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诗歌理论“兴观群怨”是什么意思?
兴观群怨,来自孔子对诗社会作用的高度概括,是对诗的美学作用和社会教育作用的深刻认识,开创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源头.
出自《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说明了诗歌欣赏的心理特征与诗歌艺术的社会作用.
(1)兴:抒发情志.(2)观:观察(社会与自然).(3)群:结交朋友.(4)怨:讽谏怨刺(不平之事).(5)迩(ěr):近.
“兴”:孔安国注:“兴,引譬连类.”朱熹注:“感发意志.”就是说诗是用比兴的方法抒发感情,使读者感情激动,从而影响读者的意志;
“观”:郑玄注:“观风俗之盛衰.”朱熹注:“考见得失”,就是说诗歌是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因此通过诗歌可以帮助读者认识风俗的盛衰的政治的得失;
“群”:孔安国注:“群居相切磋.”朱熹注:“和而不流.”就是说诗可以帮助人沟通感情,互相切磋砥砺,提高修养;
“怨”:孔安国注:“怨刺上政.”变是说诗可以批评指责执政者为政之失,抒发对苛政的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