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注释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是北宋文学家苏辙创作的一篇序文。
在这篇序中,作者以亲弟弟的身份叙述兄长的为人处世之道,尤其称赞苏轼诗作的“精深华妙”,其情之真切可见一斑。文中大段引用苏轼信中的话,以说明他追和陶诗、喜好陶渊明的原因,将苏轼恃才自傲的性情表露无遗。
最后,作者对苏轼的诗进行了评价,也有一些溢美之词,如“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就有些言过其实。全篇文字明快,叙事清晰,评论果断,不仅具有文学史价值,而且也很有艺术性,写得纡徐舒放,潇洒自在。
词句注释
1、子瞻:苏轼的字。和(hè):仿照他人诗词的题材或体裁作诗。引:序文。因作者祖父名序,故苏氏父子终生讳“序”,为人作序,即称“叙”或“引”。
2、东坡先生:即苏轼。元丰三年(1080),苏轼被贬黄州。次年,朋友马正卿为他请得营房废的数十亩开垦耕种,冬季开始经营东坡。元丰五年(1082)于坡上筑雪堂,此后始号东坡。儋耳:今海南省儋州市。儋州古称儋耳,又名儋州市,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将儋耳郡改为儋州。绍圣四年(1097)至元符三年(1100)苏轼谪居儋耳。
3、罗浮:即罗浮山,在今广东东江北岸,惠州境内。此指惠州白鹤峰。王文诰《苏诗总案》卷四十二:“罗浮之名,古时甚宽。唐以前送人归粤,概云还罗浮,其后为惠州尚称罗浮。”
4、“独与”句:绍圣元年(1094)至四年(1097)苏轼贬官惠州。绍圣四年(1097)闰二月,苏轼在惠州白鹤峰建成新居,长子苏迈携孙子苏符等来探望,四月苏轼就远谪儋耳。苏轼遂让苏迈等留居白鹤峰新居,独携苏过渡海赴儋耳贬所。
过,即苏过,苏轼的第三子。字叔党,号斜川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后家颍昌(今河南许昌),营水竹数亩,名小斜川,故自号斜川居士,时称为小坡。有《斜川集》二十卷行世。
5、“葺茅竹”句:苏轼《与郑靖老书》:“初赁官屋数间居之,既不可住,又不欲与官员相交涉。近买得起居五间一灶头,在南污池之侧,茂竹之下,亦萧然可以杜门面壁少休也。”葺(qì),用茅草盖屋。
6、日啖(dàn)荼(tú)芋:每天吃苦菜和芋头。啖,吃。荼,苦菜。一作“蒣”(shú),同“稌”,山芋,山药。
7、华屋玉食:华丽的房屋和精美的食品。
8、“以图史”二句:谓以读书、作文为乐。图史,绘画和史书。园囿(yòu),种植花木,畜养珍禽异兽,供人休息玩赏的地方。这里喻指所从事的领域。鼓吹,即鼓吹乐,古代的一种器乐合奏,用鼓、钲、箫、笳等乐器。这里喻指音乐。
9、衰惫:形容衰弱疲惫。
10、“是时”二句:苏辙于绍圣四年(1097)二月再贬雷州,六月到达贬所。苏轼《和陶止酒并引》:“丁丑岁,予谪海南,子由亦贬雷州。”海康,县名,在今雷州半岛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