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航拍中国之陕西
陕西位于中国内陆腹地,秦岭横亘其中,秦岭以南称为陕南,一派江南景象,秦岭北侧是关中平原,号称八百里秦川,再往北,就是黄土高原的中心地带陕北。
秦岭,超过1600公里的距离,是这条山脉从东到西的跨度,它比欧洲最大的山脉阿尔卑斯山还要长三分之一,秦岭横亘在中国中部,就像一道天然的屏障。冬季的冷空气不容易翻越它南下,夏季的暖湿气流也难以北上,因为秦岭,中国有了南方和北方。
太白山是秦岭的最高峰,这里曾经是一片冰封地带,它参与了12万年前的全球性冰川运动,当时的灾难,让许多地区的生物大量死亡,但秦岭山区幸运地保存了一些古老的物种。
80年代在这里发现了世界上仅存的7只朱鹮,朱鹮在地球上已经生活了几千万年,在人类的保护下,现在这里的朱鹮已经超过1700只。
秦岭之中,生活着300多只野生大熊猫,迄今为止人类发现了5只棕色大熊猫,它们都生活在秦岭。
海拔两千米,是金丝猴的天堂,秦岭的冬季寒冷漫长。羚牛,不是牛,从亲缘关系上,它跟羊更接近,叫声也和羊差不多,它们一般生活在高海拔的密林中。
秦岭中部,终南山,隋唐开始的隐居传统。从秦岭中部向东北飞行,这片拔地而起的巨石群就是华山,秦岭余脉中,风格最为独特的石头山,公元七世纪前,几乎无人登顶,后来道士们凿出一条小路,这就是民间传说的自古华山一条路。
泾河与渭河在这里交汇,并且诞生了一个成语"泾渭分明",泾河的清与浊,常常随着季节发生交替变化,夏天的丰水期,两条河含沙量都很高,界限不清明晰,到了冬季枯水期,泾河的含沙量会猛降到雨季的千分之一左右,这时候就会呈现"泾渭分明"的标志性景象。
渭河接纳了它最大的支流泾河之后,缓缓东去,前往它的终点黄河。陕西人把渭河视作母亲河,不仅因为它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更在于它携带的大量泥沙,用几千万年的时间,冲积出了3.6万平方公里的平原-关中平原。
天府之国的美称,最早就指关中平原。它曾经孕育出一个奇迹,那就是大秦帝国的崛起。
仿制陶佣的原型,来自这三座巨型土坑,近8000件兵马佣,构建了一支规模空前的地下军团,承载着人们对于秦帝国的想象,兵马俑西面1500米的地方,有一座高87米的山坡,这是秦始皇陵的封土堆,据司马迁记载,地宫顶部镶嵌着闪闪发光的宝石,模拟日月星辰,大量的水银在沟槽中循环,模拟江河湖海。建造秦始皇陵耗时39年,最多时工人达72万,陵园总面积相当于63个北京故宫。
秦长城难觅踪迹,我们只能通过明长城的遗址想象秦帝国绵延的防御工程,长城烽火台,是当时最先进的通讯工具。历代驻扎长城的士兵都住在关堡。
直道和长城是同期进行的两项超级工程,一个隔绝,一个通畅,长城拦住南下的匈奴,直道,则连接了帝国的边疆与首都,从咸阳到包头700多公里。
乾陵,61尊石像,原型亚欧各国使者。
西安的名字被叫了600多年,而在之前的1500年里,它是以长安的这个称呼,被全世界认识并向往的。
大雁塔是唐长安的地标建筑,唐代的高僧玄奘主持修建了这座塔,用于保存他从印度取回的经书与佛像。
作为丝稠之路的起点,长安拥有繁荣的贸易市场,在唐代,它是欧洲最大城市君士坦丁堡的7倍,极盛时,人口超过100万。
唐帝国的皇宫曾经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砖木结构宫殿群,大明宫遗址。今天我们仍然能在日本的京都、奈良等地看到长安的影子。
西安马拉松被称为城马,因为马拉松赛事是在城墙上举行的。现在看到的是明代的遗址。
如果说大多数城市的发展是在高度和边界上拓展,那么西安则是在同一个空间叠加出来的时间之城,秦汉唐明,十三朝的时空,同时聚合在古城之中。
横亘的秦岭,拦截了北上的水汽,发源了难以计数的溪流,这些河流成为汉江的源头。汉江是陕西水量最丰沛的河流,两千多年前,汉江孕育了一个强盛的王朝,汉朝,汉人,汉族,汉字,这些称谓都来源于汉江。
作为汉江的支流,旬河蜿蜒穿城而过。这里是汉江在陕西的最后一段路程,在闯过秦岭南麓的山谷后,它将在湖北冲积出4.6万平方公里的江汉平原。
汉江滋养的汉中盆地物产丰富,每年三月,是汉中油菜花最繁盛的季节,中国每年种植的油菜超过1亿亩,从最南端的海南,到最北端的内蒙古,跨越30多个纬度,都能看到它的身影,汉中油菜花所在的北纬32度附近,分布着一条长达两千多公里的世界油菜花带,这条油菜花带每年出产的菜籽量,占世界总量的四分之一。
在陕南,丰沛的水系灌溉了更多的水田,种植水稻。陕北的春天来得晚,春播之后的梯田,常常要辅上塑料薄膜保温,特殊的气候和地貌,造就了这片北方梯田。
向西飞行,抵达陇山,陇山海拔超过两千米,地势垂直抬升的过程中,气温逐渐降低,较冷的气候导致地表树木逐渐变少,形成了陕西境内唯一的天然草原--关山草原。两千多年前,秦人就发现了这片草场,开启了在这里放牧养马的历史。
我们星球70%的黄土都集中于此,这是全球最大的黄土高原,黄土层最深的地方可达180米,很难想象,它是风沙逐渐吹拂沉积的结果,经过数十年的绿化改造,黄土高原上的大部分地区如今已被层层绿意覆盖。
数百万年前,西北方干冷的大风,挟带着大量泥土,受到秦岭山地的阻挡,慢慢落下,它们以大约一万年一米的速度,逐渐堆积,最终形成了黄土高原。
人类历史上,风沙吞噬文明的悲剧一再重演,但黄土高原是个例外。河水流经的地方,沉积出了平坦的地带,这里有最肥沃的土壤,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样的河谷中开启了最早的农业。历经几千年,古老的农作物粟,也就是今天的小米,仍然在这片耕地上生长。
这可能是世界上最年长的柏树,它在这里已经生长了5000年,传说是黄帝亲手栽种了它。今天全球超过5分之一的人,把黄帝奉为***同的祖先。黄帝建立的部落联盟,是华夏民族的雏形,从此黄土高原迎来了文明的曙光。
黄土高原所在的纬度附近,在5000年前大放异彩,它集中了人类最古老的几大文明,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印度文明都先后崛起。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诗中描写的地方,就是黄河中游的洽川,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民在黄河流域上春耕秋耘,过着慢悠悠的生活,他们记录下日常生活和真实的感受,吟唱出来便成为最早的诗歌,诗经就是这样一部诗歌总集,古老的田园牧歌,在这片生生不息的土地上传唱。
这座明代的九层古塔,是延安的地标。窑洞。黄土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而且结构紧密,凿挖后不易坍塌,于是人们因地制宜创造出了冬暖夏凉的窑洞。
地坑院,在平地上挖出方形的地坑,然后在地坑的四壁挖出窑洞,大多数人家的院中会栽一棵树,树冠冒出地面,以防外人不小心掉进地坑。
藻类和不同的矿物成分,让这里的盐田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定边盐湖是西北的主要产盐区,盐储量足够全人类吃上整整3年,如今机器基本上取代了人工,来完成繁重的打盐。
这些盐湖原本是封闭的内陆湖,含盐量很高,由于蒸发量大约是降水量的8倍,湖水不断减少,湖泊逐渐走向生命的尽头,盐是湖泊留给人类最后的礼物。
马铃薯的农田,为了节约用水,大型的喷灌系统以水源为中心,旋转灌溉,形成了圆形的农田。榆林北部分布着多个沙漠农业试验田,这些试验,为人类改造沙漠提供了新的可能。
这里曾经是匈奴人最后一座都城,逐水而居的游牧民族一般不建城,公元5世纪,匈奴人在建立大夏政权之后,开始修筑统万城,为了让墙体坚固,建筑材料除了常用的沙土和石灰,还加入了糯米汁来增强粘性。统万城的修建,更像匈奴的回光返照,建城后不到20年,匈奴人就消失在茫茫戈壁之中。
统万城附近的无定河畔,原本是一片绿洲,这条河流的位置几乎划出了游牧和农耕文明的界限。今天,这里仍然是农业和牧业的过渡区,河流北面以牧民为主,南面更多为定居耕作的农民。
进入工业时代之后,人们发现了黄土高原新的价值,这里是中国能源走廊的核心地带。亿万年前,黄土高原湖泊密布,生活着众多的远古生命,当这些生命一代代死去,它们的脂肪和蛋白质变成石油和天然气。远古的生命消失之后,又以能量的方式穿越万年。
今天依靠充足的日照和强劲风力,太阳能和风能得以大力开发,新的能源模式,刷新了人们对黄土高原的印象。
红碱淖是中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每年夏天,全世界60%的遗鸥千里迢迢地来到这里,在所有鸥类水鸟中,它是最后被人类发现的。遗鸥对繁殖地的选择十分苟刻,它们只在荒漠地带的湖心岛上生育后代,湖心岛四周的水位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湖面还得风平浪静,可以说遗鸥是一种很挑剔的鸟。
陕西北部与内蒙古交界,这里是草原地貌向黄土高原过渡的地带,原本自西向东流淌的黄河,在这里也转为由北向南,开启一段七百公里穿越陕西的漫漫旅程。
九曲回肠,其中乾坤湾构成了一个太极图,以黄河为界,河东为山西,河西为陕西。
壶口瀑布,这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水面最广时上千米,落差50米,不羁的流水如同天河倒泻,壶口成为天险,许多慷慨激昂的故事在这里演绎。
势不可挡的黄河,成为这个东方民族的精神象征。没有什么能阻挡一条长河奔流入海,万川归一的大海就在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