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陵墓什么时候开启

争论

历时半世纪,发掘计划屡次搁浅

在中国历代帝陵中,乾陵是最特殊的一个。它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85公里的乾县梁山上,是唯一埋葬着不同国号的两个皇帝——唐高宗与武则天的陵墓。同时,也是国内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帝王陵墓。

40多年前,陕西省文化部门向中央有关部门递交了《乾陵发掘计划》,当时的总理周恩来在计划书上写道:“我们不能把好事做完,此可以留作后人来完成。”1973年,郭沫若再次提议挖掘乾陵,周恩来表示:“十年之内不开帝王陵。”郭沫若写下了“待到幽宫重启日,延期翻案续新篇”的诗句。此后,每隔几年就有人提出开掘乾陵的计划,都未被采纳。

2000年4月,陕西省政府向中央有关部门呈报了一份报告,认为“抢救性发掘是保护乾陵文物的最有效手段”,主要原因是乾陵的山体属喀斯特地形,地表流水容易渗入,引起墓室内环境恶化,如遇地震后果不堪设想。当时,有人提出,我国发掘乾陵的技术已经没有问题。但专家们经过考察和论证,逐条反驳了报告,发掘计划再次搁浅。

正方

条件已成熟,挖掘有利于保护

如今,陕西乾陵该不该发掘再次引起纷争。在挖掘上态度最坚决、影响也最大的是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唐帝王陵研究室主任石兴邦。他认为,考古勘查证明乾陵有幸成为一座至今未被盗过的帝王墓,墓葬里的尸骨,各种金银器、陶器、木器、丝织品都极具考古价值。而且,40多年来,考古界在对南唐二陵、明定陵、法门寺地宫、秦公大墓的发掘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专业水平和现代的科技水平完全能够胜任对乾陵的发掘工作。

另外,石兴邦担心埋在乾陵内的大批文物正在逐渐变坏。埋在地下的字画、丝绸等古物受地质气候等因素的影响都有逐渐毁坏的可能。石兴邦说:“我们在发掘西安法门寺地宫的时候就发现,虽然有部分丝绸完好无损,但也有部分丝绸被毁坏,更有一些丝绸已全部被毁。如果不及时对它们进行保护性处理,部分毁坏的丝绸可能就全部毁掉了。”

支持开掘的专家们推测,若打开,乾陵将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大、最具观赏性的博物馆。据勘查,乾陵墓室在前后通道的两侧,各有4间石洞,洞里装满了盛唐时的宝贝。

反方

技术不过关,留在地下更稳妥

与石兴邦的观点相反,更多的专家则主张将乾陵“留给子孙后代”,主要原因是他们认为当前的技术水平还不足以对挖掘现场及出土文物进行妥善保护。一个有普遍性的例证是,从历次的考古发掘来看,近50%的考古信息会丢失,特别是体现在对丝绸、书画等文物的保护上,常常是陵墓一打开,那些鲜艳异常的丝绸就在瞬间被氧化变成灰烬。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反对的态度十分鲜明。他说,关于乾陵的挖掘,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省文物局、陕西省政府向国务院提出过数次申请。国务院为此还专门组织过专家研讨,刘庆柱本人就参与过研讨。针对地震、黄土土质、气候对乾陵的影响,当时与会的考古专家对支持乾陵发掘的观点逐条进行了驳斥。

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教授宿白也主张对祖先留下的东西要慎重。他称,世界考古界的普遍观点是,在科学技术条件还有局限的情况下,不发掘要比发掘好,因为相对而言,地下1000多年的微环境还是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