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姓有啥渊源``
一、姓氏源流
沈(Shěn 沈)姓源出有六: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第十个儿子季载之后,以国名为姓。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所载,沈氏出自姬姓,是黄帝的后裔。沈本是上古国名,最早是夏禹子孙的封国。周初时,武王死后,由年幼的成王即位,周公旦(文王第4子)摄政。三监不服,与武庚(商纣王之子)勾结,联合东方夷族反叛,后被周公旦所灭。季载(文王第10子)因平叛有功,被周公举荐为周天子的司空,后成王将其叔叔季载封于沈国,又名聃国。季载又称冉季载。聃又写作冉,古时,冉、沈读音相同。春秋时,沈国为蔡国所灭,季载之后子逞逃奔楚国,其后子孙遂以原国名命姓,称为沈氏。
2、出自芈姓,是颛顼帝的后裔,以邑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二》云:“楚有沈邑。楚庄王之子公子贞封于沈鹿,故为沈氏。”春秋时,楚庄王之子公子贞被封在沈邑,其后代子孙有的遂以封邑名命姓,称为沈氏。
3、亦出自芈姓,为春秋时楚国王族弟子戍之后,以地名为氏。据《风俗通》、《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姓氏考源》、《姓谱》、《中国姓氏寻根》等记载:春秋时,楚庄王有曾孙名戍,在楚平王时任沈县(今安徽省临泉县)县尹,世称沈尹戍,初隐居于零山,后仕楚为左司马。其后人有的遂以地为姓,称为沈氏。
4、出自金天氏,为少昊裔孙台骀(一作台胎)氏之后,以国名为氏。据《左传·昭公元年》及《姓氏考略》等资料所载,少昊金天氏裔孙台骀氏之后有人建立沈国,春秋时,为晋国所灭,子孙遂以国名沈姓,称为沈氏。
5、出自姒姓,为春秋时沈子之后,以祖名为氏。据有关资料所载,沈氏源出姒姓,春秋时公族受封,为子爵位,世称沈子。沈子的后代有的以祖名为姓,称为沈氏。
6、出自少数民族姓氏中有沈氏。朝鲜族、满族、土家族、回族等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冉季载。沈姓源出于姬姓,为黄帝之后裔,在周朝初年,武王死后,年幼的成王继位,由叔叔周公旦摄政。当时的三监(武王以邶封震叔,以庸封管叔,以卫封蔡叔,以监殷民,称为三监)很是不服,商王纣之子武庚乘机勾结三监,联合东方夷族进行反叛。周公旦组织军队进行征伐,最终平息了叛乱。季载(周文王第十子)因在此次平叛中立下大功,周公于是将这位有才干的弟弟举为周天子的司空,成王后又将其叔季载封于沈国,又名聃国。“聃”可写作“冉”,古时的冉、沈读音相同,所以季载又称冉季载。春秋时,聃国被晋(今属山西)灭掉,季载后代逃至楚国,为不忘亡国之痛,从此便以国为姓,称为沈姓。冉季载从而成了沈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沈姓最早起源于今河南、安徽两省之间。春秋战国时期,逃至楚国的沈姓族人,仕楚为左司马,并世袭此官,长期居于叶(今河南省叶县)。到秦汉时期,沈姓仍有多人为官,且地位均十分显赫,但也有数人辞官隐居,迁于九江寿春(今安徽省寿县),会稽乌程吴兴(今浙江省吴兴县)等地,从而开始了沈姓的南迁之旅,并且家族势力日渐扩大,不断兴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连年战乱,各种割据势力互相攻伐,加上“永嘉之乱”,使得中原士族大都南迁,沈姓族人也先后进入南方几大省份,并在当地不断生息繁衍,形成了“吴兴”郡望。此后沈姓以“吴兴”郡望为繁衍中心,不断地向四周扩展,至唐代以前,已散居于今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家族日渐繁盛。唐宋时期。社会相对安定,经济得以恢复发展,沈姓族人开始迁播进入闽粤两地,并且人丁兴旺,同时,唐代沈姓在我国北方也得以新的发展,郡望与名人高官大量出现,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到了宋朝末年,金军大举南下中原,宋室南迁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北方再次遭受浩劫,迫使中原沈姓再次南徙,其中赴今福建、广东等地之沈姓尤多,至明清时期,沈姓已遍及全国各地,成为我国一大姓氏,并有一些族人由东南沿海播迁到海外,沈姓家族真正成为了一个大家族。我国的沈姓历代多以江南为其主要分布地,尤以广东、福建、江苏、浙江、湖北、湖南等省居多,以上地区的沈姓占到了全国汉族沈姓人口的绝大多数。沈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七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五。
三、历史名人
沈 约:南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声律学家。他是《二十四史》中《宋书》的作者。他首创“四声”之说(把每个字分为平、上、去、入),指出如何运用声调变化,能使诗歌动听,讲求声律对仗,推动诗歌走向格律化,在文学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创新。著有《晋书》、《四声谱》等书。今天的国语注音符号,就是以《四声谱》演变而来的。
沈 括: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北宋科学家,他所著《梦溪笔谈》记载了其在天文、数学、矿业、医药、生物、物理等多方面成就,为后世科学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他本人是一位博学多才的科学家,著有《良方》、《长兴集》等传世。
沈 周:明代画家。博览群书,文学左氏,诗拟白居易、苏轼、陆游,字仿黄庭坚。擅画山水,多江南山川、园林景物,师法董源、巨然、黄工望。兼工花卉、鸟兽、人物。为明代吴门画派四家之一。为人耿直,不应科举,长期从事绘画和诗文创作。名重于明代中叶画坛,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著有《石田集》、《江南春词》、《石田诗钞》、《石田杂记》等。
沈 和:字和甫,杭州人,戏曲作家。能词翰,善谈谑,兼明音律。《录鬼簿》载:“后居江州(九江),近年方卒,江西称为蛮子关汉卿者是也。”著杂剧《祈甘雨货郎朱蛇记》、《徐驸马乐昌分镜记》、《郑玉蛾燕山逢故人》、《闹法场郭兴何杨》、《欢喜冤家》等五种。以上种种元曲的问世,不仅繁荣了江西的杂剧活动,而且因其内容大多为历史题材,对明代弋阳腔连台本戏的形成和发展均产生了一定影响。所作杂剧时人称为“蛮子关汉卿”。
沈 仕:字懋学(1488-1565),又字子登,号青门山人,明代浙江省仁和(今杭州市)人,散曲家、画家,能诗,善画花鸟山水。其散曲多描写艳情及享乐生活,内容庸俗。当时称为“青门体”。著有散曲集《唾窗绒》等。
沈 璟:明代吴江(今属江苏省)人,戏曲理论家,戏曲作家,曾官至吏部员外郎,光禄寺丞等职。致力戏曲声律研究,形成“吴江派”,沈氏一族从事词曲研究,创作***延衍11代17人,蔚然大观。
沈 鹏: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美术评论家、诗人、编辑出版家。斋名介居。1931年9月出生于江苏江阴。幼年始习字画。入大学后攻读文学,又学新闻专业。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人民美术出版社艺术委员会顾问等。书法长行草,有强烈的时代风貌与个人风格,书体兼及隶、楷多种面貌,受到国内外高度评价。著作有《书画评论》、《沈鹏书画谈》、《三余吟草》、《当代书法家精品订·沈鹏卷》、《草书千字文》等。主持和手编的书刊达500种以上。
沈法兴:隋末唐初湖州武康(今浙江省德清西)人,隋末梁王。出身于江南世家,任吴兴郡守,打着为杨广报仇的旗号聚众造反,靠着家族的号召力,短时间内就发展到七万余人,并占领了江都南方重镇毗陵。杜伏威据厉阳,李子通据海陵,沈法兴据毗陵,三大势力都对江都虎视眈眈,后为李子通击败。
沈庆之:字弘先,南北朝时期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武康镇)人,宋朝著名将领、太尉,封始兴郡公,曾在娄湖(今江苏省南京市)广置田产。沈庆之从小就非常会打仗,常常打胜仗回来,后来他被封为“建武将军”,专门负责防守边疆。
沈亚之:唐代吴兴人,文学家,元和进士,善文辞,且能诗,为李商隐所推许。有作品《湘中怨辞》、《异梦录》、《秦梦记》、《沈下贤集》等传世。
沈佺期:河南省内黄人。唐代著名诗人,擅长七言诗,词藻华丽,律体严谨,与宋之问齐名,并称“沈宋”。曾官至太子少詹事情、修文馆直学士。对律诗体制的定型颇有影响。
沈既济:唐代文学家,吴(郡治今江苏苏州市)人,长于史学,又善作小说。撰有《建中实录》10卷及传奇小说《枕中记》《任氏传》等。其《枕中记》中记述了卢生在邯郸住旅馆的时候,借道士吕翁的枕头用,梦到自己登科当了丞相,非常荣华,醒来店主所蒸发黄梁尚未煮熟,因悟富贵功名不过是做了一个梦而已。这就是“黄梁梦”的出处。明代汤显祖写的杂剧《邯郸记》即以它为题材写成的。
沈传师:字子言,唐代苏州(今属江苏省)人,书法家,曾官至吏部侍郎,工书法。唐德宗贞元(785-805)末举进士,历太子校书郎、翰林学士、中书舍人、湖南观察使。宝历元年(825年)入拜尚书右丞、吏部侍郎。工正、行、草,皆有楷法。朱长文《续书断》把它和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柳公权等并列为妙品。宋欧阳修《六一题跋》云:“传师书非一体,放逸可爱。”宋代米芾对他人的书法很少许可,但对沈传师极为推崇。说沈的书法“如龙游天表,虎踞溪旁,精神自若,骨法清虚。”人称中唐以后沈书最佳,米芾自称学大书以沈传师为主。陶宗仪《书史会要》称其“善楷、隶、行、草,以书自名”。传世书迹有《罗池庙碑》、《游道林岳麓寺诗》、《柳州石井铭》等。今存正书《罗池庙碑》拓本。
沈钦韩:字文起,号小宛,原籍浙江省潮州(今吴兴),史学家,文学家,学问渊博,精史地之学,长于训诂考证。资秉极敏,而勤学甚至。家綦贫,书值千钱即无力购致,假之藏书家,计日以还,辄写其要,遂淹通群经。尤长《礼》与《春秋》,熟于诸史志,旁及百家,故记,官书,野乘,古今专集,汇集,类抄,札记,究其条绪,悉归于统。故所为制举文,沈博怪玮,常人不能解。
沈德潜:江苏长州人,清朝诗人,他主张作诗应符合理学原理,为拟古诗派代表,其作品《唐诗别裁》、《古诗源》为研究古诗发展的重要著作。
沈永年:字青原,江苏省华亭人,清代画家,所画山水能得元代意趣。
沈钧儒:浙江嘉兴人,早年积极参加革命运动,多次组织群众运动,为“七君子”之一,解放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最高法院院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政协副主席等职,为我国的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沈雁冰:笔名矛盾,浙江桐乡人,著名革命文学家,中***党员,早年参加文学革命运动,解放后历任我国文化部门重要职务。他先后创作了《子夜》、《蚀》、《虹》、《春蚕》、《林家铺子》等杰出的文学作品。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吴兴郡:三国时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省吴兴南、晋义熙初移今吴兴)。相当于现在浙江省临安、余杭、德清一线西北一带地区,兼有江苏省宜兴县地。
汝南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省上蔡西南)。相当于现在河南省颖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地区。
2、堂号
梦溪堂:宋朝时沈括博学能文,累官翰林学士三司使。他对天文、历算、方志、音乐、医药无所不通。他开始制造了浑天仪、景表、浮漏等天文仪器。开创了隙机、浑圆两术和弧矢、割圆术的先河。著有《梦溪笔谈》。沈氏因以“梦溪”为号。
此外,沈姓的主要堂号还有:“三易堂”、“九思堂”、“肃雍堂”、“承裕堂”、“忠清堂”、“树本堂”、“文肃堂”、“永思堂”、“聚顺堂”、“叙伦堂”、“敦伦堂”、“憩石堂”、“吴兴堂”、“六宜堂”、“三善堂”等。
五、宗族特征
1、沈姓族人迁居移徙较早,秦汉时期便开始迁居南方。
2、沈姓的楹联工整,且文采精妙,文人墨客也层出不穷。
3、沈姓族人在不断迁徙中留下了众多的堂号。
4、沈姓族人字行辈份排列有序。清光绪年间所修《沈氏家谱》,浙江绍兴沈姓一支字行辈份为:“恭伏良隆厚,福守正承先。”续修字行为:“业贻谋启后,庆锡树维贤,积德嘉乃永,开宗寿益绵。”
============================================================
沈姓宗祠通用对联
〖沈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三善名世;
四韵家声。
——佚名撰沈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沈度,绍兴间为余干令,为政清廉,父老为之筑“三善堂”(三善指田无废土、市无遗民、狱无宿系)。下联典指宋·沈约,首创“四声”之说。
四声作谱;
三善名堂。
——佚名撰沈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朝宋·沈约。下联典指宋·沈度。
三鸣世泽;
八咏家声。
——佚名撰沈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南朝宋·沈约作《登台望秋月》八首,称“八咏诗”。
石灯留待;
云巢成编。
——佚名撰沈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唐·沈彬,临终指葬地以示家人,穴中一铜碑云:“石灯犹未点,留待沈彬来。”下联典指宋·沈辽,著有《云巢集》传世。
人伦师表;
匡正名贤。
——佚名撰沈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朝宋·沈约。下联典指唐·沈佺期。
永明创体;
叔度同流。
——佚名撰沈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南朝宋·沈约,重声律,工诗文,时号“永明体”。南齐沈驎士,博通经史,何尚之叹为“黄叔度之流”。
师资***仰;
泰运初开;
——佚名撰沈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南朝宋·沈约典故。
汝源流彩;
玉渚分华。
——佚名撰沈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沈氏姓氏来历。
-----------------------------------------------------------------
〖沈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创新声律永明体;
善作传奇不俗文。
——佚名撰沈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朝宋·沈约。下联典指唐·沈既济。
定情诗成于博士;
守宫论高出女官。
——佚名撰沈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沈真真。下联典指明·沈琼莲。
泰运初开期偃武;
师资***仰继休文。
——佚名撰沈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南朝宋·沈约事。
图书数卷传枢密;
勋业三朝仰历阳。
——曹京撰沈姓宗祠通用联
采用安徽省望江县沈家老屋沈氏宗祠联。上联典指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字存中,杭州钱塘人,嘉佑进士。熙宁年间参与王安石变法,任提举司天监,上浑仪、浮漏、景表三议,又赴两浙考察,出使辽国;继而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整顿陕西盐政;后任延州知州,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因永乐城失陷遭连累贬官。晚年住润州,筑梦溪园,以平生见闻,撰成《梦溪笔谈》,涉及天文、地理、律历、音乐、医药、冶炼等方面;又研究药用植物与医学,著《良方》十卷。下联典指北宋立阳人沈立,字立之,进士出身,任益州判官,采集大河事迹及古今利弊,著成《河防通议》,治河的官员都以此书为根据。后历官两浙转运使、都水监、江淮发运使等。喜欢藏书,神宗曾问及,他报上所藏书目及所著《名山水记》三百卷。
存中仗义争一统;
确士潜心选四诗。
——佚名撰沈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1031-1095),字存中口,杭州钱塘人。曾出使辽国,驳斥辽国的争地要求,维护了宋王朝版图完整统一。下联典指清代诗人沈德潜,字确士,江苏长洲人。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曾选有《古诗源》、《唐诗别裁》、《明诗别裁》、《清诗别裁》等书。
立志须存千载想;
闲谈无过五分钟。
——沈均儒撰沈姓宗祠通用联
近代民主革命家、法学家、教育家沈钧儒(1875-1963),字秉甫,号衡山,浙江嘉兴人。戊戌变法时,主张变法维新。辛亥革命时,参加浙江光复工作。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护法运动中,在广州任护法军政府检察长。1935年发起救国会,力主抗日,致被捕入狱,为著名“七君子”之一。并同黄炎培等***同创建并领导了中国民主同盟。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最高法院院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和民盟主席等职,本联为沈钧儒赠秘书方学武联语。
阿藏万汇凭吞吐;
笔有千钧任歙张。
——郭沫若撰沈姓宗祠通用联
采用郭沫若撰赠茅盾(沈雁泳)联。
渔艇到门青涨满;
书堂归路晚山晴。
——沈德潜撰沈姓宗祠通用联
采用清代诗人、文学家沈德潜自题联。
武奠霞漳开十邑;
德垂梅圃祝华封。
——佚名撰沈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诏安县南诏镇沈氏祖庙联(1)。庙祀开漳功臣、武德侯沈世纪(下同)。
-----------------------------------------------------------------
〖沈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威镇南坛,光辉千古;
祈山灵侯,万寿无疆。
——佚名撰沈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诏安县南诏镇沈氏祖庙联(2)。
春兰早芳,秋菊晚秀;
浊醪夕饮,素琴晨张。
——沈尹默撰沈姓宗祠通用联
采用当代著名书法家、诗人沈尹默(1883-1971)自题联。沈尹黩,原名君默,浙江昊兴人。
匡正名贤,克驾休文之彦;
人伦师表,岂惟良史之才。
——佚名撰沈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朝宋·沈约。下联典指唐·沈既济。
清操过人,义伦图书数卷;
和气接物,零陵雅气一腔。
——佚名撰沈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历史名人沈义伦。下联典指晋代历史名人沈零陵。
开垦利民,田熟万家思沈括;
尊生济世,书成一部仰金鳌。
——沈味廉撰沈姓宗祠通用联
采用安徽省鞠湖县沈湾沈氏宗祠联。上联典指北宋沈括帮其胞兄沈披规划开发圩田事。下联典指清代江苏省无锡人沈金鳌,字芊绿,廪贡生,曾跟从华希闵研究《诗经》、《尚书》,跟从秦蕙田研究《周易》,跟从顾栋高研究《春秋》,著有《尚书随笔》等。晚年潜心医学,著有《沈氏尊生书》,自号尊生老人。
诗家俎豆不祧,我亦熟休文四声、佺期五字;
胜国衣冠如昨,人当慕青原仪节、石田孝忠。
——钱梦鲸撰沈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山西省太原市沈氏宗祠联。上联典出南北朝宋·沈约、唐·沈佺期事。“五字”,指沈佺期长于五言诗。下联典指清·沈永年、明·沈周事。
============================================================
附录:沈姓典故、趣事
〖白面书生〗
南北朝的时候,有一个人叫做沈庆之。沈庆之从小就非常会打仗,常常打胜仗回来,后来他被封为“建武将军”,专门负责防守边疆。有一天,皇帝想要向北边扩展领土,沈庆之知道了,就极力阻止皇帝:“大王,这件事万万不可,您还记得以前几位将军向北边扩展领土失败的事吧!大王……”沈庆之不停地劝皇帝,皇帝觉得很烦,就对沈庆之说:“我不想听了,我叫别人来跟你说!”
皇帝就找了左右两个文官来和沈庆之争辩,沈庆之无奈地对皇帝说:“大王,治理国家就像治理家一样,要讨论耕田的事就要找每天去耕田的工人,要问织布的事就要找织布的婢女。现在大王要去攻打其他的国家,却去找两个从来没打过仗的"白面书生″来商量,这场仗怎么会成功呢?”
皇帝不耐烦地说:“你不要再说了,我决定的事是不会再改变了!”皇帝没有采纳沈庆之的意见,最后当然打了个大败仗回来!
后来,大家就用沈庆之说的“白面书生”用来形容年轻没有经验的读书人,只知道书本上的知识,不晓得实际应付事情的方法。
-----------------------------------------------------------------
〖沈括与指南针〗
古代民间常用薄铁叶剪裁成鱼形,鱼的腹部略下凹,像一只小船,磁化后浮在水面,就能指南北。当时以此做为一种游戏。东晋的崔豹在《古今注》中曾提到这种“指南鱼”。
北宋时,曾公亮在《武经总要》载有制作和使用指南鱼的的方法:“用薄铁叶剪裁,长二寸,阔五分,首尾锐如鱼型,置炭火中烧之,侯通赤,以铁钤钤鱼首出火,以尾正对子位,蘸水盆中,没尾数分则止,以密器收之。用时,置水碗于无风处平放,鱼在水面,令浮,其首常向午也。”这是一种人工磁化的方法,它利用地球磁场使铁片磁化。即把烧红的铁片放置在子午线的方向上。烧红的铁片内部分子处于比较活动的状态,使铁分子顺着地球磁场方向排列,达到磁化的目的。蘸入水中,可把这种排列较快地固定下来,而鱼尾略向下倾斜可增大磁化程度。人工磁化方法的发明,对指南针的应用和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在磁学和地磁学的发展史上也是一件大事。北宋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另一种人工磁化的方法:“方家以磁石摩针锋,则能指南。”按沈括的说法,当时的技术人员用磁石去摩擦缝衣针,就能使针带上磁性。从现在的观点来看,这是一种利用天然磁石的磁场作用,使钢针内部磁畴的排列趋于某一方向,从而使钢针显示出磁性的方法。这种方法比地磁法简单,而且磁化效果比地磁法好,摩擦法的发明不但世界最早,而且为有实用价值的磁指向器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沈括还在《梦溪笔谈》的补笔谈中谈到了摩擦法磁化时产生的各种现象:“以磁石摩针锋,则锐处常指南,亦有指北者,恐石性亦不……,南北相反,理应有异,未深考耳。”这是说,用磁石去摩擦缝衣针后,针锋有时指南,也有时指北。从现在的观点来看,磁石都有N和S两个极,磁化时缝衣针针锋的方位不同,则磁化后的指向也就不同。但沈括并不知道这个道理,他真实的记录了这个现象并坦白承认自己没有做深入思考。以期望后人能进一步探讨。
关于磁针的装置方法,沈括介绍了四种方法:
1、水浮法——将磁针上穿几根灯心草浮在水面,就可以指示方向。
2、碗唇旋定法——将磁针搁在碗口边缘,磁针可以旋转,指示方向。
3、指甲旋定法——把磁针搁在手指甲上面由于指甲面光滑,磁针可以旋转自如,指示方向。
4、缕悬法——在磁针中部涂一些蜡,粘一根蚕丝,挂在没有风的地方,就可以指示方向了。
沈括还对四种方法做了比较,他指出,水浮法的最大缺点,水面容易晃动影响测量结果。碗唇旋定法和指甲旋定法,由于摩擦力小,转动很灵活,但容易掉落。沈括比较推重的是缕悬法,他认为这是比较理想而又切实可行的方法。事实上沈括指出的四种方法已经归纳了迄今为止指南针装置的两大体系——水针和旱针。
《梦溪笔谈》是沈括(1031—1095年)所著的有关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著作,书中谈到磁学和指南针的一些问题。
南宋陈元靓在《事林广记》中介绍了另一类指南鱼和指南龟的制作方法。这种指南鱼与《武经总要》一书记载的不一样,是用木头刻成鱼形,有手指那么大,木鱼腹中置入一块天然磁铁,磁铁的S极指向鱼头,用蜡封好后,从鱼口插入一根针,就成为指南鱼。将其浮于水面,鱼头指南,这也是水针的一类。
指南龟是当时流行的一种新装置,将一块天然磁石放置在木刻龟的腹内,在木龟腹下方挖一光滑的小孔,对准并放置在直立于木板上的顶端尖滑的竹钉上,这样木龟就被放置在一个固定的、可以自由旋转的支点上了。由于支点处摩擦力很小,木龟可以自由转动指南。当时它并没有用于航海指向,而用于幻术。但是这就是后来出现的旱罗盘的先声。
指南龟发明年代不晚于1325年。木块刻成龟型,龟腹部中心嵌以磁体,木龟安放在尖状立拄上,静止时首尾分指南北。
/dispbbs.asp?boardid=112&id=68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