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时,重音不同,表达的意思不会改变
在朗读中,重音位置不同,语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强调的音,它是体现语句内容的重要手段。在朗读中,音位置不同,语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例如:我知道你爱看小说。(别以为我不知道);我知道你爱看小说。( 爱不爱看诗歌我不知道)。
1、重音的分类。
重音可分为语法重音和强调重音两类。
2、重音的表现方法。
音的表现方法有很多种,常见的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加强音量。既有意识地把某些词语读的重一些,响一些,使音量增强。二是拖长音节。既有意将音节拖长一些,用延长音节的办法使重音突出。三是重音轻读。表现重音,不非要增加音量,有时用减轻音量的方法,将重音低沉地轻轻吐出,效果反而会更好。一般在表达极为复杂而细腻的感情时,多用这种方法。
3、语势。
语势指朗读时声音升降平曲、高低起伏的变化形式,它是通过控制声带的松紧来实现的。语调由平升高,高亢激昂,称为“扬”,语调先平后降,低沉持重,成为“抑”;语调缺少变化,平缓舒展,称为“平”;语调升降频繁,起伏不定,称为“曲”。
4、节奏。
节奏是指朗读过程中声音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而形成的回环往复的形式。常见的节奏类型大体有:(1)轻快型、(2)沉稳型、(3)舒缓型、(4)强疾型。
朗读基本含义:
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大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最重要的。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朗读有助于情感的传递。
朱熹要求学生从小养成正确朗读的习惯,还要求读书必须逐字逐句透彻理解,进而深入体会,反复揣摩。而且朗读中,可以让某个字突出出来,让人更加能理解读的文字的意思。
发掘特洛伊城遗迹的德国人希泊来,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天才。他在短短的时间内,学会了许多国家的语言,用的便是朗读的方法。他即使阅读相同的文章,也一遍一遍地大声朗读,一直念到深夜。听说,希泊来数次被房东赶出门,就是因为这个原因。结果,每一种外语,他仅用了三到六个月的时间就都学会了。
我国宋代大理学家朱熹也非常主张朗读。他说: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有力,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这样,我们可以深刻领会其材料的意义、气韵、节奏,产生一种"立体学习"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