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方法

找原话

 所谓“找原话”,就是要找到语文阅读理解上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将要回答的问题放到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中来,再去浏览所要回答的试题,经过初步的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对短文进行理解,然后分析句子结构,确定该词的词性和在句子中的成分。同时利用句子提供的信息,这样我们可以从文章中或文字材料中直接的提取有效信息。有些试题它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我们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

 如果它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我们也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如若它指定必需要使用学生自己的话来回答的话,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将文中的原话加以翻译,再换言之。力求挖掘原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有些试题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经过缜密的思考,寻求完美的答案。

 希望上面对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中找原话的讲解,能给同学们在解题上很好的帮助,相信同学们会学习的很好的。

 — 初三语文总结之古诗十九首艺术成就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从乐府民歌汲取养料,滋养自己的创作。

 他们有感而发,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决无虚情与矫饰,更无着意的雕琢,因此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中就这样概括《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抒情诗的典范。长于抒情,却不直言,委屈婉转,意味无穷。从写景叙事发端,极其自然地转入抒情,水到渠成,而又抑扬有致。

 2.质朴自然。从情感说,《古诗十九首》感情纯真诚挚,没有矫揉造作;从艺术表现说,它的写境用语好像都是信手拈来,没有错采镂金式的加工,而是出水芙蓉般的自然诗境。

 3.情景交融,物我互化,浑然圆润的艺术境界。《古诗十九首》所描写的景物、情境与情思非常切合,往往通过或白描、或比兴、或象征等手法形成情景交融,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

 4.语言精练。《古诗十九首》语言浅近自然,却又极为精炼准确。不做艰涩之语,不用冷僻之词,而是用最明白浅显的语言道出真情至理。传神达意,意味隽永。遣词用语非常浅近明白,“平平道出,且无用功字面,若秀才对朋友说家常话”,却涵咏不尽,意味无穷;《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如山间甘泉,如千年陈酿,既清新又醇厚,既平淡又有韵味。

 总结:此外,《古诗十九首》还较多使用叠字,或描绘景物,或刻画形象,或叙述情境,无不生动传神,也增加了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如何学习初中文言文

 掌握好的学习方法非常重要,下面就给您介绍一些初中文言文如何学习的方法,希望能给您带来一定帮助。

 初中文言文如何学习

 文言文的学习相对于语文其他知识来说是比较难的,尤其是对小升初孩子来说,更是头疼。学习古文需要技巧方法。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文言字、词、句式等方面的知识,只有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初中文言文学起来才会比较轻松。卓越教育整理相关知识,供小升初学生学习。

 1、重视预习,学会自学

 课前一定要借助注释自己逐字逐句去翻译,不要坐等老师来讲解。预习时注意找出疑难字句提交课堂讨论,向老师、同学请教。对重点字词要进行归类认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相当多的文言实词是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所以卓越教育建议同学们呢要善于记忆、比较、归纳、整理,把“字词”学“活”。可以自己制作一个“常用文言词简表”,列出“词、词类、意义、例句”几个栏目,使知识系统化,提高学习效率。

 2、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

 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用法总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来的,积累文言字词不要死记硬背,而应结合“语境”去揣摩。但是只把串讲一概当成解释字义的根据,这种本末倒置的方法也是十分有害的。例如“至于劝善规过足矣”一句,课文下面注解为“能够做到规劝行好事,不行坏事就不坏了”。这仅是串大意,但学生常据此对号入座地去释义,误以为“至于=能够做到”,“足=不坏”,这就脱离了字词的既定意义,造成错误概念。其实“至于”和“足”不解释也行。而若认为“劝=规劝”,就又脱离了具体语境,因为“规劝”与行善搭配不起来。这个“劝”就是“劝勉”的意思,与“劝学”的“劝”同义。对翻译和字义的准确解释不加区分,很容易违背理解字义词义的基本原则。

 3、牢牢记住主要文言句式

 主要文言句式有五种: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每种又有几种不同形式,记住形式,便于识记和理解。例如,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1)、“……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2)、“……,……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3)、“……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4)、“……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5)、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卓越教育提醒同学们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很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4、提倡诵读

 语文教材强调文言文的朗读、背诵,通过多读多背来掌握文言知识,理解文意,可培养语言感悟能力。文言文和现代文在语言形式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文言文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书面语言,和后来历代作家仿古语言而写成的作品,属古汉语体系,这类文章跟现代文的主要区别在于语言上的差异。因此文言文学习的难点和重点,也在语言上。文言文中的之乎者也,诘屈聱牙;词的通假、活用、古今异义,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特殊句式,跟现代汉语习惯更有所不同。所以只有多诵读,才能培养古汉语语感,只有多诵读,才能了解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才能领悟文言文的至善至美。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更是一个“泱泱文章大国”,文言文中有许多为政、为人、为学的好文章,好观点。还有大量的有生命力的词语和句子,至今仍在延用。只有通过读,尤其是诵读,才能体味其特有的品味和意蕴。卓越教育建议同学们诵读可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借助注释,粗读课文。预习时完成粗读任务。粗读的首要任务是疏通文字,然后在此基础上感知课文,从整体上初步把握课文结构。结合注释,根据上下文读两三遍,对课文内容应该能了解六七成了。粗读中要画出疑难词句,以备在课堂上提交讨论。

 第二步,质疑、解难、细读课文。通过课内细读,要能准确地正音、正形、断句,要解决粗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要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要增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第三步,深入领会,精读课文。精读时要力求读出语气、语调和节奏。通过精读,更深入地感悟、理解作品,体会文章的情感,把握文章的特色。

 第四步,鉴赏评价,熟读课文。这一步主要靠同学们在课后主动进行。要熟读成诵,要强化文言字词的学习效果,深化对课文内容、结构的理解。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诵读时要做到:眼观其义,口读其声,耳听其言,脑思其义,把眼、口、耳、脑都动员起来。

 以上四点是卓越教育总结小升初文言文学习技巧,希望可以帮到同学们。在日常的学习中注意积累和灵活运用,那么,文言文的学习也不是很难。学习最重要的是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之联新求异法

 —之联新求异法,即通过思维创造性活动,不仅揭露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而且在这个基础上产生新颖的、超出一般规律的思维成果。

  联新求异法

 清代的赵翼在《论诗》中说过:“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讲的是诗文贵在求新的问题。写时,事实论据的使用上也是这样。对广为人知的材料用起来一定要小心谨慎。当你为冥思苦想而终于得到一个老掉牙的材料而沾沾自喜时,“材料陈旧”的认识也就会出现在评卷老师的心里。选择论据时,最好选择新鲜材料做论据,切忌避生就熟,尽选些人尽皆知的“陈谷子烂芝麻”。例如:论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如果选李白的“铁杵磨成针”这个司空见惯的老例子,倒不如用齐白石 “础石磨成泥”的美谈。

 齐白石年轻时是个篆刻爱好者,一天,他向老篆刻家求教,老篆刻家说:“你去挑一担础石回家,刻了磨,磨了刻,等到这一担石头都变成了泥浆,那时你的引就刻好了。”齐白石真的去挑了一担础石,夜以继日的刻呀,磨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最后一担础石终于“化石为泥”了,他的篆刻艺术也就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显然,这个例证,比“铁杵磨成针”,比达·芬奇的“画蛋”,比陈景润的那“一麻袋草稿纸”,要来得更新,更能别开生面。

 总结:所谓求异思维,是指有创见的思维。求异思维重在开阔学生思路,启发学生联想,从各方面、各角度、各层次思考问题,并在各种结构的比较中,选择富有创造性的异乎寻常的新构思。

初二语文:岳阳楼记试题及答案

 岳阳楼记及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

 谪守( ) 霪雨霏霏( )( ) 岸芷汀兰( )( )

 樯倾楫摧( )( ) 浩浩汤汤( ) 阴风怒号( )

 2.解释加点的词。

 ①增其旧制( )

 ②前人之述备矣( )

 ③沙鸥翔集( )

 ④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

 3.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①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4.用课文原句填空。

 ①文中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②从时空两个角度描写洞庭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③“前人之述备矣”与上文“____________”一句照应。

 ④从正反两方面阐述古仁人内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然则:

 ②去国怀乡:

 ③南极潇湘:

 ④连月不开:

 6.写出上文中的对偶句。

 7.阴晦凄凉的景致带给登楼者的感受是什么?

 8.用一句话概括上文第二段所表达的览物之情。

 9.文中略写巴陵胜状,详写览物之情,简要说说原因。

 (二)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0.翻译画线的句子。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11.“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具体指的是哪两种心情?

 12.“是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和“退”分别指什么?

 13.最后一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14.作者动静结合描写月夜美景,请你描绘一幅“盛夏月夜图”。

 (三)

 刘邦论得天下之道

 帝置酒洛阳南宫,上曰:“列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供给军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群臣说服。

 15.本文节选自北宋学家司马光的编年体通史《____________》。

 16.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我所以有天下者何?( )

 ②因以与之。( )

 ③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 )

 ④群臣说服。( )

 17.翻译句子。

 ①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②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18.请分别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刘邦、项羽得、失天下的原因。

 三、

 19.本文的写法,选取一处你游览过的风景名胜,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抱负。

 ☆27 岳阳楼记

 一、1.zhé yín fēi zhǐ tīn? qián? jí shān? háo

 2.①规模 ②详尽 ③栖止 ④做太守

 3.①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4.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②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③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二、(一)5.①既然这样,那么。②离开国都。③尽。④放晴。

 6.衔远山,吞长江。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7.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8.感极而悲。

 9.文章重在表述作者的见解,不着重在写景状物。

 (二)10.①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②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11.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12.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13.抒发作者阔大胸襟和抱负。

 14.可用现代汉语,也可仿文言风格。

 (三)15.资治通鉴

 16.①……的原因 ②于是,就 ③这样 ④同“悦”

 17.①在军帐之中运筹谋略,能决定胜利于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良。②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饷,粮道不断,我比不上萧何。

 18.知人善任(善于用人);嫉贤妒能。

 三、19.提示:情景要有机结合。

  初中语文品味诗歌语言解题策略详解

 —品味诗歌语言解题策略详解对于语文中品味诗歌语言解题策略的内容学习,我们做下面的讲解,大家认真看看。

 品味诗歌语言解题策略

 品味诗歌的语言主要是指诗歌中的精彩语言,包括对生动传神的字词(即诗眼)的咀嚼、对脍炙人口的名句的赏析、对用典妙句的探究、对修辞效果的体会等几个方面。

 在这类试题的编撰中,具体的题型主要有:①这个字妙在何处或这个字有什么表达效果。②从炼字的角度说说这句话妙在何处。③请你赏析这句话的精当之处。④这一句诗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你说说好在哪里。⑤这句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⑥请你从修辞的角度谈谈这句话妙在何处。

 如,有这样的一道题目:古人写诗十分注重炼字。“城春草木深”一句中的“深”便运用得很好,请试作分析。答案:一个“深”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乱草遍地,林木苍苍(草木丛生,郁郁苍苍)的荒芜衰败景象,抒发了国破家亡的凄凉伤痛之情,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又如,2012年湖南娄底中考题目:“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脍炙人口,“入”和“生”用得很妙,请说说妙在何处。答案:“入”和“生”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无意说理,即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哲理。

 因而对此类品味诗歌语言题目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解答。

 一、对名句或重点句的赏析方法

 古诗词中的'名句,有的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有的抒情真挚,感人肺腑;有的写景自然,怡人耳目。因此,对名句赏析的考查往往是很重要的。赏析名句,主要着眼于诗句所蕴涵的丰富内容,有时也可以分析其语言技巧。有的诗句,作者当时用意未必如此,可读者在长期的阅读理解中给它赋予了新意,有了引申义,如“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名句是该词的主旨和情感的核心,因此答题步骤是:1、先找准赏析的切入点,或修辞、或写景、或具体表现力的词语等。2、结合具体的语句,回答该句表达的意思。3、最后指出蕴涵的哲理,或创造的意境,或表达的情感。如,这样的一道题目:“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你知道为什么吗?答:这两句运用了对偶和夸张的修辞手法,真切地表现了战乱中人们思念亲人、盼望得到亲人消息的心情,能引起人们的***鸣。“连三月”写战祸之长;“抵万金”言家书难的。表达了诗人忧国思家之情。

 二、用典妙句语言的赏析。

 对于这样的句子,考生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意,发掘典故及诗词中的妙用。答题步骤:1、指出用典或化用。2、指出来源和含意。3、结合具体句子语境回答含意或表达的情感。如,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尾联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将士们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引用了战国时燕昭王筑黄金台、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奇才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感激天子重用贤才的美德和以死报君的决心。再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怀旧”句借向秀怀念嵇康的典故,表达了对故人已逝的伤痛、人事全非的怅惘之情;“到乡”句借王质的故事,暗示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表现了对世态变迁的怅惘的心情。

 三、对修辞手法及表达式效果的赏析方法。

 首先要看诗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然后具体分析表达了什么感情或创造了什么意境,尤其要注意比喻、对比、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在诗中所起的作用。如诗句“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中“风飘絮”、“雨打萍”是两个绝好的比喻,试作简要分析。答:“风飘絮”比喻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柳絮,国家败局的命运,已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个人的命运,诗人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雨打萍”是诗人漂泊沉浮的政治生涯的写照。这两个比喻形象贴切,给人以悲怆辛酸之感。

 四、炼字类的赏析方法。

 解答这类题目时不能把该字(词)孤立起来谈,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词的意境情感来分析。具体步骤:1、这个字词什么意思,或兼顾该字词有无运用修辞手法。2、这个字(词)反映的事物情况(把该字词放入原句中描述)。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如,对“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句的品味就要抓住该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同时扣住诗句中“腾”突出了五岭的奔腾气势,“走”突出五岭的疾驰状态,衬托了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再如,赏析诗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时要紧紧扣住其中的动词“笼”和形容词“寒”。两个“笼”,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渲染了悲凉的气氛,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写出了水边夜色的迷蒙冷寂,寄托了诗人的忧愁和感伤。“寒”不但让人想到时值可能是深秋或是冬季,而且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

 “胸无春秋志难远,腹有诗书气自华。”诗歌的语言经典含蓄,博大精深,奥妙无穷,时常言有尽而意无穷,真正要品味到诗歌语言的奥妙,光靠这些解题策略是不够的,关键还是多诵读,在诵读中积累,在积累中感悟,在感悟中领略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魅力。

 以上对品味诗歌语言解题策略的内容讲解学习,同学们对上面的知识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相信同学们会从中学习的更好。

 初三语文知识点总结之诗歌

 —初三语文总结之诗歌,诗歌是一种大的文学样式,它要求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想象,语言精炼而形象性强。

 详细解释

 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一般统称为诗歌。它按照一定的音节、韵律的要求,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诗的起源大约可以追溯到上古。虞舜时期就有相关文献记载。《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编。近年来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尚有争论。中国古代诗歌历经汉魏六朝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之发展。《汉书·礼乐志》:“和亲之说难形,则发之於诗歌咏言,钟石?弦。” 汉 荀悦《汉纪·惠帝纪》作“诗?”。 唐 韩愈《郓州溪堂诗》序:“虽然,斯堂之作,意其有谓,而喑无诗歌,是不考引公德而接邦人於道也。” 明 王鏊《震泽长语·官制》:“ 唐宋翰林,极为深严之地,见於诗歌者多矣。” 鲁迅《书信集·致窦隐夫》:“诗歌虽有眼看的和嘴唱的两种,也究以后一种为好。”孔羽《睢县文史资料·袁氏陆园》:“袁氏(袁可立)陆园在鸣凤门内,……每逢佳日节期,州内文人名士在此聚会。所吟诵的诗歌,后来荟为专集,名《蓬莱纪胜》。”

 总结:诗歌按照有无故事情节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按照语言有无格律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按照有无押韵分为有韵诗和无韵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