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品味诗歌语言的方法
您好。
古代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经常品味古诗的语言,可以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长此以往,便能将古诗语言的精华内化而形成自己丰厚的人文素养。我们可以采取下列七种方法品味古诗的语言。
一、重读强调法 品味诗中重点表意的字词,会像品咂陈年佳酿,齿颊留香淳味无穷。如刘禹锡的《石头城》中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两句,重读在”和”回”,能让人体味出一种秦关汉月还依旧大江东去浪不休”的深沉感喟。重读细品之余人们不禁要问故国明月依旧潮水去了还有回来的时候那么,什么东西一去不回了呢?进而品咂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慨叹。再如杜甫的《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两句,重读自”和空”,读者眼前便能浮现阶前萋萋碧草无人欣赏黄鹂清脆婉转的鸣叫无人聆听的情景,咀嚼出了武侯祠的落寞和凄凉。
二、增删对比法 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形容东家之子的美是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东家之子的美真是恰到好处了;优秀诗歌的语言也是这样凝练准确强调一字传神。我们在鉴赏古诗时不妨反其道而行之增删原作的词语通过对比分析来品味诗歌的语言。例如将杜牧的《清明》删改为五绝或改为杂言,通过比较来品味原诗用词的精妙甚至将其变体”,改写为词、戏剧小品、或者散文小品再与原诗对比品鉴来体味原诗用词的讲究。
三、矛盾析疑法 在一些诗词中,有些诗句或词语表面看起来好像不合逻辑实际上此.处往往正是凸显诗歌主旨的关键,我们抓住这样一些关键词语来赏析诗作,往往能起到提领一顿,,百毛皆顺”的效果。白居易名篇《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样两句,诗句所描写的卖炭翁的反常心理,作者着“忧”字作了解答。如果细细咀嚼一番我们就会对卖炭老人的凄凉处境有深刻认识。
四、情景联想法 鉴赏诗歌必须展开想象的翅膀品味诗歌语言要注重自己想象能力的培养。如果读到落叶就想到落叶而想不到秋风萧瑟、游子飘泊,或者读到落红满径,看不到红颜憔悴想不到盼望征夫早日返乡的思妇, 那么就无法产生诗意了。例如读杜甫的七律《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句如果仅想到落叶飘飘、长江浪涛滚滚的景象而不能想象一个孤老病愁的老者飘泊天涯的凄凉悲苦,不能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理解作者忧思的深广那么 对诗作意境的领悟必然大打折扣。
五、破解谬误法 在品味诗歌语言时要注意作者有意用错”的词语,用错"的词语往往是噱头所在是理解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钥匙。如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写道":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作者辞去彭泽县令时才41岁,显然这三十年的说法不对那作者为什么要故意写错呢其实作者是要借.此表达自己厌恶官场生活度日如年的感情。诗中这“错”处加重了诗作的沧桑感。同样,刘禹锡也有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的诗句其中二十三年”也是谬处,作者从被贬到写作此诗只有短短几年,但是作者为了突出自己被贬谪后的凄凉心境和居住地的荒凉和偏僻,故而有意把它说成了二十三年”。
六仿例造句法 李白的《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几向运用了设问、夸张、对等修辞手法,从空间的浩瀚、时间的转瞬即逝等角度抒发了浓烈的愁思。七、整体感知法 要准确领悟诗歌的语言就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要全面领悟、整体感知。如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曾写道":八幅罗裙微微飘满园翠竹尽弯腰,五湖四海波涛涌,飞沙走石冲云霄。”只有统观全诗我们才能看出,这诗不是描写罗裙、翠竹、湖海、沙石这些景物.的,而是描写了四种不同类型的风:微风、大风、狂风、飓风。
希望能够帮到您,谢谢,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