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被贬职的诗人及他当时写下的诗句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您悠,独伦然而涕下!

武则天称帝时,陈子昂怀着改革唐朝政治的思想,虞出了许多对国家和人民有利的建议,可惜都没有被采纳。这种诗作于陈子昂随建安王武宜征契丹,献奇计而未被采用时。因其强烈的感染力成为后人传诵的名篇。

感通十二首(其一)

张九龄

兰叶春威获,桂华秋波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牺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被权好李林甫等排挤,贬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贬滴之后作《感遇》十二首。

这是诗人有感于自己的遭遇而写的感遇组诗的第一首。诗人运用美人与香草的比兴手法,寄托自己忧谗畏讥的政治感慨。同时也表示自己立身修德,是出予本性,井非沽名钓誉之举。这首诗语意温婉和雅地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墒宦此牺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平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愿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接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这首诗堪称唐诗精品的七律,是刘长卿第一次被贬南巴,途经长沙,吊贾谊故宅而作。全诗借凭吊古人抒发自己的迁滴之悲。字面上,句旬写贾谊,实际上,句句扣自己。“滴宦”正是作者当时处境,“楚容悲”正是作者当时心情。秋草、寒林之中,入去宅空,只见斜日,而作者还要独寻,可见仰慕之深。后四句由情及理,汉文有道犹薄待贾谊,代宗无道,对作者的迫害不盲而喻。贾生临湘水凭吊屈原以寄托自己的哀思,正如自己对旧宅

唐八司马

中国的文人,特别是古代文人,总是和政治搭界,不仅仅是文人们的入仕情节所致,更是社会体制使然。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王叔文、王丕掌权,革新朝政,任用韦执谊、柳宗元、刘禹锡、凌准、程异、韩晔、韩泰、陈谏等一批文人出身的政治家。这次革新维持了146天,最后以失败而告终。王丕、王叔文被杀,贬韦执谊为崖州(今属海南)司马,韩泰为虔州(今江西赣州)司马,陈谏为台州(今属浙江)司马,柳宗元为永州司马,刘禹锡为朗州司马,韩晔为饶州(今属江西)司马,凌准为连州(今属广东)司马,程异为郴州(今湖南郴州)司马,时称“八司马”。

王叔文,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善棋;王丕,杭州人,善书法。唐德宗李适时,二王以其所擅侍候太子李诵。李诵常与东宫的侍读们谈论时事,独有王叔文的见解得到常识。经过多年的接触,李诵对王叔文深为信任。当时一批有才能的士大夫如上述等人,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领袖,以“二王、刘、柳”为核心的革新集团。贞元二十一年(805)正月,德宗病死,李诵继位,是为顺宗。在顺宗的支持下,王叔文集团掌权,以韦执谊为宰相,颁布一系列明赏罚、停苛征、除弊害的政令,史称“市里欢呼”,“人情大悦”。为了统一事权,革除弊政,王叔文集团特别注意掌握财权和从宦官手中夺取兵权。因遭到宦官集团的强烈抵制,夺兵权计划未能实现。

革新失败后,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韩晔、凌准、程异及韦执谊八人先后被贬至边远的八州任司马。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现在山西永济),故人称柳河东。生长在长安(现在陕西西安)。出身官宦家庭,少有才名,向怀大志。贞元9年(793),进士及第。这一时期,他在功名、仕途上都比较得意。21年(805),唐顺宗即位,33岁的柳宗元为礼部员外郎,协助王叔文等的改革弊政运动,做了不少利国利民的大事。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在永州10年,艰苦生活的磨练,辛勤的创作,使他在文学上获得了卓越的成就。元和10年(815),柳宗元奉诏回京,但旋即又改贬为柳州(现属广西)刺史。柳州所处荒僻,环境恶劣,柳宗元尽力为百姓做了不少兴利除弊的好事,如释放奴婢、组织开垦荒地、兴办学堂、破除陋俗、发展文化卫生事业等。4年后卒于柳州,年仅47岁,用现在的话说,属于英年早逝。

在文学上,柳宗元与韩愈***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在八司马中,柳宗元和刘禹锡名气最大。他的诗幽峭明净,自成一家。他的诗文理论,代表着当时文学运动的进步倾向。文革时期我们在中学时就读过他的《封建论》和《捕蛇者说》。记得课本里并没有《封建论》原文,是钢板刻写,手工油印的,当时传说毛泽东和郭沫若的诗提到了他的《封建论》,我猜度是因为政治上的原因(柳宗元在文章中赞扬秦始皇的中央集权、反对分封制)才将柳宗元的文章列入课文的。1973年春,毛泽东写了一首批评郭沫若赞扬柳宗元的顺口溜:“郭老从柳退/不及柳宗元/名曰/崇拜孔二先。”1973年8月,毛泽东又让江青抄录了他的新作《读〈封建论〉?赠郭老》。毛泽东的诗,江青如获至宝,象得了尚方宝剑,企图大做文章,狠批郭沫若,结果当然受到毛泽东的制止。由此可见柳宗元政论观点对后世的影响之深。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贞元九年进士,官至察御史。王叔文失败,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唐代这里还属蛮荒之地)司马,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刺史,官至检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刘禹锡不仅是一位政治改革家和哲学思想家,也是一位有着独特成就的出色诗人。

刘禹锡的《陋室铭》早已是家喻户晓的“名文”,据说这篇名文其实是被“气”出来的。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刺史,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在门前贴出一幅对联:“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气坏了知县,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撰一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为斗室,这县官也实在是欺人太甚,便愤然写下了名惯古今的《陋室铭》。

《陋室铭》通篇81字,情与景会,事与心谐。细读此铭,不觉此室之陋,但觉此室之雅:环境之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人文之雅,接纳文人墨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心境之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抒发了作者旷达致远,不同流俗的可贵气质。刘禹锡为官,清廉无私,勤于政务,关心民生;为文,超世出尘,大智大睿,后人留下了许多朗朗上口、富含哲理的诗歌散文。他的《竹枝词》、《杨柳枝》、《乌衣巷》、《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西塞山怀古》等等,早成千古名篇,其中的很多名句是我们至今都还在引用的经典。

韦执谊在八司马中官是做的最大的,当过宰相(不过,当时的宰相不只一人,可能相当于现在的副总理)。离开长安,迢迢万里,韦执谊以“崖州司户”的身份来到他平生最害怕畏惧的崖州。他在京城任宰相不到一年时间,而流放天涯却长达七年,直至病故,年仅48岁。在崖州,韦执谊始感觉到天涯并非畏途,风物景色之宜人想像不到的好,而且又幸运地碰上了一位并不势利、“谪官犹作贵人看”的地方官李甲。李甲以刺史的职权委派韦执谊协助他管理政务,史称“州事衙推”。受此赏识和爱护,韦执谊尽职尽责,以他的才干认真管理起一州事务来。几年时间,他兴修水利,教民垦殖种养,兴教育才、传播中原文化等,都干得十分出色。一个人从权力的顶峰直跌谷底,巨大的权势落差,在封建意识浓厚的中国,不是每个人都承受得起的。韦执谊熬过来了,并且能在天涯安身立命,有德于民,永归此土,就凭这一点,我们应该纪念他!

因为一场政治改革运动,这批才华横溢的文人都被贬到了当时中国的僻远蛮荒之地,有的在那里终老,有的九死一生,回到内地也是贫病交加,白发苍苍,青春年华就别提了。谁说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连性命都搭上了,还不算流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