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南北朝诗人寄情山水的诗及其理解
第一节 谢灵运和山水诗的兴起
一、山水诗兴起于宋初的原因
1.早在《诗经》、《楚辞》中就已有山水景物的描写,但它是作为诗篇中的衬景或比兴的景象而出现的,尚没有成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和形成一种自觉的审美意识。到了汉代对山水景物的描写也多出现在汉赋中,直至建安时期曹操的《观沧海》才写出了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此后,左思的《招隐诗》和郭璞的游仙诗,以及玄言诗和庾阐、殷仲文、谢混等人的诗作中都有一些对山水自然的描写。所有这些都为山水诗的独立与成熟做了艺术经验上的准备。
2.魏晋以来老庄道家思想为主的玄学思想流行,道家崇尚自然的精神和追求隐逸的情怀,深深影响了文人士大夫的心态和文学创作。《文心雕龙·明诗》曰:“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文学创作中出现的玄言诗、田园诗、山水诗,都是在道家崇尚自然的人生精神和艺术精神的影响下产生的,崇尚自然的审美取向已经成为较为普遍的风尚。文人士大夫亲近自然、崇尚隐逸、标榜山林的生活情趣,为山水文学创作提供了生活的基础。南渡以后江南之地的山川秀美景色,自然也吸引着文人去感受自然和描写山水。
二、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成就
1.谢诗善于细致入微地描摹山水景物,营造清新自然、生动鲜明的画境。鲍照评论说:“谢五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南史·颜延之传》)萧纲也说:“谢客吐语天拔,出于自然。”但谢诗的自然不同于陶诗的自然:陶诗的自然是心灵的自然流露,其写景在于写意;谢诗的自然是客观自然的摹写,其写景在于摹象。因此谢诗注重对自然景物的细致体察,而采取精巧工致的描写手段,表现的是自然物象的客观美。王士贞评论其诗说:“秾丽之极而反若平淡,琢磨之极而更似天然。”(《读书后》卷三)以辞采的秾丽和琢磨的精工而达于清新自然的画境是谢诗的最突出的特点,也是谢诗匠心独运所开辟的、不同于前人的一种艺术境界,因此谢诗成为开山水诗新风的一大家。
2.谢诗在摹景状物中十分注重字句的锻炼,创造出了许多名垂后世的佳句。如“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过始宁墅》);“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晓霜枫叶丹,夕曛岚气阴”(《晚出西射堂》);“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人彭蠡湖口》)等等,字句精工,境界清新,色彩鲜明,的确“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表现了高超的艺术技巧。但是有佳句而无佳篇,也是谢诗的一个缺点。
3.谢诗的构思与结构比较单一,其山水诗往往是先叙事,次写景,最后说理,形成了模式化的构思与结构。因为注重山水景物的客观描摹刻划,主体精神和情感的透入不够,所以大多诗篇达不到陶诗的情景交融、天然浑成的艺术境界。
4.谢诗讲究语言的艺术技巧,善于锤炼字句,重辞采,讲对偶,求新奇。刘勰评论宋初山水诗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文心雕龙·明诗》)正概括了谢诗的语言特点。谢诗讲究语言技巧,对于提高描摹客观物象的能力,发挥语言的表现力是一种贡献,但是过分地雕琢与追求新奇也使谢诗有生硬晦涩的瑕疵。
[作品讲读]
一、谢灵运《登池上楼》
1.这首诗作于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初春,作者时任永嘉太守,久病初起登楼远眺,触景生情,抒发了政治上的失意和向往隐遁的情怀。
2.诗歌的结构层次十分清晰:前八句描写了诗人的人生境遇;中间八句描写了登楼临窗所见所闻初春生机盎然的景色;最后六句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情志。
3.此诗的主要的艺术特点
(1)托物起兴,寄慨抒情。诗歌以“潜虬”和“飞鸿”起兴,形象鲜明的托物起兴并不是单纯的开头,而是象征着隐遁与出仕这两种人生道路和价值观。然后慨叹自己进不能如“飞鸿”,退不能如“潜虬”,既不能进德修业,又不能退耕自养,而只落得个徇禄穷海、卧疴空林。表达了自己进退两难的处境,抒写了内心的矛盾与痛苦,流露着政治失意的伤感忧郁情绪。诗歌由托物起兴引发出对人生境遇的深切慨叹,
(2)此诗最受人称道的是写景,清新如画,自然天成,典型地体现了谢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南史·颜延之传》)的风格。其写景体察入微,描写生动;布置工巧,由远及近,从听觉到视觉,错综变化。达到了“造语天然,清景可画,有声有色”(谢榛《四溟诗话》)的艺术境地。尤其是“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两句,毫无藻饰雕刻之痕,如“芙蓉出水”,妙在自然天成,而又清新工丽,的确是神来之笔。所以历代倍受赞赏,叶梦得说:“此语之工,正在无所用意,猝然与景相遇,备以成章,不假绳削,故非常情所能。”(《石林诗话》)元好问赞叹说:“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论诗绝句三十首》)
(3)此诗又由写景转入抒怀,“祁祁”、“萋萋”两句化用古诗,传达出伤春的意绪。又写了离群索居的孤独寂寞之感。并表示自己要保持高尚的节操,追求遁世无闷的隐居生活。最后写得有些晦涩难解,然不失为他的诗歌中的佳作。
(4)此诗章法严谨,层次清晰,先写自己的境遇,然后写景,最后抒怀。此诗通篇运用工整的对偶句式,有的对偶还相当工致,遣词造句除了清新自然之外,还有精致工丽的一面。正如王士贞所说:“秾丽之极而反若平淡,琢磨之极而更似天然。”(《读书后》卷三)但谢诗的平淡天然往往缺乏陶诗整体浑融的境界。
二、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1.这首诗也是谢灵运的山水名作。这首诗叙写了诗人一天的游踪,描绘了所见的奇山秀水,抒发了游山玩水的乐趣和从中悟得的哲理。
2.诗歌可分为三个层次:前六句总写一天的游踪和感受;中间六句写途中所见的傍晚景色;最四句抒写从山水游乐中体悟到的人生哲理。
3.此诗的主要艺术特点:
(1)本诗综合运用了写景、述行、抒情、言理等多种手段。第一层“昏旦”、“山水”两句以概括的笔法总写景物,随即以“娱人”、“忘归”抒发了娱情山水、乐而忘归的情怀,同时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赋予山水以生命和感情。接着又叙述了他一天的行踪。第二层前四句都是写景,但角度却不同,“林壑”、“云霞”是广角镜头,“芰荷”、“蒲稗”是特写镜头,所以画面的布置有宽广的背景,也有近景的细致描绘,而且确实把傍晚的湖光山色描写得很美:暮色下的林壑,夕阳下的晚霞,湖中的荷影,水边的蒲稗,这一切构成了一幅绚丽的春色晚景图画。就此诗人又叙写了自己“趋南径”、“偃东扉”的愉悦与惬意。最后余意未尽又添加了一番言理。
(2)此诗在章法结构上体现了作者山水诗的基本模式:先叙游踪,再写景,最后言理。但此诗的优秀之处是以“还”为线索,能够把情、景、理较为紧密地结合,相互渗透,相互发明,尚无断章之嫌。所以王夫之评曰:“情不虚情,景皆可景,景非滞景,景总含情,神理流乎两间。”(《古诗评选》)而且诗歌虽精工巧制,但语言不甚雕琢,笔调比较平淡,境界也比较开阔。
引自 两晋南北朝 贴吧 因字数太多 无法地址: /f?kz=135871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