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陶渊明的民生情节

1

浅析李白之“陶渊明情结”

摘要 “诗仙”李白对魏晋诗人陶渊明极为欣赏,不仅在诗歌

当中多方沿用陶渊明本事,还在诗歌创作上极力学习陶诗,说他身上

存在着一个“陶渊明情结”是丝毫不为过的。这个情结的产生既有时

代原因,还有个人的人生经历、思想构成、人格气质、人生意趣等原

因。

关键词 李白; 陶渊明; 情结

Abstract" fairy poet " Li Bai appreciates the poet of

Wei Jin Dynasty such as Tao Yuanming extremely , not merely

continues to use Tao Yuanming's skill in many ways among the poems,

is it study Tao Yuanming to do one's utmost on the creation in

poem also , say he have one " Tao Yuanming complex " at all for

pass. This piece production of complex have era reason already,

have personal experience of life , thought form, personality

makings , people catch interest and charm , etc. reason.

Key words Li Bai; Tao Yuanming ; Complex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动荡的时期之一,同时也是文化思想

与文学艺术极活跃,极富于创造精神的时期。?唐代文学的全面繁荣以

及后来文学的持续发展就是与此时期文学的贡献分不开的。唐代大诗

人李白更是对魏晋六朝的优秀诗人景仰学习,犹恐不及。阮籍对封建

礼法的反抗,对现实黑暗的抨击;鲍照建功立业的志向,怀才不遇的

愤恨;谢朓清新脱俗、景情合一的山水诗等,都不同程度的影响过

白,其中晋末大诗人陶渊明就是对他最有影响的人之一,我们甚至可

以说他身上存在着一个“陶渊明情结”。对于这个问题,学术界以往研

究得不多,只是近些年才开始有所关注。如当代学者陈建华就曾在《陶

潜—李白诗歌的一个文化情结》一文中提出李白有“陶潜情结”,并对

陶李二人思想文化和艺术审美上的契合点作了一番颇为深刻的论述。

另一学者房日晰也在《简论李白对陶诗的学习与继承》中就李白对陶

诗的学习与继承问题,作了新的探讨,时有精到的见解。而本文除了

从诗歌入手证明李白有“陶渊明情结”外,更准备对这个情结产生的

时代原因和个人原因作些简单的分析。

李白一生敬仰陶渊明,据笔者统计,在他的诗歌作品中,言及陶

渊明的多达二十二首。

在这些诗当中,有将友人比况为当今陶渊明的,像《江上答崔宣

城》中的宣城县令崔钦,《流夜郎至江夏陪长史叔及薛明府宴兴德寺南

阁》中的薛明府,《赠闾丘宿松》中的宿松县令闾丘,《送韩侍御之广

德》中尚未就任广德县令的韩侍御等。李白倾慕轻世肆志的高士名士,

而陶渊明志行高洁,又隐居不仕,正可谓是典型的高士。再加上陶渊

明曾做过彭泽县令,所以李白在称美自己那些县令朋友的时候就很容

易想到他。例如在《口号赠杨征君》中将不肯受职的友人杨征君比为

陶渊明,说:“陶令辞彭泽,梁鸿入会稽。我寻《高士传》,君与古人

齐。”?李白还很欣赏陶渊明在做官时能将清简的吏治和任情的逸乐相

互兼美,故在《戏赠郑溧阳》一诗中吟道:“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

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何时到栗

一见平生亲。”而《赠崔秋浦三首》,除了第三首诗着眼于称颂崔县令

为政有所建树,惠化万民以外,其余两首则云:“吾爱崔秋浦,宛然陶

令风。门前五杨柳,井上二梧桐。山鸟下听事,檐花落酒中。怀君未

忍去,惆怅意无穷。”(其一) “崔令学陶令,北窗常昼眠。抱琴时弄

月,取意任无弦。见客但倾酒,为官不爱钱。东皋多种黍,劝尔早耕

田。”(其二)这三首诗将陶渊明高卧北窗自谓羲皇上人、抚弄无弦之

琴、嗜酒不吝情去留、自号五柳先生、?辞彭泽以及躬耕陇亩、固穷自

适等人生掌故尽融其中,把郑溧阳、崔秋浦描绘成了不拘时俗,清闲

自适的“陶渊明式”的人物。

有的诗寄托了李白对友人辞官归隐的期望,如《对酒醉题屈突明

府厅》:“陶令八十日,长歌《归去来》。故人建昌宰,借问几时回?风

落吴江雪,纷纷入酒杯。山翁今已醉,舞袖为君开。”诗中引入陶渊明

为彭泽令,八十馀日就辞官归隐的典故,直截询问屈突明府几时雪夜

归去,何其真率坦荡!

有的诗是因为酒而联想到陶渊明的,如《嘲王历阳不肯饮酒》、《陪

族叔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风亭》等。

有的诗描述了友人归隐后自由自在的生活,如《留别龚处士》:“龚

子栖闲地,都无人世喧。柳深陶令宅,竹暗辟强园。”又如《题东溪公

幽居》:“杜陵贤人清且廉,东溪卜居岁将淹。宅近青山同谢朓,门垂

碧柳似陶潜。”青山绿水,园静宅幽,正是能平静人的心绪,涤荡人的

心灵,让人充分领悟到隐逸之趣的好地方,更是与官场的龌龊肮脏形

成强烈的比照。

此外,还有李白自比陶渊明的《寻阳紫极宫感秋作》:“陶令归去

来,田家酒应熟”,《九日登山》:“渊明归去来,不与世相逐”,《山中

与幽人对酌》:“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尽管这些诗歌多属酬赠之作,在很多程度上带有应酬的性质,但

仍让人很明显的感受到李白对陶渊明的熟悉和喜爱,其浓郁而深挚的

“陶渊明情结”可见一斑。

此外,李白在诗歌创作上对陶渊明的学习也映射出李白有“陶渊

明情结”,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诗的风格,陶渊明的诗歌质朴自然,感情真率,没有丝

毫的做作与伪饰。黄庭坚说陶诗:“不烦绳削而自合”,T朱熹也评价说:

“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U与陶渊明一样,

李白将“自然”作为其审美追求,极为提倡“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

饰”的艺术风格。他一

些写隐居之乐的诗更是逼肖陶诗,如《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整首诗意境冲淡平和,风格朴直清旷,与陶诗一样亲切自然。此

诗后半段更发挥了陶渊明“挥兹一觞,陶然***乐”的诗意,把下终南

山过隐士之家得酒***乐的真趣写得俱足。再如《春日醉起言志》:

诗人从酒醉中醒来,感到人生如大梦,于是又倾杯自酌,再入醉

乡,忘情一切。《唐宋诗醇》说此诗“逼真渊明遗韵”。另一方面,在诗的遣词造句上,李白也有意的模仿、化用陶诗。

如陶云“邈与世相绝”李云“邈尔与世绝”

陶云“草盛豆苗稀”李云“草

深苗且稀”;陶云“邈然不可干”李

云“邈然不可攀”ù<=3>?@3N;陶云“得欢当作乐” ,李云“荣盛当作乐”陶云“思

与尔为邻 ,李云“当与尔为

邻”陶云“且进杯中物李云“为无

杯中物陶云“挥杯劝孤影”李云“独

酌劝孤影”陶云“日入群动息,李云“灭

见息群动陶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李云“筑室在人境,闭关无世喧等等。李白化用

陶诗的句子,放在全诗中是神妙无迹的,完全符合特定的诗的意境。

李白还有一些诗明显见出拟陶诗的痕迹,如《春日独酌》第一首:

此首与陶潜《咏贫士七首》其一很相似:

李诗“孤云还空山,众鸟各已归。彼物皆有托,吾生独无依”与

陶诗“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几乎

一致。陶诗以孑然无依的孤云相比,自痛自爱,李诗亦如此。诗中的

“孤云”和“众鸟”皆是陶李二人仕进无心和在现实中知音难觅的心

境表征。

值得一提的是,陶渊明的理想之地桃花源也是李白的理想之地。

李白在诗中一再表示:“成功解相访,溪水桃花流”,“桃

6

源堪避秦”,“从兹一别武陵去,去后桃花春

水深”,“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桃花有源水,可以保吾生”á? éê

等等,由此可见陶渊明

对李白濡染之深,影响之巨。

李白生活在唐代,他为什么会被生活在魏晋时期的陶渊明所吸引,

进而形成一个“陶渊明情结”呢?这首先是时代的原因。

第一,魏晋时期社会急剧变化,政治大一统和思想大一统的局面

被打破,儒学的独尊地位随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思想的解放,玄学

的论争以及儒、释、道的合流。与魏晋时代一样,唐代的思想界也很

活跃,儒、释、道各家思想并存。唐代诗人从小便深受各种思想的熏

陶,所以与魏晋诗人在思想上有一致的地方,这就使得他们在人生观

和艺术观上有相通的一面。比如说,南朝宋诗人鲍照感时伤怀、关注

民生的创作倾向,就深刻的影响了杜甫沉郁顿挫的美学倾向。杜甫的

《后出塞》所表达的情感及其内在节奏均与鲍照的《代东武吟》十分

接近,并且两诗也都用了同一韵。

第二,在封建时代,虽有治世乱世之分,但文人学士的命运大致

一样。魏晋南北朝时期可谓是一个典型的乱世,生活在此时期的诗人

最能感受人生的短促,生命的脆弱,命运的难卜,祸福的无常及个人

的无能为力,他们的身世经历几乎都带有悲剧的色彩。而唐代虽是我

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四海昌平,诗人们也都很积极奋进,但他们

大多数人仍是不得意,甚至遭受迫害。唐代诗人与魏晋诗人同属自魏

晋开始形成的文人阶层,他们有文人的***性,真心相通,能在感情上

产生***鸣。例如,李白晚年因为永王事牵连下狱,长流夜郎,遇赦回

来经过武昌时,面对鹦鹉洲,就想起了才华出众,狂傲不羁,最终却

被江夏太守黄祖所杀的祢衡。于是写下《望鹦鹉洲怀祢衡》一诗,诗

中所言实际是自比祢衡。

第三,魏晋文风的深远影响。正如本文开篇所言,魏晋文学是唐

代文人学习的对象。梁代萧统编选的《文选》就是唐人的必读之书。

萧统所编的《文选》收录了先秦到梁代***130 人的作品,另有古乐府

三首和《古诗十九首》,***七百馀篇。$其中以魏晋时期的作品为主,

几乎这个时期重要的作家作品都被囊括。在唐代,读《文选》,注《文

选》成为一种社会潮流。魏晋文学作品通过《文选》的传布,加之初

唐四杰与陈子昂等人的倡导复古,更加受到唐代诗人的青睐。因而魏

晋文学作品中的醉、仙、隐、游、谈就大量的进入到唐代诗文内容中,

同时,魏晋诗人也被唐代诗人所模仿或津津乐道。%

除了时代原因,个人原因也是不能忽视的。

首先,陶渊明和李白两人有着相近的人生经历。

陶渊明少年时代“猛志逸四海,4中年时

感到“有志不获聘,老年时“猛志固常在”: &' 其积极入世的要求十分强烈,可是现实的黑暗

使他的理想屡遭打击。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这是一个阶级矛

盾尖锐复杂,社会生活动乱不宁的时代。在这一时期,不断发生农民

暴动,地方军阀王恭、殷仲堪同东晋中枢权贵王国宝等兵连祸结,刘

裕同桓玄、刘毅、司马休之等连年火拼,桓玄和刘裕更是前后对东晋

皇朝发动了两次篡夺帝位的政变。;看惯了乱和篡的陶渊明内心十二万

分的复杂。他希望建功立业,有所作为,可又感到生命的威胁,丧失

从政的信心。他在入世与出世之间进退维谷,所以才会三仕三隐:太

元十八年(公元393 年),陶渊明29 岁,初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即

辞职,开始躬耕自资;隆安三年(公元399 年),陶渊明投奔桓玄为官,

后又产生归隐的想法,遂于两年后请假返家;元兴三年(公元404 年),

陶渊明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次年改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

的参军,八月又请求改任彭泽县令,在官八十馀日,最终毅然辞官隐

居,彻底结束了其政治生涯。y

同样,李白也一生都在为实现“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z 的人生抱负而努力,然而却失败得一次比一次惨。李

白主要生活在玄宗、肃宗两朝,经历了大唐帝国的繁荣昌盛和危机战

乱,60 馀年的人生曲折不定。开元十八年(公元730 年)春夏间,李

白首入长安。本来,他摩拳擦掌,准备像鹏鸟一样一飞冲天,可谁知

道他却干谒无成,报国无路,备受蹭蹬之苦不说,还看到了李唐王朝

的阴暗面。李白大失所望,感叹说:“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归去难!”&t?3;天宝元年(公元742 年)秋,

李白踌躇满志的应唐玄宗诏再入长安。进京后,玄宗对他优宠有加,

命他待诏翰林院,起草诏诰。他以为自己奋斗十多年,终于可以见知

于皇帝,得不次之大任了。可惜,昔日英明的君主此时已走向昏庸,

纵然李白才华横溢,却也只被视为文学侍臣。玄宗只需要李白陪驾游

幸,侍宴助乐,这便与李白“遭逢圣明主,敢进兴亡言”03: &WX*o 准备大展鸿图的初衷大相径庭了。苦闷失望之余,李白狂饮纵

乐,傲睨权贵,因而很快就谗毁交至了。?李白自知不为朝廷所容,遂

于天宝三载(公元744 年)上书“请还山”。唐玄宗本无用他之心,也

就很快批准了。李白两次入长安,两次都是乘兴而来,败兴而返。第

二次更是飞上了天,又跌下了地,正像他自己诗中所说的“骑虎不敢

下,攀龙忽堕天至德元年(公元756 年),镇守

江陵的永王李璘请李白出山,李白又一次高兴的以为抗敌救国的时机

到了,然而这次打击更大。他卷进了李唐王朝父子兄弟之间的权力之

争,成为李亨、李璘兄弟内讧的牺牲品,不仅获罪入狱,还被肃宗李

亨“长流夜郎”。

陶渊明和李白都是怀抱大志的伟大诗人,但是他们却英雄无用武

之地,一生的抱负不得施展。如此相近的人生经历,自然而然地就让

李白对陶渊明产生了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认同感。

其次,从陶渊明和李白两人的思想来看,他们的思想构成都很复

杂。

我们先来看陶渊明。他重视儒家经典,熟谙儒家学说:“少年罕人

事,游好在六经”?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

他很崇拜孔子:“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 ?¤¨ ;他思想中有道家思想的成分,他“逃禄而归耕 ? 以远祸全身,他提倡“乐夫天命复奚疑”¨ ,他在诗文中用的《老》、《庄》的典故多达70 篇,***77 处;?他

还承受了魏晋以来的玄学思想,把生死、寿夭、贵贱看得很平淡,表

现得很超脱,采取了“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的态

度;他寄怀荆轲、张良等“遗烈”,说自己“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证明他还带有侠气。

我们再来看看李白。他执着事功,“托意在经济,提倡“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明显是儒家思想;他爱好自由,颂巢由、庄子之

清高,赞赏隐居避世的生活,鄙视名利,秕糠王侯,以大鹏自比,这

些表现又属于道家的影响;?他说自己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

又带点法家思想;他讲纵横术,心仪范蠡、

鲁仲连、郦食其之为人,有策士之风;他轻财好施,存交重义,这更

是侠义精神在他身上的体现。陶、李二人同样都受到了儒、道、侠等

多种思想的影响,且都能按照自己的主观价值判断对各家思想进行吸

取和扬弃,这正好说明李白和陶渊明在思想上有相同之处。

第三,陶渊明和李白在人格气质上有相融之处。

陶渊明清高耿介,萧统在《陶渊明传》中说他“少有高趣”,“颖

脱不群,任真自得”。?他在做彭泽令时,对于要卑躬屈膝的拜见上级

官员的要求不屑一顾,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李

白原本就叛逆不羁,傲岸不屈,早就声明“吾不凝滞于物,与时推移,

出则以平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许”?再加上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行为和气节又深深的影响了他,所以他越发

是蔑视权贵,不愿与之同流合污。在离开长安宫廷后仍慷慨宣言:“安

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ş¨。

陶渊明和李白还都爱喝酒,并且都爱在诗中写酒,他俩和酒的不

解之缘可算是诗人之最。据统计,在陶渊明现存的一百四十二篇诗文

中,凡说到饮酒的***五十六篇,约占全部作品的百分之四十。颜延之

曾说他“性乐酒德”,他自己也说“吾尝得醉于酒足矣”,?甚至在辞

世前他还抱恨“饮酒不得足”-而李白终身嗜

酒,是个大名鼎鼎的醉酒诗人,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一

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他

的诗歌作品几乎篇篇有酒,以至于有人批评他“诗词十句九句言妇人,

酒耳”。\陶渊明借酒浇愁,说“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李白也狂饮自

昏“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de@fgU,0还感叹“抽刀断

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de@hijklmnI4op,0;陶渊明写饮

酒之乐,说“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CDE@]^_'X,Y'q0,李

白亦“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de@r.stqX,Y_0深得酒中趣。

由此看来,对饮酒这个人生意趣,陶、李二人是很有***同语言的。

无论是人生经历、思想构成,还是人格气质和人生意趣,李白与

陶渊明都有着相似或相同,相融之处。这就难怪李白会倾慕陶渊明,

以致形成一个“陶渊明情结”了。

当然,时代在发展,盛唐毕竟不等于魏晋时代,所以李白和陶渊

明也有不同的地方。比如,陶渊明最终是归隐山林,在农夫式的生活

中寻求心灵的解脱。而李白则深受唐代文化浪漫精神的影响,尽管经

历过种种的坎坷和磨难,却始终想着要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上元二

年(公元761 年),李光弼为讨伐史朝义,出征东南,李白六十高龄还

请缨出征。

再如,虽然陶渊明和李白的作品都很富有自然美,但他们的艺术

个性是有差异的,正所谓“陶诗淡,李诗逸”,u“靖节之言澹雅而超

诣,青莲之言豪逸而自喜”。v陶渊明写诗很少用华丽的辞藻、夸张的

手法,只是白描,朴素且淡远。而李白的诗歌则热情奔放,想象丰富,

多用比兴象征和拟人夸张之法,有着鲜明的俊迈飘逸的色彩。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的是,李白对陶渊明是有所超越的。因为他

除了学习陶渊明,还从其他前辈诗人的创作中,从绚丽多姿的民歌中

汲取了大量的营养。清人乔亿就曾指出:“太白诗有似《国风》、《小雅》

者,有似《楚辞》者,似汉魏乐府及古歌谣杂曲者,有似曹子建、阮

嗣宗者,有似鲍明远者,似谢玄晖者,又有似阴铿、庾信者。” ¤

总之,李白与陶渊明不尽相同,但李白对陶渊明的喜爱,景仰和

学习我们是有目***睹的,李白有“陶渊明情结”也是不容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