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散文:国槐花开(福建:郑红弟)
槐,树型高大,其羽状复叶和刺槐相似,在我们国家广泛分布。为豆科植物,又名国槐,花为雪白色或淡黄色。花可烹调食用,也可作中药或染料。每当槐花成型的季节时,我就不由然地想起刚从学校毕业出来工作不久,被分配在一个畲族村落教书的情景。
六月正值畲乡槐花盛开的季节,而学校后山有棵二百多年树龄,体型特别巨大的老古槐树,它的花开得特别旺盛。此时牡丹、玫瑰等百花开始争奇斗艳,槐花却到了飘落时节,一阵梅雨过后,槐花带着雨珠的清亮,雨珠带着槐花的清香,纷纷扬扬如白雪四处飘洒。素白的花瓣默默地化作千千万万飞舞的精灵,落出一地温情,落出一身馨香。只见白茫茫的,如同瑞雪初降的槐花挂满了枝头。在夹杂山野气息的六月湿热的晚风吹拂下,花香氤氲缭绕,远远袭来,香闻百里。人浮在香气里,香气缕缕浸人到了心里去,连晚上的美梦,也有一树一树的槐花香。
高高低低的槐树枝叶间,花絮成串,相拥羞笑,色如素锦,既无忸怩之态,又不需人工雕琢。槐花不似桃花,粉得有些妖艳;不似杏花,白得有些轻薄;也不似荷花,孤芳自赏,令人难以接近……槐花一点都不娇贵,质朴得如同世世代代与土地相伴相生的畲族同胞。
槐花不但可以细细地观赏,还可以随意地采摘,绝对不会有人责备。槐花可以生吃,无论是含苞欲放的,还是绽放无遗的,都可以放在嘴里,慢慢地嚼着,让那甜津津、凉丝丝的花香一直渗进心底。满树的槐花散发着让人如痴如醉,让人心慌和窒息的芳香。可是就在这棵美丽的槐树下,每当太阳将要落山,地上槐树倒影与实际高度成正比的时刻,总有一位心神恍惚,脸上挂满忧愁,显得闷闷不乐的畲族姑娘总会准时地出现在这棵大槐树下。她总是用那双含情的目光,默默注视和眺望着对面远山公路上偶尔开来的车子。不知是否这满树洁白芳香的槐花让她触景生情,还是另有缘故。她的眼神时许露出激动兴奋的光芒,时许又变得暗淡和忧伤。而带泥土芳香的晚风,总是不停地吹拂着她略显干涩的秀发,让人无法琢磨她内心丰富而复杂的世界。而当时头脑简单思想单纯的我,对于一向有着温柔善良、美丽质朴称著的畲族姑娘,是无法了解她们内心的体会和感受。原来她一直在这时守候着,两年前三月三日“山哈情人节”这一天,她与她的情郎在这槐树下对歌时,当时情郎承诺娶她为妻的誓言。
因为畲族有一个不成文的传统习俗,他们每年在三月三日“山哈情人节”对歌这一天,也就是畲族对歌成婚的日子。如果哪位漂亮的姑娘看中了她心仪的情哥,她就会把视做自己生命一样重要的定情物,送给她的心仪情郎,而哪位英俊潇洒的畲族小伙,一旦接受姑娘送的定情物,就一定娶她为妻。同时这位姑娘也就非他不嫁了。心地善良的畲族姑娘就这样从槐树发芽等到槐叶掉落,从槐花开放等到槐树结果。总是默默地等待着她日思夜想的情郎的出现。同时畲族内部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他们雷、兰、盘、钟四姓中自相配婚,一般不与外族通婚。不知这位畲族小伙是半途变卦,还是其他另其他另有隐情,最终还是没有兑现他当时在槐树下的誓言。
据说这里的畲族都以广东潮州凤凰山为其先民发祥地,传说他们的始祖盘瓠就葬在这里,并认为妇女的头饰扮成凤凰形式,就是为了纪念他们的始祖。而居住闽东各地的畲族大约是在明清时期,从今天的福州、闽侯和闽北一带迁徙来的,同时畲族他们又自称“山哈”或“山达”,意为居住在山里的客人。他们的先祖最早是用几根木头支个“人”字形结构的木架,再往木架上铺上几层茅草,即为“房屋”,而居的人群,这也许是我们人类 社会 演变***同的特征。
今年夏天应一位文友的邀约,再次踏进当年曾经工作的小村庄时,发现这个畲族小村庄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二十多年前,当时整个村寨只有十来座分散在将近一平方公里山坳各个角落的木瓦房,它们各自为营,凌乱不一。而今天在上级统一配套和规划下,村寨公路两旁整洁靓丽的小洋房一字排开,古朴的畲族村寨更显得它的美丽而神秘,而一直在我心灵烙下一抹淡淡的喜悦,一缕淡淡的愁绪的老槐树依然挺立在斑驳沧桑的当年学校的后山上。但是故事中的两个主人公的命运却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当年那位温柔的一直忠贞坚守的畲族姑娘后来找到一位忠诚踏实值得她一生爱的如意郎君,他们夫妻俩相濡以沫,同甘***苦,生活越来越好,日子过得和美幸福。而当时那位用轻浮的心态亵渎爱情,结果也受到爱情的惩罚。
眼前不禁浮现出“盘瓠与高辛公主”传说的美丽画面,勤劳、勇敢、质朴、善良的畲族同胞自古就有重德扬善、忠原传家的祖训家风,秉承以邻为伴,以人为善的传统美德。就像今天广大中华民族,像石榴子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沐浴在党和国家温暖的怀抱里,幸福茁壮成长。那位美丽善良的畲族姑娘身上所体现的那种畲族特有的坚强、勇敢、担当的精神,也如国槐品质一样。我坚信畲乡的槐花一年比一年开得更加芬芳洁白,美丽漂亮。当年两位畲族的爱情故事或许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但畲族人民勇立潮头、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追求上进的思想永远没有改变,畲族人民正以蓝天为墨大地为宣,以创造美好的新生活为笔,不断的创造和铺写一曲感天动地的新时代农村建设的美丽画卷和时代乐章。
作者简介郑红弟,福建宁德人,现为小学教师。喜爱文学,福建省诗词学会会员、宁德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福建文学》《厦门日报》《红土地》《宁德文艺》《闽东日报》等报刊杂志。
专注乡土文学,欢迎读者投稿,选题具有文学性和可读性, 健康 向上,文责自负。投稿邮箱:23885800@qq com。
2020年第10期(总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