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为创作主张的唐代诗人是

以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为创作主张的唐代诗人是:白居易。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极为重要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与元九书》中,他明确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喻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二类体现着他 “奉而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视。而他的诗歌主张,也主要是讽喻诗中体现出来的。

(1)表现出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的倾向。

早在元和初所作《策林》中,白居易就表现出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的倾向。

诗的功能是惩恶劝善,补察时政,诗的手段是美刺褒贬,炯戒讽喻,所以他反对离开内容单纯地追求“宫律高”、“文字奇”,更反对齐梁以来“嘲风月、弄花草”的艳丽诗风。

在《新乐府序》中,他明确指出作诗的标准是:“质而径”“直而切”“核而实”“顺而肆”分别强调了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存真,形式须流利畅达,具有歌谣色彩。

也就是说,诗歌必须既写得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还便于入乐歌唱,才算达到了极致。他自觉地向民歌学习,写了不少颇具民歌风味的歌诗,如《杨柳枝》,平实浅易,自然明快,充满乡土市井气息,而这也反映了诗人形成了通俗化审美的自觉追求。

且这种追求与其对杜诗写实倾向的自觉承传聚合一途。

白居易对诗歌提出的上述要求,全部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补察时政。在《与元九书》中,他回顾早年的创作情形说:“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时为事而作,首要的还是“为君”而作。

他也创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讽喻诗,但总体指向却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因为只有将民情上达天听,皇帝达人情,政治才会趋明。

(2)提倡为民为君而作。

由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到提倡为君为民而作,白居易提出了系统的诗歌理论,他的《秦中吟》《新乐府》等讽喻诗便是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创作的。这一理论以其突出的现实针对性和通俗化倾向,使诗歌更接近于社会现实,以至干预政治。

这一理论,是儒家传统诗论的直接继承,也是杜甫的写时事的创作道路的进一步发展。从写时事这一点说,白居易与杜甫是相同的;但杜甫唯写所见所感,生民疾苦与一己遭遇之悲怆情怀融为一体,虽于写实中时时夹以议论,含讽喻之意,却并非以讽喻为出发点。

杜诗出之以情,白居易与杜甫之不同处,正在于他出之以理念,将“为君”而作视为诗歌的主要目的,从而极度突出了诗歌的现实功利色彩,将诗歌导入了狭窄的路途。因过分重视诗的讽刺功用,使不少诗的形象性为讽刺性的说理、议论所取代,导致诗的形象性缺失。

因评诗标准过狭过窄,导致历史上一些不符合此标准的大量优秀作家、作品被排斥在外。所有这些,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