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3《李商隐诗》教学设计

《锦瑟》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诗歌写意的几种常用方法;

 2、 理解内部结构;

 3、 理解李商隐诗歌的多种解法。

 [教学重点]

 掌握诗歌的基本的鉴赏方法:品味诗歌的形象。

 [教学难点]

 对本诗内部结构和思路的理解。

 [教学方法]

 译写法,点读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近人梁启超读李商隐,值得我等深刻体会。他说:“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祠》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来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饮冰室文集中国韵文内所表现的情感》)

 解说:凡读过此诗,并稍稍了解李商隐生平者,无一不在煞费心思,绞尽脑汁,希望能从这首诗中更多地发现诗人,更深地理解诗人。于是,这首《锦瑟》便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斯芬克思之谜”。清王士祯说“一篇《锦瑟》解人难”!

 二、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生于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楚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837年年末,令狐楚病逝。在参与料理令狐楚的丧事后不久,李商隐应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聘请,去泾州(今甘肃泾县北部)作了王的幕僚。王茂元欣赏其才华,将女儿嫁给了他。这桩婚姻将其拖入了牛李党争中。令狐楚父子属于“牛(僧儒)党”,王茂元与李德裕交好,被视为“李党”的成员。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诗深婉绵密、典丽精工。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李商隐将唐诗推向了又一个高峰,晚唐杜牧与他齐名,两人并称“小李杜”。李商隐又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爱情诗与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鼓瑟怨年华。诗家总爱西昆(受他影响的宋初诗派)好,独恨无人作郑(东汉训诂家郑玄)笺(注释)。”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46岁抑郁寡欢而死,葬于郑州荥阳(今荥阳苜蓿洼村)。据《新唐书》有《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卷,《玉奚生诗》三卷,《赋》一卷,《文》一卷,部分作品已佚。

 三、内容感知

 李商隐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其诗多忧怀国运,抒写怀抱,慨讽时事。在艺术手法上,多用象征暗示情思,意境朦胧。古人评其诗为“深情缅邈”“沉博绝丽”“寄托深而措辞婉”。

 《锦瑟》一诗,是李商隐的代表作品之一。题目是截取篇首二字而成,实为无题诗。诗的意旨隐藏很深,历来众说纷纭。对此诗的欣赏重在体味诗的朦胧意境,把握诗人运用的艺术技巧。意志薄弱用眼泪洗眼睛,意志坚强用汗水学手艺。

 四、疑难妙句

 1.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剖析]诗的首联用民歌的起兴手法。诗歌以幽怨悲凉的锦瑟作兴,点明了“思华年”的情感基调。瑟这种乐器本可以弹奏各种情调的乐曲,但诗人们往往喜欢把它与哀怨的情感联系在一起。如杜甫有“何时诏此金钱会,暂醉佳人锦瑟旁(《曲江对酒》)。”鲁迅也有“瑶瑟凝尘清怨绝,可怜无女耀高丘”(《悼丁君》)之句。无端,无缘无故,没有来由。五十弦,《史记·封禅书》载古瑟五十弦,后虽一般为二十五弦,但仍有其制。诗的一、二两句是说:绘有花纹的美丽如锦的瑟有五十根弦,正好我也快到五十岁了,一弦一柱都唤起了我对逝水流年的追忆,一言难尽,感慨万千。(此说只算作一家之言。)

 [翻译] 这锦瑟毫无来由,具备了五十根丝弦,每根弦,每根弦,都使我想起逝去的华年。

 [首联]佳人鼓瑟,思忆年华。听瑟诉说,回首当年;想念往昔,一言难尽。

 2.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剖析]庄周梦蝶的故事见《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诗句中的“晓梦”,指天将亮时做的梦。“迷蝴蝶”,指对自己与蝴蝶之间的关系迷茫,分不清你我。

 面对动荡不安、变化剧烈的战国社会,庄周产生了人生虚幻无常的思想。而李商隐也正是有感于晚唐国势衰微,政局动乱,命运如浮萍而用此典故的。

 此联紧承上文“思华年”一语,写诗人回忆中的感受。出句用庄周梦为蝴蝶事,似乎有这样的意思:昔日的理想和情思是那样美好,在回忆中又是如此真切,的确使人迷恋,致使诗人觉得它才是真实的存在,而眼下的困顿状况只不过是一场梦。但又可以反过来理解:如果眼下的困顿状况是真,则昔日美好的理想和情思岂不成了虚幻的梦?这真是“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诗人已经完全陷入一种迷惘的境界之中了。望帝的传说见《寰宇记》“蜀王杜宇,号望帝,后因禅位,自亡去,化为子规”。用此典故,似乎包含着他对爱情与生命消逝的伤感。子规即杜鹃。诗人笔下美丽而凄凉的杜鹃已升华为诗人悲苦的心灵,对句用望帝魂化杜鹃事,则似乎表明了诗人对“华年”的一往情深,即无论是梦是真,他都不会让自己的“春心”(也就是他的美好理想和情思)自生自灭,即使他死去,也要像望帝那样借杜鹃的啼声唱出自己的悲哀。这两句各用一事,而衔接得如此自然,如出一辙,也反映了诗人用典的工巧。因为不能相聚,故而思念极深,真觉得此身为虚,而梦境才是真实的,即使杜鹃啼血也难表达我的相思之苦。

 [翻译] 庄周在清晨的梦中,变成翩跹的蝴蝶,是望帝将伤春的心事,寄托给哀鸣的杜鹃。

 [颔联]庄周梦蝶,望帝啼鹃。曾有美好梦想,曾经沉迷其境,似真似幻,如痴如醉;曾经害过相思,有过殷勤思念,一往情深,至死不悔。

 3.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剖析]前一句以深青色的大海和天上的一轮明月为背景,塑造了鲛人泣泪成珠的形象。这是从民间传说中借鉴而来的,但又有着作者的创造。“珠有泪”,即言珠光、泪光融成一片,难以分清,既让人怅惘,又会让人生出无限美好的联想。试想,鲛人在痛苦中哭泣,其泪干却化作了人们非常喜爱的珍珠,这是多么的富有情味!

 后一句以蓝田秀丽的群山和温暖的阳光为背景,塑造了“玉生烟”的形象。玉深埋于地下,不为人所见,但它那湿润的精气却能透过泥土,化为烟雾般升腾于空中,为群山增辉。这一想象来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据《长安志》载:“蓝田山在长安县东南三十里,其山产玉,又名玉山。”从玉被掩埋这方面来说,那是很可悲的;从“生烟”这一方面来说,却又使人感到欣慰,其中的况味也是一言难尽的。

 这里的“珠”“玉”,可认为是诗人自喻,不仅喻才能,更喻德行和理想;也可认为是喻指诗人美好的向往、美好情感。但不论“珠”“玉”喻指什么,诗句都充满了怅惘、悲伤之感。

 本来,在颔联里诗人用“庄生”“望帝”两典似乎已将他的“华年之思”说得差不多了,往下确实难以为继,孰料诗人在瞬息之间视通万里,给我们展示了这两幅美好的画面,真可谓奇峰突起。前一幅以深青色的大海和天上的一轮明月为背景,塑造了鲛人泣泪成珠的形象。这是从民间传说中演化出来的,但又有作者的创造。“珠有泪”者,珠光、泪光融成一片,难以分清之谓也,它使人怅惘而又联想无穷。试想,鲛人在痛苦中哭泣,其泪却化为人们喜爱的珍珠,其中有多少情味可供读者品尝!至于这泪究竟是影射美人之泪还是作者本人之泪,大可不必去管,反正这意境是够美的了。后一幅以蓝田秀丽的群山和温暖的阳光为背景,塑造了“玉生烟”的形象。玉沉埋在地下,不为人所见,但它那温润的精气却能透过泥土,烟雾般升腾在空中,为山增辉。这个想象来源于古老的说法(晋陆机《文赋》里“石韫玉而山辉”一句也来自这个说法)。但诗人引用这个说法的意义非同寻常:从玉被掩埋这一面来说,那是很可悲的;从“生烟”这一面来说,却又使人感到欣慰,其中的况味也真是一言难尽。这两幅画面尽管色调不同,但在表达作者怅惘、悲伤之情上是完全一致的。至于它们的象征意义如何,那就有待专家们各抒己见了。明月生于沧海的时候,我的泪水如珠,蓝田玉山之上,那玉烟缕缕升腾,何尝不是从我心中飘出?

 [翻译] 明月临大海,闪烁着晶莹的珠泪,蓝田的日光和暖,升腾起美玉的轻烟。

 [颈联]鲛人泣珠,蓝田产玉。梦想破灭,泣泪成珠,珠光泪光,无限惆怅;玉生地下,尚能生烟,想象丰富,迷茫悲伤。

 4.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剖析]尾联采用反问递进句式加强语气,结束全诗。“此情”总揽所抒之情,“成追忆”则与“思华年”呼应。“可待”即“岂待”,说明这令人惆怅伤感的“此情”,早已迷惘难遣,此时当更令人难以承受。张中行用“一切都如隔世”为此句作注,实乃一语破的。

 这一联意思极为明白,但要注意它行文上有一个“反跌”:“此情可待成追忆”犹言上面说的那番感慨哪里是到今日回想往事时才有,所以接着就补足一句“只是当时已惘然”。言外之意是,当时既有怅惘之情,则今日追忆必定更加怅惘,的确是不堪回首了。我痛苦的相思,何须等到今日才有,就在我倾心于她的那一刻,我就已经感到惘然若失了。

 [翻译] 往日的那些情事,又何必今天追忆!就是在那时候,我也已经不胜惘然。

 [尾联]岂待追忆,早已惘然。此番感概,哪里是等到今天才有?当时就有,今日追忆更无限迷茫。

 构成如下整体板书:

 首联 佳人鼓瑟——听瑟诉说,回首当年 比兴

 思忆年华——想念往昔,一言难尽 联想

 颔联 庄生梦蝶——痴迷梦想,似真似幻 引用 清词丽句

 锦瑟 望帝啼鹃——相思情深,至死不悔 典故 工巧用典

 颈联 鲛人泣珠——梦想破灭,泣泪成珠 引用 意境迷离

 蓝田产玉——玉埋地下,尚能生烟 典故 基调哀怨

 尾联 岂待追忆——此番感慨,未等追忆 设问

 早已惘然——茫然隔世,惆怅无限 自答

 五、多种理解: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李商隐的诗风跟白居易截然相反,白居易的诗妇孺皆懂,而李商隐的诗虽好学深思之人读来也很费力,特别是他的无题诗,大多有一种朦胧的境界,不易得到确切的解释。尽管如此,如果单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来读,它又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这首诗虽题为《锦瑟》,但并非咏物,不过是按古诗的惯例以篇首二字为题罢了,所以也要算做一首无题诗,解读极为不易。

 六、常见的几种理解:

 1、 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见诗句分析)

 2、 亡妻的深情悼念(妻王氏);

 3、 作者的自伤(美人迟暮)。

 4、以古瑟自况诗(才德不为世所用)。

 5、爱情诗(婢女锦瑟)

 6、咏物诗(描绘音乐的适、怨、清、和四声,中间四句各咏一调)

 7、诗集总序说。

 七、 分析其他几种理解

 1、 下面摘录当代著名学者张中行的一段话,以备参考:

 古今解此诗者总不少于几十家吧,其结果自然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有时想,与其胶柱鼓此锦瑟,不如重点取意境而不求甚解。我曾用这种办法试解:“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一晃年已半百,回首当年,一言难尽。“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曾经有梦想,曾经害相思。“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可是梦想和思情都破灭,所得只是眼泪和迷惘。“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现在回想,旧情难忘,只是一切都如隔世了。这样解,虽然近于六经皆我注脚,总比大力考索而把意境弄得支离破碎好一些吧?(摘自张中行著《诗词读写丛话》)

 2、 课堂活动:点读练习。弄清对《锦瑟》的几种解释。

 A、朱彝尊:“此悼亡诗也。意亡者喜弹此,故睹物思人,因而托物起兴也。瑟本二十五弦,弦断而为五十弦矣,故曰‘无端’也,取断弦之意也。‘一弦一柱’而接‘思华年’,二十五岁而殁也。‘蝴蝶’‘杜鹃’,言已化去也。‘珠有泪’,哭之也;‘玉生烟’,已葬也,犹言埋香瘗(yì)玉也。此情岂待今日追忆乎?是当时生存之日已常忧其至此而预为之惘然,必其婉弱多病,故云然也。”(摘自《李义山诗集辑评》)

 B、何焯:“此篇乃自伤之词,骚人所谓‘美人迟暮’也。‘庄生’句言付之梦寐,‘望帝’句言待之来世。‘沧海’‘蓝田’言埋而不得自见;‘月明’‘日暖’,则清时而独为不遇之人,尤可悲也。”(摘自《李义山诗集辑评》)

 C、汪师韩:“锦瑟乃是以古瑟自况……世所用者,二十五弦之瑟,而此乃五十弦之古制,不为时尚,成此才学,有此文章,即己亦不解其故,故曰‘无端’,犹言无谓也。自顾头颅老大,一弦一柱,盖已半百之年矣。‘晓梦’喻少年时事。义山早负才名,登第入仕,都如一梦。‘春心’者,壮心也。壮志消歇,如望帝之化杜鹃,已成隔世。珠玉皆宝货,珠在沧海,则有遗珠之叹,惟见月照而泪。‘生烟’者,玉之精气,玉虽不为人采,而日中之精气,自在蓝田。”(摘自《诗学纂闻》)

 八、小结:一支《锦瑟》把要说的,没说的,都说尽了。无题,无解,无数解?这无可指实,正是李商隐的独特之处,沉吟时,万念俱出而又万念俱灭,唯留下那不可言说的幻美真实的存在。无题的绝美是诗人最后的舞,是诗人渐渐绝望的美!“词林枝叶三春尽”,“鸟啼花落人何在?”

 八、 作业。同步作业本上的练习。

 九、 教后记:

 1、 实践了“用教材教”的.思想,不定了学生学教材,老师教教材的做法;

 2、 倡导了自主自学的学习风气。课堂大开放,让学生自己感悟,老师不必为控制课堂而感到吃力,讲一讲,变成了写一写、读一读,说一说,议一议。

 理解了李商隐诗歌的迷离风格,学习了多种表达技巧,强化了文言阅读能力的训练,学习了标点符号的运用。

 十、补注:

 1、题解

 “锦瑟”或名无题,题目“锦瑟”是取句着两字。是一首广为传诵的有人认为是缠绵悱恻的爱情诗,或有人认为可能别有寄托或悼念亡妻之外,大抵是表现封建士大夫隐秘难言的爱情生活。

 2、品典

 品典一:庄生晓梦迷蝴蝶

 用了《庄子》的一则寓言典故,说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后来梦醒,庄周仍在,不知蝴蝶何往。诗人借此典的虚缈的梦境隐喻年轻时沉迷的美好的情境。

 品典二:望帝春心托杜鹃

 传说周朝末年蜀地君主杜宇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杜鹃,啼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诗人借此以冤禽托写恨怀,亦表达殷切的思念。

 品典三:沧海月明珠有泪

 传说珠生于蚌,蚌生于海,每当月明宵静,蚌则向月张开,以养其珠海,珠得月华,始极光莹;又有南海鲛有泣泪,颗颗成珠的故事。计人借此把月珠泪合而为一,构成了一个朦胧的妙境,表达一种复杂的怅惘情怀,既有对其高旷浩净的爱赏,又有于其凄寒孤寂的感伤。

 品典四:蓝田晶暖玉生烟

 蓝田的玉山为日光煦照,蕴藏其中的美玉的精气冉冉上腾,远察如发,近观却元。诗人借此具有极高美学意味的理想景色,抒发一种对于高洁情感无法亲近的怅恨。与典三所涵一致。

 3、结构与主题

 1—2句:由听瑟弦诉说思念往昔。

 3—4句:由庄周化蝶,望帝托鹃思念亲人。

 5—6句:由美人眼泪化珍珠,蓝田美玉化轻烟进一步眷恋。

 7—8句:追忆悲欢离合仍是一片茫然。

 这首诗的主旨隐藏得很深,我认为是作者追忆心中思念的亲人。众说纷坛,莫衷一是,可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妨自己品味。

 4、 鉴赏要点

 构思新奇

 开头写锦瑟诉说“一弦一柱思华年”思之殷切,思之缠绵。声声诉述思念之切。结尾句“当时惘然”“追忆此情”,使悲欢离合之情更令人断肠。可见作者构思之精巧。

 5、朦胧美(哀怨的基调,迷离的意境,清新的语言,工巧的用典)

 诗人用“庄生”梦中的浪漫神奇想象,把人人带入美好的梦幻景象,令人神往;又用“望帝”把心托给“杜鹃”仿佛置身于“杜鹃啼血”的氛围中,更感受到离别后的思念这深。梦中的朦胧美如一幅画,雾也朦胧,水也朦胧,美人鱼落泪,蓝田美玉在阳光下闪光,仿佛燃烧出缕缕轻烟,冉冉飘拂。

《 马嵬(其二)》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引导学生结合读过的诗,回忆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艺术创作。

 (2)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2、能力目标

 (1)进一步训练诵读能力,体会李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2)通过写“我所知道的李商隐”训练搜集整合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体味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

 (2)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分析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特别是对比衬托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正确把握诗人对唐玄宗的评价,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

 教学方法

 以诵读感悟为主,教师适当点拨,学生充分交流。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这样描述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又这样叙说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感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杨贵妃被杀的情形,诗歌这样讲述: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杨贵妃去世后,唐玄宗的感受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今天我们学习李商隐的《马嵬》,看看李商隐如何评价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

 二、课文简介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极真切地写出兵荒马乱的情状,在多方对照和咏叹中,着重责备玄宗荒淫致乱的行为和为保全自己而牺牲贵妃的不义之举。此诗讽意深而用笔细,在众多咏马嵬的诗歌中,无论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属别开生面之作。

 咏史之作,东汉的班固首开其端,但止于叙述史实,平实无华。至晋朝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荆轲》之类,始借题发挥,寄寓怀抱。唐代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人,则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扩大了诗的境界。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总之是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

 三、咏史诗鉴赏流程:研读诗句→弄清史实 →体会意图 →领悟感情→分析写法→评价内容

 四、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2.学生齐读课文。

 五、分析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