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读摘记《陶渊明集》||(007)《劝农》

文/书山花开

?原诗

其一

悠悠上古,厥初生民。傲然自足,抱朴含真。

智巧既萌,资待靡因。谁其赡之,实赖哲人。

其二

哲人伊何?时维后稷。赡之伊何?实曰播殖。

舜既躬耕,禹亦稼穑。远若周典,八政始食。

其三

熙熙令德,猗猗原陆。卉木繁荣,和风清穆。

纷纷士女,趋时竞逐。桑妇宵兴,农夫野宿。

其四

气节易过,和泽难久。冀缺携俪,沮溺结耦。

相彼贤达,犹勤陇亩。矧兹众庶,曳裾拱手!

其五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宴安自逸,岁暮奚冀!

儋石不储,饥寒交至。顾尔俦列,能不怀愧!

其六

孔耽道德,樊须是鄙。董乐琴书,田园不履。

若能超然,投迹高轨,敢不敛衽,敬赞德美。

?翻译

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p24

遥远遥远的上古,人类开始降生。

傲然自得,并无匮乏,生活着,朴素而又真诚。

后来萌发了智巧,供给和储备都感到艰辛。

谁能来赡养众民?全靠那聪明的贤人。

聪明的贤人是谁?就是那一位农圣后稷。

他怎样赡养人民?就是教人们将百谷种植。

大舜曾亲身参与耕种,大禹也曾从事稼穑。

久远的书如《周书?洪范》记载的八政第一条便是民食。

生机盎然的春天之音,充满了美好的田原。

花草树木繁荣茂盛,和风清泠充盈山川。

众多的男男女女,趁此时节追赶着踏青游玩;

采桑的妇女起得绝早,管田尚农夫干脆住在田间。

节令农时很快就会过去,温暖润泽的日子也不会长久。

春秋时冀缺和妻子一起种田,长沮桀溺***同耕作,一左一右。

看看这些古代的贤士隐者,尚且在田垄之间奔走。

何况我们芸芸众生,怎能宽衣博带、闲坐拱手!

人们生活着必须勤勉,辛勤劳动才免遭艰难。

贪图安逸享乐,年终岁暮将何以堪?

粮食没有足够的储藏,终不免啼饥号寒。

看看那些勤劳的伙伴,怎能不感到羞惭?

孔夫子专心道德,所以说樊须问农是鄙琐之言;

董仲舒爱好琴书,整整三年足迹不到田园。

假如能够超尘脱俗,踏着他们的足迹成为圣贤。

我当然不敢不恭恭敬敬,对其道德之美奉上赞言。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p26

遥远上古时,当初之先民;逍遥自在衣食足,襟怀朴素含性真。

狡诈奸巧一旦生,衣食乏匮成艰辛。谁能供给使充裕?全靠贤达之哲人。

哲人知为谁?其名曰后稷。后稷何以使民富?教民耕田种谷米。

舜帝亲自耕垄亩,大禹亦曾事农艺。周代典籍早记载,八政排列食第一。

先民和乐美德崇,田园禾稼郁葱葱。花草树木皆茂盛,于时清平送和风。

男男女女趁农时,你追我赶忙不停。养蚕农妇夜半起,农夫耕作宿田中。

时令节气去匆匆,和风泽雨难留停。冀缺夫妇同劳作,长沮桀溺结伴耕。

看看这些贤达者,犹能辛勤在田垄。何况我等平常辈,焉能缩手入袖中。

人生在世须勤奋,勤奋衣食不乏匮。贪图享乐自安逸,岁暮生计难维系。

家中若无储备粮,饥饿寒冷交相至。看看身边辛勤者,内心怎能不羞愧!

孔丘沉溺在道德,鄙视樊须问耕田。董氏仲舒乐琴书,三载不曾践田园。

若能超脱世俗外,效法斯人崇高贤;怎敢对之不恭敬,当颂礼赞美德全。

?解释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p22

这是一首劝勉人们重视和从事农业劳动的诗歌。诗歌***分六章:第一章写 上古先民的朴素生活 ;第二章 写古代圣君贤臣皆自躬耕,十分重视农业劳动 ;第三章 写古代农业生产的繁荣景象和劳作者勤苦而自逸的生活 ;第四章 写即使贤达之人也勤作于农田之中,众人更不可游手好闲 ;第五章 旨在劝勤勉而戒懒惰 ;第六章 说孔子、董仲舒专心学业,不事农耕的行为高不可攀,借以批评那些既不劳作又不进德修业的人 。整首诗突出地表现了诗人的本农思想,这一点是值得赞扬的;但诗中以“哲人”为民之主宰的认识,则是陈旧落后的。

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p21

由于皇帝司马昌明的溺于酒色,司马道子、王国宝的奸佞,东晋王室、藩镇开始进入互相残杀的混乱时期。陶渊明于隆安二年 (399)第二次入仕,更是目睹了这场阴谋多幕剧的争斗。元兴元年(402)由江陵返归上京里后,他顿感平静单纯;次年开春移往怀古田舍秉耒务农。 封建官场与纯朴农村的鲜明对照,使他从散乱的感触上升到较为完整的理性认识 。陶渊明认为农业生产是世人赖以生存的根本,而从事农耕也能涤垢布新。首二章写悠悠的农耕历史,并结合了诸子中的农本思想;次四章用对照手法,自省与诘问不劳而获者。诗人也知道劝说是无效的,终于不免用孔丘、董仲舒的例子批评那些不劳又不德的人。结尾话只说了一半,虽若婉微,实寄愤慨。

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p40

一章、二章、三章、四章,言农业之兴及农耕之乐。五章,劝农,从正面说来。六章,劝农,从反面说来。

唐满先《陶渊明诗文选注》,p13

这是一首劝农诗,***六章。一章说农业生产是怎么发展起来的;二章稷、舜、禹、周等古代君臣都重视农业劳动;三章说古代农业生产的繁荣兴旺景象;四章说,即使贤人也隐于农,众人更不可游手好闲;五章说勤劳的好处,懒惰的害处;六章说孔子、董仲舒专心学业,不事耕稼的行为高不可攀。以古喻今,正反论说,劝人重视和参加农业劳动。作者这种重农的思想很有进步意义,应该充分肯定。但是,他说“谁其赡之,实赖哲人”,把少数所谓圣人看成是人民群众的主宰,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渭卿选注《中国诗苑精华 陶渊明卷》,p22

此诗作于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内容是劝勉农民勤力耕作。与《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题旨略同,为同一时期的作品。 全诗***六章,六节节相生,而自有次第。首章从上古不知耕稼说入,以见今则必须耕地。第二章写后稷教人耕作,舜、禹躬耕,以庄语劝人耕作。“第三章言虞、夏、商、周,熙熙之世,土女皆农。第四章言叔季即贤达亦隐于农,矧众庶而可游手乎?第五章正言劝农,第六章反言劝农,章法好绝 。”(清吴菘《论陶》)

钱志熙《陶渊明传》

渊明自认为“陇亩民”,已经超越这种以身份论贵贱的门阀社会的标准了。左思《咏史》其六借咏荆轲、高渐离表达其蔑视豪右、以人格自重的情怀:“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渊明虽然没有这样激愤之语,但其“蔑彼名级”的观念里,正包含这种轻视豪右、以寒庶自重的思想。为此, 他寻找古代高尚道德的贫士、隐士的传统,确立一种“固穷守节”的贫士的行为准则,并且为被一般的士流轻视的农耕劳动找到了高尚的甚至是合乎道的依据 :(《劝农》全诗,略)这无疑是庶民阶级以劳作为高尚的宣言,其实是针对当时士族社会蔑视庶民、贬之为小人的阶级歧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渊明在思想意识上与门阀士族是有着根本的差异的。 其对躬耕行为和对田园生活的审美行为的达到,正是植立于这种觉醒了的庶民阶级的道德观 。(p25)

渊明任州祭酒,虽然少日即归,却留一首《劝农》诗。晋朝制度,郡国与县的改府,当农月时,派遣官吏下乡劝农。西晋文学家束皙曾写作《劝农赋》,并认为州县官吏的治民之事中,这一项算是美事。古代的贤吏如召信臣,也留下劝农的佳话。渊明此时正当年华壮盛,应付吏事的兴趣虽然不大,但对劝农之事,还是很热心的。他本来就有过一段农耕的生活,这几年写作的热情又很高,遇到劝农这样的题材,是按抑不住泚笔为文的兴趣的。此事带有官方文告的性质,他就用了比较庄重的四言,何况有《诗经》里的许多农事诗作为典范,正好可以融经据典,写出一首既典雅又生动的《劝农》诗。 渊明的这首诗,可以说是农家学说的一种典范文本 。他先是探索了农业的起源,并且找出在古代被认为是农业始祖的后稷。他说,在悠长的远古,先民过着无知无识、傲然自足的生活。这个时候,农业还没有出现。后来民智开发了,民生的问题出来,民风也开始变得不够淳朴,难免有恃智凌愚、抢掠欺诈的事。这时候农业适时地出现,不仅使民生得以济足,而且形成了一种勤劳耕作、自食其力的道德观念。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陶渊明对农业的理解,不仅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 。中国是以农业立国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没有不重视农业的。渊明想到了《尚书·洪范》中说“八政”时,第一就说“食”。食来自农,所以农政即是八政的第一政。他自然还想起了《诗经》中的那些跟农事有关的诗作,如《风·七月》以及《周颂》中的《丰年》《载芟》《良耜》等,一幅古代淳朴农耕图就栩然笔下了:(《劝农》,略)这一种古代的淳风美俗令人感动。可是而今却世风浇漓,令人担忧。现在真的到了该劝农的时候了。(p83)

漫读摘记《陶渊明集》||(006)《答庞参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