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人们爱把这首诗拆成两半?
南朝首席才子江淹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这个将离别写到极致的人,不仅留下这篇名作《别赋》,还留下了最早的乐府古题《古离别》(或称《古离别》)。
过了400年左右,晚唐五代一个和尚来到长江边上,从行李中掏出钵,悠悠然喝了几口随身携带的一壶小酒,略有醉意。
当他望着江水东去时,不觉深深叹了一口气,随后又望着青天,脸上露出似笑非笑、无悲无怒的神情。
不久,一篇叫《古离别》的新作开始广泛流传,秀才们摇头诵读,都表示叹服。一些老百姓也知道这首诗,如果你问他,他会用带着地方特色的普通话,为你念诵这样几行诗句:
离恨如旨酒,
古今饮皆醉。
只恐长江水,
尽是儿女泪!
这首古风诗歌,是诗僧贯休依照南朝前辈所创体例写就。
自古以来,不仅有美酒能醉人,更有离恨如同美酒,让人痴醉,无法自拔。
想起一路走来尽是生离死别的人群,这乱世里,滚滚东去的,哪里是浩荡江水,分明是天下儿女的眼泪!
第一二句化虚为实,离恨不仅能饮,而且自古一饮即醉。第三四句,将长江水比作泪,夸张却自然。
这种自然天成,同时带有豪情和无穷意趣的作品,古往今来,只有李白能达到登封造极的地步。这几句诗,确实有李白风韵,后来诗评家评论说:“此种妙思,非太白不能!”
单就这几句来讲,笔者觉得,可以和诗仙一些佳作媲美。
其实,这首诗下面还有四句。只不过前面四句写离恨写得太好,后人更愿意传诵。
因为贯休是个高僧,世间再苦他都能看空,所以随即开始奉劝佛门子弟,对离合悲欢淡然处之:
伊余非此辈,
送人空把臂。
他日再相逢,
清风动天地。
伊,语气组词,无实意;空,只、仅仅。
意思是说,我们既已出家,自然不再是俗人,离别时候只是握手相送,不会大悲;他日相逢,只会感到清风徐来,亦不会大喜。
诗歌一旦写成,就离开了作者,变成了一个可以供人自行解读的文本,后人根据自己喜好和需求,有时会截取诗歌某部分内容进行传播,甚至歪曲诗歌本意,譬如王维《相思》、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