睿性生知”,杀!

有人因为一句“体乾法坤”,杀!

有人因为一句“遥瞻帝扉”,杀!

有人因为写了一句“式君父而班爵禄”,杀!

还有人因为写了一句“寿域千秋”,杀!

这都是为什么啊?

谐音梗!

WHAT?

在朱元璋的脑回路里,“则”=“贼”,是骂他出身低微,参加过起义军,即贼也。

“天下有道”实则“天下有盗”,还是骂他是强盗出身。

至于“生知”则是“僧知”的谐音梗,是在取笑朱元璋困窘时当过和尚!

“法坤”就是“发髠”,也就是剃光头的意思,还是在耻笑他曾经当过和尚的黑历史。

“帝扉”则是“帝非”的谐音梗,非就是错的意思,也就是在讲皇帝犯了错!

至于“式君父”就是“弑君父”的谐音!

最冤的是“秋”字,因为在朱元璋的家乡方言里,这个字念“诛”,所以写这句话的人也要杀!

最冤枉的有个人写了一句话:“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够杀好几回!“光”是“光头”,暗指“和尚”,“天生”谐音“天僧”,“作则”即“作贼”是也。

这都什么忌讳啊!还让不让人好好滴写字啦?

于是有人请朱元璋颁布一份标准用语表,但是你猜朱元璋公布了吗?

当然没有!标准能让你知道吗?

有个和尚,德高望重的那种,有一次写了一首《咏翡翠鸟》诗,其中有一联:

朱元璋看了,说:“你是揭露我法网严密,不愿为我所用吗?”

于是-杀!

还有一位僧人,写了一首消夏的诗:

朱元璋看了说:“‘熟时无处可乘凉’这是在说我的刑法太严苛了吗?‘池塘六月由来浅’是说我朝根基不深吧?还有什么‘频扫地’、‘不烧香’是说我惧怕国人议论而肆意杀人不肯行善吗?”

来人,杀!

得,又走一位。

据说还有一次,他去一庙里烧香,见影壁墙上题了一首咏布袋佛的诗:

本来挺正经的一首诗,到朱元璋眼里又成了讥讽他的反诗了,于是让一庙的和尚直接上了西天。

除了“谐音梗”,朱元璋还有另一个忌讳——脑补。

有一位写了一首《宫怨》,心想咱不说别的,谈谈风月总没问题吧,呵呵,他也草率了。朱元璋居然脑补出情节来了。

先来看原诗:

全诗借用了旧句“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的典故。

但是朱元璋这个不通文墨的家伙哪有这份雅心,直接脑补堂堂朝中大臣,怎么知道宫苑内的事情,莫不是。。。

得,阉了!

这么一来,全国文人都战战兢兢过起了无聊的日子。

有一天,有个邓姓文人经某大官举荐给朱元璋,说这个小邓子写得一首好诗。

于是朱元璋当面接见,以《钟山》为题,让他即席赋诗。

小邓子战战兢兢哆哆嗦嗦地写了一首诗呈上,朱元璋斜着眼眯了一下,看到:

不由得一拍龙书案,大声叫——“好”。

再看那个小邓子早吓晕过去了,一直抬出东华门才悠悠转醒,什么功名利禄都不要了,撒丫子跑回家庆祝留了一条性命去了。

朱元璋第三个爱好,就是——装:不懂装懂。

《明史·高启传》有这么一则故事:

这个高启和刘伯温、宋濂并称“明初三大家”,当然有点诗才,无缘无故作了一首《宫女图》:

别人看了都说风雅,唯有朱元璋闻到了骚气,但是毕竟人家算一号名士,不便直接阉了砍了,就发往老家——苏州读书居住。

这时在苏州主政的叫魏观,是个能办实事的人,此时正忙着两件事,一件叫“复宫”,一件叫“开泾”。

“复宫”不是“复工”,但也差不多,经过元末改朝换代战争,苏州也遭到兵火荼毒,原来的衙门因为地势低洼,已经残破荒废了。魏观于是决定把衙门搬到张士诚原来的宫殿那一带去。本来搬个家就搬个家呗,偏偏有好事者冠以“复宫”的称谓。

“开泾”则是疏通淤塞的河道。

结果有朝阳群众将这两件事举报给了朱元璋,说这是要恢复张士诚的势力开通河道直下金陵啊!

而且还附了一篇高启为复宫写的一篇文章,文章里称赞新衙门“虎踞龙盘”。

朱元璋于是开始“装”了:这个“虎踞龙盘”不就是古代形容帝王之都风水宝地的吗?怎么瞎用到府衙了啊?这是有所指啊,是要谋反呐!

结果朱元璋一琢磨,魏观罢官,高启押赴南京腰斩。

从此明朝诗歌一落千丈,再也没出李杜王白,只有王阳明观心不语。

有时候,碰到到处都是谐音梗,动不动就脑补的装B者,不语可能也是一种语。

文 | 云间大彭

更多文章,欢迎点击关注“云间大彭”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