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胧诗兴起的原因
朦胧诗兴起的原因,如下
因为审美。在《镜与灯》里,将文学批评分为世界、作品、作者、读者四个,而解读19世纪的文学批评一味依赖诗人来解释诗的本质和标准。但朦胧诗所强化的是作品本身的结构,或者说,它在切断一些和作者的联系,你用个人所拥有的去解读和阐述都是二次创作。
意象的深意被隐藏在作者身后,你越挖掘,越发现这首诗向自己的理解靠近。这种新的审美方式,必然会促进朦胧诗的爆发。这种强调作品本身的艺术,是所有带着自身独特经历的人可多次创作的蓝本。
把作者与读者放在一个水平线上,是从前近乎于无的。
但是,晦涩、模糊的诗风让太多人不适,包括后来的第三代诗人在继承中不断发扬,却依然有着鲜明的朦胧特质,这也是很多人看不起她的原因吧。
朦胧诗崛起于七十年代末,首先是诗坛出现了一些抒情言志、注重意象与语言美的诗歌,许多读者惊呼看不懂,认为朦胧、古怪,一时不能接受,大有攻击之人存在。
章明在《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中,提到当时诗坛少数作者大概是受了‘矫枉必须过正和某些外国诗歌的影响,有意无意地把诗写得十分晦涩、怪癖,叫人读了几遍也得不到一个明确的印象,似懂非懂,半懂不懂,甚至完全不懂,百思不得其解。
朦胧诗,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一种诗歌流派,追求个性,寻找自我,呼唤人性的回归和真善美,具有强烈的启蒙精神、批判思想和时代意识,是一种新的诗歌表达方式和美学追求。
朦胧诗主要的特点:
一是其启蒙精神和批判性,二是对人性之美的回归,对日常生活之美的回归。其代表人物有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