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矿山的散文
矿山印象(散文)
作者:卓伟燕
不知不觉间,我已在矿山生活了二十余年。
下峪口矿,这个承载着我童年喜怒哀乐、青春梦想的矿山,使我在融入到它的怀抱中时,更多的感受到了来自它的包容和力量,特别是当一家人都和它有关联时,甚至会对它产生一种“血浓于水”的亲情。
我不愿听他人在说起煤矿时那种“瞧不起”的话语,心底的那种“蔑视”让自尊心在受伤的同时对他们也反感无比,尽管目前它处于“寒流”时期。因为于我而言,“煤矿工人”是值得尊敬,也是最可爱的一群人。
童言无忌,这句话让我在童年时期受到了母亲严厉的责备。那天已经到了下班时间,父亲还没有回家。
一张小的红色四方桌,简单的几样家常菜,母女三人围着饭菜坐在小板凳上,静静的等待着父亲回家。“这个时候还没回来,爸爸会不会出事了?”话音刚落,母亲的筷子已敲到了我的脑袋上。伴随着训斥:“会不会说话?以后再也不许说这样的话。”不一会儿,父亲回来了,母亲赶紧站起身为父亲盛饭,伴随着紧张焦灼放松后的喜悦神态,招呼着我们赶紧吃饭。
有时候,母亲会让我和妹妹去给父亲送饭。途中,常常会看到那些准备下井和已经升井的煤矿工人,下井的人在领取矿灯时会有说有笑,升井的工人一脸疲惫,一张脸也就只有说话、大笑时牙齿是雪白的。第一次见时,感觉有些害怕,不敢相信世界上还有这样的一群人。
父亲是运输区的一名人车工,看到人车出现在隧道口时,就知道父亲要出来了。这时,我和妹妹会慢慢走到人车跟前,待它停稳后,父亲就会从车头跳下,接过我们手里的饭菜,看着父亲端起饭碗,用筷子快速扒拉着碗里的饭菜,我和妹妹就会在旁边玩会或者站着等一会儿,直到父亲又开着人车消失在隧道口,我们才打道回府。
到家后,母亲会将父亲吃完饭的碗筷仔细洗干净放好,待到下次送饭时再拿出来。偶尔母亲也会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买些鸡蛋,然后将它们放在一个大的白色洋瓷碗里,锁在写字台下的柜子里,在给父亲增加营养时我们才会跟着吃一顿好的。这时,父亲往往会象征性的吃一些,剩下的都给了我和妹妹。
慢慢地,给父亲送饭时间久了,途中再遇见升井或下井的“煤黑子”时,已习以为常。现在对矿山的亲切感,或许就来自那时父亲的人车和他跳下车时的身影,还有途中那群说说笑笑的“煤黑子”。
后来,我在矿山参加了工作,爱人是矿山通风区一名工人,每天下井我都希望他平平安安,也不允许女儿说些大实话,唯恐好的不灵坏的灵。母亲的一番苦心,父亲跳下人车时满脸的“黑”,也让我更加感受到了这些“煤黑子”工作生活的不易。
他们不仅是地心深处拥有“力量”的勘探者,更是包容了勤劳、智慧、勇敢、无畏的劳动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