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谋篇布局题型

小题1:①前六句描绘了一幅清新淡雅、生机勃勃的南湖早春图景。春雨初晴,阳光返照,山杏吐艳,水萍争绿,白雁低飞,黄鹂语涩。(2分)

②动静结合之美。山杏初发,萍叶新生,“乱点”、“平铺”亦都使原本静止的事物有了动感,让人仿佛看到春天不断生长的力量。(2分)

③色彩映衬之美。“碎红”、“新绿”、“白雁”、“黄鹂”,色彩绚丽。(2分)

④上下浑成之美。空中云雨初晴,下面湖边阳光反照;半空中白雁翻飞,黄鹂啁啾;树上山杏吐艳,水面绿萍覆盖,从上到下,无处不生机勃勃。(2分)

⑤冷暖、明暗变幻之美。雨过天晴,阳光返照,温暖明快,景色秀丽。(2分)

(答出3个角度即可,每个角度2分。)

小题2:不是说江南的春光不美,而是自己的衰病不堪已使得自己无心情、无兴致欣赏美妙的春光。(1分)可见作者内心必有巨大的隐痛,显示出作者遭到贬谪后消沉郁闷的心情。(2分)前六句写早春的美好春光,尾句写消沉郁闷的心情,作者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乐景写哀情,使哀情倍增。(2分)

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的的回答涉及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要答出画面:诗人切人诗题选取了雨后初晴这一独特角度,简洁明快,描绘了一幅清新淡雅、生机勃勃的南湖早春图景。暖风吹回,云彩散开,雨止天晴,一切显得温暖而又明亮;山杏初发,苹叶新生,让人仿佛看到春天不断生长的力量。二是要赏析这画面美,也就是诗人如何写出了这画面美。春光明媚,诗人绘影图形,也不忘着色。山杏与水苹的“碎红”、“新绿”交相辉映,白雁、黄鹏为春光增了色彩,亦使得画面添了动感,传出声音。诗人所描绘的鄱阳早春,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视觉、有听觉,还有触觉,给人以全方位的整体感受,让人看到多姿多彩、生趣盎然的春天画卷,这实也离不开诗人对诗歌语言的锻炼,对谋篇布局的推敲。

点评:本题是诗歌的意境题型,即景物形象。做这类题的一般答题模式是:1.描绘诗歌中展示的图景画面。抓住主要的景物,用描写方式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原诗,二要想象合理,三要语言优美。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的词语(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冷、清新明丽等)概括,准确的体现景色的特点情调。3.分析作者借助景色抒发的情感。切忌空洞,要具体。答出“为什么”或“如何表现的”。

小题2:试题分析:诗的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消沉的心情。面对如此美妙的春天,诗人尚且缺乏兴致,无心情可言,则其内心必有巨大的隐痛。此时国家内忧外患,国势日益衰微,而诗人却只能眼睁睁看着,无计可施,对于一个被贬在外的下层小吏来说,即使有贤才良策也徒然无用。忧国忧民、衰病不堪的诗人,怎么会有兴致欣赏美妙的春色呢?同时,春色愈美,国家河山愈可爱,就愈让人担心山河破碎、国破家亡的可怕后果。所以“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正是忧国忧民的诗人,在爽心悦目的早春景色面前,思前瞻后所发出的无可奈何的叹息。

点评:理解一首诗中作者的情感态度,要因诗论诗,因事论诗,而不能随便套用该作者现在的定论性的东西。这就需要在鉴赏时认真体味,仔细分析,依据特定的诗作出特定的分析。全面分析不要遗漏词句。即使是考查的是局部思想感情,但命题往往带有“切口小,开掘深,采点全”的特点,所以不要简单地写几句就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