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细思恐极

1. 中国古代有哪些细思恐极的诗句

1.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 . 《月下独酌》

(月下独酌,自己加影子总***才两人,何来第三人之说,莫不是。(⊙﹏⊙))

2. 蓼梢蘸水火不灭,水鸟惊鱼银梭投。 满目荷花千万顷,红碧相杂敷清流。孙武已斩吴宫女,琉璃池上佳人头。

很久前看的,出处忘记了,满塘莲蓬,如同孙武当年砍下宫女的人头;红碧相杂,便是杀人后大片的血污。。

3.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4.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5.可怜河边无定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2. 史书里有哪些细思恐极的细节

知乎网友的答案,供参考

欧阳修的《纵囚论》是古文名篇。唐太宗放死囚回家,来年死囚悉数归队受死,太宗随即将其赦免,此事于新旧唐书、资治通鉴均有记载。欧阳修对这种政治作秀的批判也成为经典。但还有一个细节引人注意。

贞观六年,唐太宗放走的死囚人数,按旧唐书记载为290人,按新唐书与资治通鉴记载为390人,按贞观时期200多万户的人口计算,虽然不是什么小数,但在死罪罪名甚多的古代也算是手段温和。但是只要把史书向前翻两年,就可以看到:

“。是岁(贞观四年),断死刑二十九人,几致刑措。”

——《旧唐书·刑法志》

新唐书与资治通鉴在此数字上与旧唐书完全一致。贞观四年的29人,是全年判决的死刑数量。而贞观六年的290或390人,是太宗在十二月复核时的在押数量,之前有没有本年已决的犹未可知。也就是说,过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唐朝的死囚数量至少变成了之前的十倍。在一个政治清平,经济上升的年代,如果理解成单纯的犯罪增加,是有些可疑的。

那么在这两年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翻开贞观五年的历史,最大的一桩案件莫过于大理丞张蕴古的死刑案,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

“。。河内人李好德,风疾瞀乱,有妖妄之言,诏按其事。大理丞张蕴古奏,好德癫病有征,法不当坐。治书侍御史权万纪,劾蕴古贯相州,好德之兄厚德,为其刺史,情在阿纵,奏事不实。太宗曰:‘吾常禁囚于狱内,蕴古与之弈棋,今复阿纵好德,是乱吾法也。’遂斩于东市。。”

——《旧唐书·刑法志》

最高法院的一位法官认为一位嫌疑人患有精神疾病,不应该承担刑事责任。一位好管闲事的纪委官员于是参了一本,告发法官与犯人家属的不正当关系,结局就是皇帝大怒之下,把这位倒霉的法官给咔嚓了。

做完此事,皇帝陛下产生了深深的悔意。由此对死刑的复核制度进行了改革。

“。。既而悔之,因诏:‘自今有死罪,虽令即决,仍三覆奏乃行刑。’。。”

——《资治通鉴·唐纪九》

由于执行不力,唐太宗还特地细化了要求

“。。丁亥,制:‘决死囚者,二日中五覆奏,下诸州者三覆奏;行刑之日,尚食勿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由是全活甚众。其五覆奏者,以决前一二日,至决日又三覆奏;唯犯恶逆者一覆奏而已。。。”

——《资治通鉴·唐纪九》

复核不仅有次数要求,还有了时间要求。饶是史书上记了一笔“全活甚众”,但还是多了九倍的死囚。

因为,这些政策,根本没有什么卵用。

“太宗既诛张蕴古之后,法官以出罪为诫,时有失入者,又不加罪焉,由是刑网颇密。帝尝问大理卿刘德威曰:‘近来刑网稍密,何也?’德威对曰:‘律文失入减三等,失出减五等。今失入则无辜,失出则便获大罪,所由吏皆深文。’。。”

——《旧唐书·刑法志》

曾经有一个胆子大的法官,想要放过一个囚犯,等来的却是身首异处的结局。于是所有法官都学会了宁肯错杀也不错放的手段,这是血淋淋的生存法则。太宗用自己的屠刀抹杀了自己仁政的理想,最后也只能靠一出纵囚的大戏重新挽回人心了。

至于那个靠揭发同僚上位的权万纪,在群臣眼里成了卑鄙小人。最后死于皇子叛乱,乃至被肢解,下场也很是悲惨。

………………………分割线………………………

对于张蕴古案,在《贞观政要》中有更为详细的记载:

“贞观五年,张蕴古为大理丞。相州人李好德,素有风疾,言涉妖妄,诏令鞫其狱。蕴古言:‘好德癫病有征,法不当坐。’太宗许将宽宥。蕴古密报其旨,仍引与博戏。治书侍御史权万纪劾奏之。太宗大怒,令斩于东市。”

——《贞观政要·刑法第三十一》

太宗一开始答应了张蕴古的请求,于是张蕴古偷偷告诉了李好德,大家一起愉快地下象棋/斗地主/打麻将……

好吧,这其实是一个不作死就不会死的故事……

由此看来,张蕴古与李好德的关系确实有些不清不楚,而李好德是否有疯病也值得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然而,张蕴古获死,导致法官不敢再轻易“出罪”,变相使得不应入罪的人入罪,增加了冤案,却是不争的史实。贞观六年的三百死囚,中间有多少是不该死之人,我们无从知晓了。而这样一来,欧阳修在《纵囚论》中提出的,把这一批死囚都砍掉,下一批再放,实在算不上什么好点子。

3. 有哪些细思恐极的古诗词

惊恐万状

jīng kǒng wàn zhuàng

解释惊恐:害怕;万状:各种样子,表示程度极深。形容害怕到了极点。

出处宋·陈亮《谢杨解元启》:“忧患百罹而未艾,惊惶万状而莫支。”

结构偏正式。

用法含贬义。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补语。

正音恐;不能读作“ɡǒnɡ”。

辨形状;不能写作“壮”。

近义词胆战心惊、心惊胆战

反义词不动声色、处之泰然

例句被包围的敌人;抱头鼠窜;~。

4. 史书里有哪些细思恐极的细节

公元前494年,孔子在鲁国,吴国派使者访问,就“骨节专车”一事请教孔子 《国语 鲁语》

吴国攻打越国,把越国的国都会稽摧毁了,得到一节骨头,有一辆车长(也有说法是需要专车来拉)。

吴国派使者来问孔子:“什么骨头最大?”

孔子说:“大禹召集群神到会稽山,防风氏迟到,大禹就把他杀死并陈尸示众,他的骨头一节就有一车长,这就是最大的骨头了。”

吴国的使者又问:“那神又是谁呢?”

孔子说:“山川的神灵能兴云致雨足可造福天下,负责监守山川按时祭祀的就是神。守土地和谷物的就是公侯,他们都隶属于王者”。

吴使又问:“防风氏是监守什么的?”

孔子说:“汪罔氏的君长监守封山和禺山一带的祭祀,是厘姓。在虞、夏、商三叫汪罔,在周叫长翟,现在叫做大人。”

吴使问:“人的身高有多少?”

孔子回答说:“僬侥氏身高三尺,是最矮的了;高的不过三丈,数得上是最高的了。”

吴国使者听了之后说:“了不起呀圣人!”

这是恐龙骨头好么

5. 细思恐极什么意思

指仔细想想,觉得恐怖至极。

其用法主要是营造一种迟缓加混乱的效果。多用于形容人的恐惧心情词语细思恐极,网络用语。

网上又称为 西斯空寂。释义仔细想想,觉得恐怖至极。

[1]例句衰老、爱情、老来相伴,都那么的细思恐极![2]贴吧用途辅助技能 - 虚实莫测,迟缓 + 混乱效果。[3]2013年6月16日,一位上海网友kelvin发微博写了一篇不明觉厉、男默女泪的扫盲科普帖,帖子被整理汇总成一篇通俗易懂的“词语表”,作者还分别为这些“词语”加上了释义、语源、举例引申,同时贴上链接等。

截止到7月18日,这样的科普帖已引发了10万网友的关注。词汇表的作者、上海网友邓棵出身于新闻传播学专业,据他透露,最初他整理了31个词语,后来在网友推荐下又添加补充了一部分,目前***有49个时下最火爆的网络新词。

“这些都是已经流行起来的短语,看到它们流行得太快并且没有什么规范可言,所以才汇总并查证了参考资料,可能我这人有点强迫症和整理癖。现在网友接受信息多元化,所以乐于接受这些新鲜事”。

6. 黄晶:史书里有哪些细思恐极的细节

欧阳修的《纵囚论》是古文名篇。唐太宗放死囚回家,来年死囚悉数归队受死,太宗随即将其赦免,此事于新旧唐书、资治通鉴均有记载。欧阳修对这种政治作秀的批判也成为经典。但还有一个细节引人注意。

贞观六年,唐太宗放走的死囚人数,按旧唐书记载为290人,按新唐书与资治通鉴记载为390人,按贞观时期200多万户的人口计算,虽然不是什么小数,但在死罪罪名甚多的古代也算是手段温和。但是只要把史书向前翻两年,就可以看到:

“。是岁(贞观四年),断死刑二十九人,几致刑措。”

——《旧唐书·刑法志》

新唐书与资治通鉴在此数字上与旧唐书完全一致。贞观四年的29人,是全年判决的死刑数量。而贞观六年的290或390人,是太宗在十二月复核时的在押数量,之前有没有本年已决的犹未可知。也就是说,过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唐朝的死囚数量至少变成了之前的十倍。在一个政治清平,经济上升的年代,如果理解成单纯的犯罪增加,是有些可疑的。

那么在这两年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翻开贞观五年的历史,最大的一桩案件莫过于大理丞张蕴古的死刑案,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

“。。河内人李好德,风疾瞀乱,有妖妄之言,诏按其事。大理丞张蕴古奏,好德癫病有征,法不当坐。治书侍御史权万纪,劾蕴古贯相州,好德之兄厚德,为其刺史,情在阿纵,奏事不实。太宗曰:‘吾常禁囚于狱内,蕴古与之弈棋,今复阿纵好德,是乱吾法也。’遂斩于东市。。”

——《旧唐书·刑法志》

最高法院的一位法官认为一位嫌疑人患有精神疾病,不应该承担刑事责任。一位好管闲事的纪委官员于是参了一本,告发法官与犯人家属的不正当关系,结局就是皇帝大怒之下,把这位倒霉的法官给咔嚓了。

做完此事,皇帝陛下产生了深深的悔意。由此对死刑的复核制度进行了改革。

“。。既而悔之,因诏:‘自今有死罪,虽令即决,仍三覆奏乃行刑。’。。”

——《资治通鉴·唐纪九》

由于执行不力,唐太宗还特地细化了要求

“。。丁亥,制:‘决死囚者,二日中五覆奏,下诸州者三覆奏;行刑之日,尚食勿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由是全活甚众。其五覆奏者,以决前一二日,至决日又三覆奏;唯犯恶逆者一覆奏而已。。。”

——《资治通鉴·唐纪九》

复核不仅有次数要求,还有了时间要求。饶是史书上记了一笔“全活甚众”,但还是多了九倍的死囚。

因为,这些政策,根本没有什么卵用。

“太宗既诛张蕴古之后,法官以出罪为诫,时有失入者,又不加罪焉,由是刑网颇密。帝尝问大理卿刘德威曰:‘近来刑网稍密,何也?’德威对曰:‘律文失入减三等,失出减五等。今失入则无辜,失出则便获大罪,所由吏皆深文。’。。”

——《旧唐书·刑法志》

曾经有一个胆子大的法官,想要放过一个囚犯,等来的却是身首异处的结局。于是所有法官都学会了宁肯错杀也不错放的手段,这是血淋淋的生存法则。太宗用自己的屠刀抹杀了自己仁政的理想,最后也只能靠一出纵囚的大戏重新挽回人心了。

至于那个靠揭发同僚上位的权万纪,在群臣眼里成了卑鄙小人。最后死于皇子叛乱,乃至被肢解,下场也很是悲惨。

………………………分割线………………………

对于张蕴古案,在《贞观政要》中有更为详细的记载:

“贞观五年,张蕴古为大理丞。相州人李好德,素有风疾,言涉妖妄,诏令鞫其狱。蕴古言:‘好德癫病有征,法不当坐。’太宗许将宽宥。蕴古密报其旨,仍引与博戏。治书侍御史权万纪劾奏之。太宗大怒,令斩于东市。”

——《贞观政要·刑法第三十一》

太宗一开始答应了张蕴古的请求,于是张蕴古偷偷告诉了李好德,大家一起愉快地下象棋/斗地主/打麻将……

好吧,这其实是一个不作死就不会死的故事……

由此看来,张蕴古与李好德的关系确实有些不清不楚,而李好德是否有疯病也值得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然而,张蕴古获死,导致法官不敢再轻易“出罪”,变相使得不应入罪的人入罪,增加了冤案,却是不争的史实。贞观六年的三百死囚,中间有多少是不该死之人,我们无从知晓了。而这样一来,欧阳修在《纵囚论》中提出的,把这一批死囚都砍掉,下一批再放,实在算不上什么好点子。

7. 不明觉厉,细思恐极是什么意思

1、不明觉厉,“虽不明,但觉厉”意思是:不明白什么意思,但是觉得很厉害,该缩句出自周星驰的电影《食神》中的角色对白。

2、细思恐极的意思是:指仔细想想,觉得恐怖到了极点。其用法主要是营造一种迟缓加混乱的效果。多用于形容人的恐惧心情。同于细思极恐。

2013年6月16日,一位上海网友kelvin发微博写了一篇不明觉厉、男默女泪的扫盲科普帖,帖子被整理汇总成一篇通俗易懂的“词语表”,作者还分别为这些“词语”加上了释义、语源、举例引申,同时贴上链接等。截止到7月18日,这样的科普帖已引发了10万网友的关注。

不明觉厉,细思恐极都不是古代成语,而是现在发明的网络用语。

扩展资料:

网络词汇表作者、上海网友邓棵出身于新闻传播学专业据他透露,最初他整理了31个词语,后来在网友推荐下又添加补充了一部分,目前***有49个时下最火爆的网络新词。

“这些都是已经流行起来的短语,看到它们流行的太快并且没有什么规范可言,所以才汇总并查证了参考资料,可能我这人有点强迫症和整理癖。现在网友接受信息多元化,所以乐于接受这些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