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诗的形成和发展

山水诗是指描写山水景物的诗,其中不一定纯写山水,也可以有其他内容,但全诗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呈现山水之美,并最终达到融情于景的效果。

山水诗的起源最初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在《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中对景物的描写可以看作是山水诗的起源。而到了东汉时期曹操的《观沧海》被看作是最早的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时至东晋,当时盛行的玄言诗中多有描写山水景物的诗句,因此对山水诗的形成至关重要。尤其是殷仲文和谢混的诗,他们的诗中对山水的描写占有很大的比重,谢混的《游西池》是这一时期山水题材的代表作。殷仲文、谢混的这类作品是南朝刘宋谢灵运等人大量摹山范水的先声。

“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直接点明了山水诗在南朝刘宋时期形成。山水诗的形成在晋末宋初,谢灵运是第一个以大量自然山水描写奠定了山水诗基础的诗人。谢灵运在诗中对景物细致描摹,极力雕琢,对景物的描写追求形似,主要采用白描的手法,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但是由于景物很难原原本本地呈现在诗中,有时诗人不得不自己造词,这就使得他的诗很难读很拗口,这是山水诗形成初期的瑕疵。另外,由于生活在玄言诗的全盛时期,谢灵运在诗的末尾喜欢以玄言结尾,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在他的诗中仍然有大量的玄言诗的意味。

之后,使山水诗趋于完善成熟的、有影响的诗人是谢眺,他在题材范围及情景关系方面都有一定的创新,使得山水诗得以正常发展。谢朓的山水诗工于发端,并在结尾抒情,虽然还未完全做到情景交融,但已经完全摆脱了玄言诗的影响。在《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体现了他的诗清丽、圆润的特点。

到了王维,孟浩然这些诗人这里山水诗的发展达到顶峰。王维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山水诗极力雕琢,细致描摹山水景物,融理入景的诗风传统,同时也受到陶渊明田园诗清新自然的诗风的影响。他的《山居秋暝》只有少少的20字,却简短清晰地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宁静淡然的月夜空山图。而孟浩然的山水诗着眼于行人的所见所闻,他在诗中的思考很少感情流于外在,景随情迁,点到为止。另外他的山水诗多写南方秀丽的山水景色。此时的山水诗已经不局限于描写自然风貌,更多的是情景交融,融情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是此时山水诗的最大特点。

山水诗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治时局的影响。魏晋时期社会动乱,朝政不堪。有才之人得不到重用,对山水诗的形成起重要作用的谢灵运由于对当时朝政的不满,因此纵情山水遍览山川河流,为山水诗的写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而且魏晋时期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使得很多寒门出身的人得不到重用,“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很多寒门士子空有才华却难以施展,面对仕途无望的现实他们不得不纵情于山水以排遣心中的忧闷,以此来修身养性。总而言之,社会的现实与文人士大夫的理想之间的矛盾是山水诗形成的根本原因。

另外,玄言诗的说理枯燥无味。为了更好地说理很多诗人在诗中加入自然景物的描写,提倡“师法自然”,通过对自然的观察感悟来说理明义。而这一自然就是世间万物,自然景观山川名胜成为玄言诗说理的媒介。自此,玄言诗的说理变得更加生动,更加深刻。玄言诗的这一转变,为山水诗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和素材的积累。

山水诗是我国诗坛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它丰富了诗歌的题材,并且可以让后人通过文人的诗来欣赏世界各地的美景,即使有些景色已经不复存在,但诗歌的记载可以使消失的山水重现在人们的心中,永久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