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至塞上节奏划分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七言:4--3

五言:2--3

其它视情况而定

诗的节奏主要是由大体整齐的语言形式造成的。大体整齐的语言形式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大体整齐的字数;二是大体整齐的句式;三是朗诵或歌唱时。停顿的次数也是大体整齐的。或者说是有一定规律的。

我国古代诗歌可分为齐言诗、杂言诗两类,应当说其形式都是大致整齐的。但又略有不同。

先来看齐言诗。例如在四言诗中,一般是一句两顿,二二句式: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在五言诗中,一般是一句三顿,二二一或二一二句式: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古诗十九首》)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而在七言诗中,一般是四顿,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句式: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曹丕《燕歌行》)

以上是自先秦至汉魏六朝古诗节奏句式的一般特点。南朝齐梁之后,随着汉字四声的发现,诗人注意到平上去入按照一定的规律交错互用,会产生一种特别悦耳的音调效果,于是反复试验,结果就形成了字数、句式、音韵等皆有严格要求的近体诗——格律诗。常见的格律诗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与七言绝句等。这里的关键是平仄。所谓平仄,是古人对汉字四声的归纳,与现代汉语的四声不尽相同。一般而言,平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声和二声(即阴平、阳平),仄声是上、去、入三声的总称,其中上声相当于三声,去声相当于四声,而入声字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已经消失,转入到其他各声调中去了。赵元任在《国音新诗韵》中曾对这五音的标准读法作了说明,指出这五声若交错相间地排在一起,可造成高低起伏而有一定节奏感的效果。

五言或七言格律诗的句式与古体诗节奏句式基本相同,如: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但为保持意义单位的完整,句式不一定这样细分,而可以采取比较粗略的方式,即五言为二三句式,七言为四三或二五句式,如: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李商隐《无题》)

格律诗与古体诗的最大区别,是要求词语平仄交错,以造成音调抑扬顿挫之美。所以,格律诗的节奏不仅来自顿数的安排,更来自平仄的交替互用。简言之,平仄格式是格律诗的要素。五言律诗的平仄格式有四种基本句型:

第一句型:仄仄仄平平,

第二句型:仄仄平平仄。

第三句型:平平仄仄平,

第四句型:平平平仄仄。

七言律诗不过是五言律诗的扩展,它也有四种基本句型:

第一句型: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二句型:平平仄仄平平仄。

第三句型: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四句型:仄仄平平平仄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