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的诗词
襄邑道中
南宋·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题解
陈与义,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是江西诗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这首诗描写的是乘船东行,河两岸落花缤纷、随风飞舞的景物,以及卧看白云的闲适自然,无意中点明了静止与运动之间的辩证关系。
古人行船,最怕逆风。作者既遇顺风,便安心地“卧”在船上欣赏一路风光:两岸的景色是在随着行船不断向后推移的。可是这天上的“云”却并未随之而动,这令作者感到困惑。随即作者便恍然大悟:正是因为顺风而行的缘故,天上的云正和自己一样朝相同的方向前进。由于二者的速度相同,所以位置相对不变。此诗所体现的哲理是:人不能孤立、静止地观察事物,要正确地认识事物及其本质,必须辩证、广泛地联系分析。同时,变与不变是相对的,运动变化是永恒的,静止只是存在于相对状态中,并不存在绝对静止的事物。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五首选一)
南宋·陈与义
其四
含章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兔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
题解
这是一首题画诗,也是和作。作者描绘的是一幅水墨梅花。此画虽不加颜色,纯以黑白二色点染,却将雪中盛开的梅花图写得逼真肖似,更巧妙传神地反映了梅花所蕴含的傲视霜雪的精神。作者有感于画工高妙的技法,创作了这首哲理诗。首联“含章”用典,这里用来形容所画梅花的美丽鲜艳。“前身相马九方皋”也是用典,诗人用九方皋的故事说明,画师的目的不是要求颜色相似,而是力求画出梅花内在的精神。这首诗告诉我们,观察事物不能只看其表面现象,而应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
秋夜
南宋·陈与义
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
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
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复明。
不嫌屋漏无干处,正要群龙洗甲兵。
题解
这首诗作于宋高宗建炎四年,作者此时已然衰老,避祸江南。陈与义是一名遭逢易代的诗人,北宋灭亡的惨痛、失去家园故土的痛苦时时刻刻折磨着诗人,他心中想要恢复故国山河,但是此时却已经是老态龙钟。作者对于风雨的独特感悟是与他独特的人生遭遇联系在一起的,有感于山河破碎,生民涂炭,写下了这首诗歌。
“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复明”显示了他通情达理,豁落达观的心态,同时写实之中包含着辩证法的哲理。“一阴一阳谓之道”,这是中国古人形成的朴素的辩证法。风雨与晴天正是阴阳两极,久晴必雨,久雨必晴,这种道理也可以用在国家的形势上,虽然现在宋朝被一分为二,但是天下大势,分久必合,总有一天祖国会再次统一。这首诗告诉我们,万事万物都不是静止的,物极必反,数穷则变是自然规律。
学诗(三首选二)
南宋·吴可
其一
学诗浑似学参禅,竹榻蒲团不计年。
直待自家都了得,等闲拈出便超然。
题解
吴可是北宋末、南宋初的诗论家,论诗喜用参禅之说。这一首以北宗禅“渐悟”与南宗禅“顿悟”的比较为喻,说明写诗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诗中所云“竹榻蒲团不计年”就是说学习诗歌创作要像北宗禅那样,多读书,勤写作。吴可并不将渐悟和顿悟二者对立起来看,他借助“顿悟”说明学写诗也应讲究悟性,这个悟性并不是凭空而来,是从长时间的锻炼中积累起来的。心中一旦“悟道”就能够创作出“超然”的诗歌,而且毫不费力,写起来如同“等闲”。这首诗阐明了诗人如何积累素材,经过反复推敲,最终达到熟能生巧的创作境界。
其二
学诗浑似学参禅,头上安头不足传。
跳出少陵窠臼外,丈夫志气本冲天。
题解
这首诗依旧以参禅为话头,强调写诗要有个人的参悟,不能一味模仿,自成一家才能算做真正的“志气”。“头上安头”是典故,比喻多余和重复,吴可用此典说明作诗贵在新奇,要独出胸臆,千万不能拾人牙慧。
学诗(三首选二)
南宋·龚相
其一
学诗浑似学参禅,悟了方知岁是年。
点铁成金犹是妄,高山流水自依然。
题解
龚相与吴可生活年代接近,这组诗是他仿效吴可的《学诗》三首而作的,主要也是运用禅宗的佛理来说明作诗不应依傍前人,而应由个人的体悟出发,创作独具新意而又自然雅致的作品。龚相认为,诗歌之道与修禅类似,都是通过“悟”去见识事物的本质,就诗歌而言那就是创作本质。首联所说的“悟了方知岁是年”就是这个含义。龚相反对黄庭坚提出的“点铁成金”的师法,他认为这种搬弄典故,字字有来历有出处的做法实际上是妨害诗人表达自身情志的,真正的诗歌应该是妙悟于心,有所发明,就如同琴曲高山流水一般,使人读后自然而然地产生相应的联想。此诗从总体把握的角度提出了作诗所应遵循的道理,即作诗贵自身、创新、真实。
其二
学诗浑似学参禅,语可安排意莫传。
会意即超声律界,不须炼石补青天。
题解
这首诗主要阐述了作诗要重视意境的营造,而不应过分锤炼字句,文字上的结构安排应该以表情达意为最高原则。作诗似参禅。在禅宗看来,文字也是修行时的一重障碍,即所谓的“文字障”。妙悟的关键并不在文字,而在于内心的顿悟。从作诗来说,诗人有所感悟,就不会受到诗律的束缚。诗人遣词造句,应该追求一种自然浑成的境界,这个境界有助于表达诗人本身的妙悟即可,不需要遵守什么谨严的法度。
游山西村
南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题解
此诗作于乾道三年,就在前一年作者因为极力游说张浚北伐,被秦桧等人以“结交台谏、鼓唱是非”的罪名罢职,回到家乡。从尔虞我诈、激烈斗争的官场回到宁静闲适的田园,诗人放下了以往的包袱,真心地投入到热爱的田园风光中去。首联写农家的热情待客,情谊恳切,“莫笑”二字是诗人对淳朴民风的由衷赞叹。颔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写乡村环境的曲静优美,乡间小路,蜿蜒曲折,随着山形水势而盘桓,走得久了,作者不禁怀疑自己是否迷路,可是转眼间就又出现了人家,此时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并带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两句诗本身只是对客观景物的描写,却写出了文外之意,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启发人们面对现实,不畏惧退缩,必然能开创出一个崭新的境界。
题庐陵萧彦毓秀才诗卷后(二首选一)
南宋·陆游
其二
法不孤生自古同,痴人乃欲镂虚空。
君诗妙处吾能识,尽在山程水驿中。
题解
这首诗是作者晚年为庐陵秀才萧彦毓诗作所题写的评语。诗歌继承了宋人好以议论为诗的特点,在评价萧彦毓诗歌的过程中点出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法不孤生”是禅宗的说法,强调因与果之间的联系,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有因才有果的,而因果的显现则需要借助于缘。陆游借用了这个概念,将它运用在文学创作上,意思是作者的艺术构思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与现实生活之间发生了种种联系而产生的。
“镂虚空”使用了《庄子·应帝王》里的典故“倏忽凿浑沌”。陆游用此典故来说明破坏事物之间原本存在的联系,生拉硬造对于文学创作的伤害,反映出现实生活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于是就引出了本诗最为精辟的两句“君诗妙处吾能识,尽在山程水驿中”,意谓萧彦毓诗歌来自于丰富的现实生活经验,他擅长描绘途中见到的山水景物,因为完全是诗人自己亲眼所见,所以显得真实而形象。此诗阐明的道理简单而明快,那就是只有实践才能产生正确的认识,而认识也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
冬夜读书示子聿
南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题解
这首诗是作者庆元五年写给自己的孩子的,体现了作者的教育观。
首句是对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的赞扬,告诫自己的孩子学业应毫无保留,全力以赴。次句是说做学问的艰难。从少年开始,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经过几十年努力,最后才能有所成就。诗歌的后两句,诗人更进一步指出实践经验的重要性。这两句经常被人们用来说明书本知识、间接经验与亲身实践、直接经验之间的关系。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