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文的意象法
1. 写作手法 意象 什么意思
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
表达方式就是常见的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其实也属于艺术表现手法)。
修辞手法就是常见的比喻、对比、比拟、对偶、借代、夸张、互文、双关、反问、设问、反复、反语、引用等。 意象 I 意象的基础是“象”,是视觉形象。
但是这个“象”里面还必须包括“意”,即人的主观色彩,这才能构成所谓“意象”。在文学作品里面,对任何景物或事物的描写,都不可能不含人的情绪或意向。
所以金圣叹说,《诗经》三百篇,虽草木虫鱼鸟兽毕收,而并无一句写景。王国维又说,一切景语,都是情语。
根据视觉理论专家R.H.McKim的看法,意象应包含这么几个方面的相互作用:一是客观可见的部分,即Vision;一是想象虚拟的部分,即Imagination;最后是表达构绘的部分,即Composition。作为意象基础的视觉形象,缘于对视觉对象的直接感知。
在这个阶段中,主体与客体进行直接交流,而不是通过语词或概念,具有明显的直觉特征;而客体之象通过视觉进入意念之中,染上主体的情感、经验和性格等色彩,意象于是得以最终完成。这个过程可以表示如下:视觉对象(客体) 视觉形象 意象 意识情感(主体) 显然,视觉形象是一个由物象到意象的中介。
视觉对象成为意象的过程,是一个由人的意识情感充分参与的“自然向人生成”的过程。 意象生成的思维过程,与概念思维和逻辑思维是不同的。
由于主要由视知觉和直觉支配,意象生成的过程显示出明显的直觉化和情绪化特征,缺少强势的逻辑范式,使得主体能够随意发挥其能动性根据经验进行自由选择。例如同是写秋天,马致远的视野里是枯藤老树昏鸦, *** 视野里却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景象。
意象的形成机制可能与梦的形成机制一致。精神分析学说中,梦是一个重要的分析对象,弗洛伊德指出,梦程序的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某种思想,或某些意识的思想在梦中都物象化了,且以某种情景来表现,就像亲身体验过”;他还指出,“梦中大部分的经历为视象;虽然也混有感情、思想及他种感觉,但总以视象为主要成分”。
梦所具有的形象性、象征性和模糊性,与意象十分相似。梦的运作是直观的,与意象的生成方式是完全一致的。
当然,意象,尤其是文艺作品中的意象存在人的有意识的选择和参与,比梦可能具有更多的理性因素。 意象在诗歌领域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诗歌通常是形象的,鲜明的,这是因为诗歌中普遍运用意象操作。而意象操作,又为展开联想和发挥想象创设了巨大的空间。
诗歌的意象本来与直觉关系密切,它又能诱导直觉产生顿悟,打通诗歌读者的自觉意识与无意识心理(unconcious mind)之间的屏障,使读者平时沉潜于心的无语的无意识体验被唤醒,从而产生***鸣。事实上,那些打动我们的诗歌往往使我们感到,诗人说出了我们早有的但从未说出的某种感觉。
出于结构的原因,诗歌的意象组织是有逻辑性的。但是意象自身不具备明显的逻辑性。
这使诗歌中意象的体会和理解需要顾及两个方面:一是注意诗歌意象组织的逻辑结构;二是通过经验、联想、想象等非推理方式把握意象的非逻辑性内涵。这样,诗歌的读解就必然呈现个性化和多元化特征。
李商隐的诗迷离淌恍,早就有人哀叹“一篇《锦瑟》解人难”。其实“诗无达诂”,不必强解,更不可强求一律。
古人早就说过一句极为聪明的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们引述这话不是故弄玄虚,而只是陈述和强调诗歌阅读中的一个事实。
现代心理学已经说得很清楚:我们意识深处埋藏着难以数计的心理内容,而我们能够用语言表达的仅仅是极小极小的一部分。 II 意象是意中之象。
意象的象是与人密切相关的。从哲学的观点看,一轮月亮挂在空中,如果不被人看见,那么它对人来说,可以认为是不存在的,它没有被言说的任何可能。
实际上,只有能被人的心灵反映的客观事物;独立于人的心灵之外的“客观”事物对人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当诗人吟咏“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的时候,月亮进入人的视野,就与人的存在状态互相关联了。
意象不是物象,它是艺术表现的产物,不是现实的当下呈现的,而是以想象、回忆等形式再现的;它是一种形象意识,包含着图像意向。但意象的生成可以来源于人的外部世界的可见之象。
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这些密集的意象,都是名物,是来自视觉直接感知到的外部对象。而内心想象的非外部世界中客观存在的名物,如天使,仙女,在意念中是可视的,与视觉经验相关,故仍然可以构成意象。
意象也不一定非是可见之象,也可以是可察之态。如: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又如: 江南三月,暮春草长,杂花生。
2. 选择一个意象写作文,怎么写着重解决学生写好作文的问题。
要想从各方面一下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不可能的,我们要科学有序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才能让他们写好作文。1、字迹工整(在以上要求基础之上);只要学生写作做到不离题、有话可说、层次分明、字迹工整就给满分。
训练周期:10—30次习作。2、无错别字(在以上要求基础之上);学生能做到就给满分。
训练周期:20—30次习作。3、语句通顺(在以上要求基础之上);学生能做到就给满分。
训练周期:20—30次习作。4、内容具体(在以上要求基础之上);学生能做到就给满分。
训练周期:20—30次习作。5、详略得当,中心突出(在以上要求基础之上);学生能做到就给满分。
训练周期:20—30次习作。6、语言生动,能使用多种修辞手法(在以上要求基础之上);学生能做到就给满分。
训练周期:20—30次习作。7、审题立意,构思精巧(在以上要求基础之上);学生能做到就给满分。
训练周期:20—30次习作。8、拟好标题(在以上要求基础之上);学生能做到就给满分。
可只让学生训练拟题,不用写全文。训练周期:20—30次习作。
9、开“凤头”(在以上要求基础之上);学生能做到就给满分。可只让学生训练写开头,不用写全文。
训练周期:20—30次习作。10、结“豹尾”(在以上要求基础之上);学生能做到就给满分。
可只让学生训练写结尾,不用写全文。训练周期:20—30次习作。
评价体系:坚持整体性、方向性、民主性、科学性、激励性能的五性原则,建立学生作文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教师千万不要吝啬,舍不得给分。
每次作文分数应该至少让60%的同学获满分,甚至100%满分。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培养写作兴趣,培养写作热情,使每一位学生都想写、争写、乐写。
3. 怎样在作文中运用意象合理选用意象,是可以让作文快速摆脱平淡、翻出新意的有效途径之一。
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作文忌直白,尤其是记叙文和散文的情感表达更需委婉含蓄,近几年许多高考优秀作文往往通过睹物思人的方式,表现浓浓的亲情、友情,最终赢得高分。细读这些文章你会发现,合理地选用“物”即借助“意象”来寄托或表达感情,可以为作文涂染上更多的个性化的色彩,使情感的表达更生动细腻别有一番韵味,给阅读者留下更多回味的空间。如福建高考满分作文《浸泡过的陈山楂》的开头:“小时候住在外婆家,那里的人都称那叫‘沟子里’,因为实在太偏僻了。像别的农村孩子一样,小时候的我也常赤脚遍山地跑。和伙伴们最爱做的事,便是在树林里,找陈山楂。现在已经都找不到陈山楂了,那和别的山楂果儿不一样,陈山楂的味道是又苦又甜的,生活的味道。……我喜欢把手伸进枝桠的最里处,摘那些鲜红饱满的陈山楂,那样的果儿才苦。我并不是喜欢尝这苦,而是外婆的手能把这苦,变得愈发香甜。”文章要表现外婆的爱,抒写我对外婆的思念之情,可是文章起笔不写外婆,而是先从摘“陈山楂”写起,然后引出了外婆为自己炒陈山楂的回忆。“陈山楂”这一意象使外婆的形象更加生活化形象化,如此使得文章的情感表达愈发温婉细腻充溢着真情实感,也便更有感人的力度了。
再如山东省2007年高考满分作文《母亲手中的稻草绳》,作者就是选用了“稻草绳”这一意象来贯穿全篇,在生活的艰难中母亲为了孩子能够完成学业,日夜操劳,母亲“那双永不停息的手”和“那一颠一颠的稻草绳”,成为“我”永不褪色的记忆,陪伴“我”走过了一年又一年。“稻草绳”这一意象不仅是全篇行文的线索,更重要的是它凝结着母亲深沉的爱,也诉说着一份自强不息,让“我”久久铭记。表现母爱的文章有很多,其中也不乏文笔细腻者,为什么这一篇能够进入阅卷老师的视野,最终获得满分作文的殊誉,我想这与作者巧妙选用的意象是分不开的,也许正是这一段小小的稻草绳勾起了阅卷老师内心最遥远最温暖的记忆,让他们重温了那份艰难中的母爱。
这样看来,记叙文和散文的写作中合理地选用意象,可以使文章原本平常的情感表达焕发出一种别样的诗意的味道,就如同藏在我们记忆深处的一幅水墨画,淡淡的墨色中始终氤氲着一种难以言说的美感,如此又怎能不使阅读者怦然而心动?
4. 选择一个意象写作文,怎么写着重解决学生写好作文的问题。要想从各方面一下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不可能的,我们要科学有序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才能让他们写好作文。
1、字迹工整(在以上要求基础之上);
只要学生写作做到不离题、有话可说、层次分明、字迹工整就给满分。
训练周期:10—30次习作。
2、无错别字(在以上要求基础之上);
学生能做到就给满分。
训练周期:20—30次习作。
3、语句通顺(在以上要求基础之上);
学生能做到就给满分。
训练周期:20—30次习作。
4、内容具体(在以上要求基础之上);
学生能做到就给满分。
训练周期:20—30次习作。
5、详略得当,中心突出(在以上要求基础之上);
学生能做到就给满分。
训练周期:20—30次习作。
6、语言生动,能使用多种修辞手法(在以上要求基础之上);
学生能做到就给满分。
训练周期:20—30次习作。
7、审题立意,构思精巧(在以上要求基础之上);
学生能做到就给满分。
训练周期:20—30次习作。
8、拟好标题(在以上要求基础之上);
学生能做到就给满分。可只让学生训练拟题,不用写全文。
训练周期:20—30次习作。
9、开“凤头”(在以上要求基础之上);
学生能做到就给满分。可只让学生训练写开头,不用写全文。
训练周期:20—30次习作。
10、结“豹尾”(在以上要求基础之上);
学生能做到就给满分。可只让学生训练写结尾,不用写全文。
训练周期:20—30次习作。
评价体系:
坚持整体性、方向性、民主性、科学性、激励性能的五性原则,建立学生作文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教师千万不要吝啬,舍不得给分。每次作文分数应该至少让60%的同学获满分,甚至100%满分。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培养写作兴趣,培养写作热情,使每一位学生都想写、争写、乐写
5. 选择一个意象写作文,怎么写着重解决学生写好作文的问题.要想从各方面一下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不可能的,我们要科学有序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才能让他们写好作文.1、字迹工整(在以上要求基础之上);只要学生写作做到不离题、有话可说、层次分明、字迹工整就给满分.训练周期:10—30次习作.2、无错别字(在以上要求基础之上);学生能做到就给满分.训练周期:20—30次习作.3、语句通顺(在以上要求基础之上);学生能做到就给满分.训练周期:20—30次习作.4、内容具体(在以上要求基础之上);学生能做到就给满分.训练周期:20—30次习作.5、详略得当,中心突出(在以上要求基础之上);学生能做到就给满分.训练周期:20—30次习作.6、语言生动,能使用多种修辞手法(在以上要求基础之上);学生能做到就给满分.训练周期:20—30次习作.7、审题立意,构思精巧(在以上要求基础之上);学生能做到就给满分.训练周期:20—30次习作.8、拟好标题(在以上要求基础之上);学生能做到就给满分.可只让学生训练拟题,不用写全文.训练周期:20—30次习作.9、开“凤头”(在以上要求基础之上);学生能做到就给满分.可只让学生训练写开头,不用写全文.训练周期:20—30次习作.10、结“豹尾”(在以上要求基础之上);学生能做到就给满分.可只让学生训练写结尾,不用写全文.训练周期:20—30次习作.评价体系:坚持整体性、方向性、民主性、科学性、激励性能的五性原则,建立学生作文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教师千万不要吝啬,舍不得给分.每次作文分数应该至少让60%的同学获满分,甚至100%满分.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培养写作兴趣,培养写作热情,使每一位学生都想写、争写、乐写。
6. 写一篇秋天的作文300字,采用意象手法叶子黄了,菊花开了,秋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到我们身边。
在我的眼中,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
田野里,到处都是黄灿灿的,像铺了一地的金子。棉花朵朵白,大豆粒粒饱,高粱涨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农民伯伯怀着喜悦的心情正忙着收割呢!真是一般迷人的景象啊!在我的眼中,秋天又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季节。
果园里,果实累累,柿子上的柿子像一盏盏红灯笼;苹果红彤彤的,像小朋友的那一张张可爱的脸蛋;那一串串紫里透青、青里透亮的葡萄拥挤在一起正在说悄悄话呢!红玛瑙似的枣子也挂满了枝头······正让人馋涎欲滴。在我的眼中,秋天像个淘气的孩子,它把绿树换成了金装,金色的叶宝宝在秋中飒飒作响,好像在轻快地歌唱,又像在窃窃私语,它们正在倾诉秋的喜悦呢!我爱我眼中的秋天。
7. 带意象的作文春日意象
河水在流逝,水花起起落落,映进我暇想的脑海,阳光那么美好犹是精灵
倚栏而坐,思念绵绵,轻快的音乐一遍遍重复,现实的剩活好像画家的水墨画, 燕子突来突往,影响我的思索。春天以来花儿开放,一切都让人意想不到。
花儿在村子里怒放,二胡的声乐时时晌起,一切都日以为常,而我依旧漫步
在那时光铺造的路上
易逝。易逝。仿佛什么都在时间里流逝。
——————————————————————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用心、细心为您答疑解惑;
如果本题还有什么不明白可以追问,如果满意请记得采纳;
如果有其他问题请采纳本题后,请指向我的图像点击向我求助,答题不易,请谅解,谢谢。
祝学习进步,步步高升!
8. 作文写哪些核心意象好核心意象——我的理解,一篇文章塑造的主要形象.做为塑造形象,应该形神兼备.
余以为真实是散文的生命.著名作家废名说得好:“凡属有生命的文学,都是写实的.中国后来的人之所以不懂得三百篇,便因为后来的的文学失掉了写实精神,而三百篇是写实的.什么叫做‘写实的'呢?写实便是写实生活,文学题材便是实际的生活.”真正的文学在基层,在民间.散文的生命在于真实,这是一个基础.如果塑造的形象失去真实,必会毫无意义.
那日读苏联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的散文.第一感觉就是真实.通过写人,写草木,写大自然时,都透出浓浓的情来.巴乌斯托夫斯基强调:“一个人知道得愈多,他便感受得越深,诗意便把他包围得更紧,他也就愈幸福……”他还说“不懂得林中空地和沼泽上都长什么草,天狼星从哪里升起,白桦树叶和山杨树叶有什么区别,起什么风会下雨或干旱,会是阴天或晴天……就不要写书.”这是强调作家要深入生活,要融入生活.
著名散文家单复说过:散文是血泪灌润的花朵,好散文都是传达作家真性情的.古人说:“为情而造文”,巴金说:“把心掏出来给读者.”真实是散文的生命.散文之所以走俏,也缘于此.
现在很多文章空洞、言之无物,或曰文章空洞症.看起来华丽,实则如同商场里没有生命的模特.如果大家都说的是言不由衷的空话、假话、大话、套话、泛泛话……这样的文章少读为妙.
单复说得好:“情之所钟,正是创作的动力,无论是有感而发,或有所为而作,都不能出之冷漠寡情的纯理性态度.思想固然极端重要,但没有血肉的思想是苍白无力的.思想感情总是互为里表,互相渗透的.真情实感,真心话,是作者和读者赖以建立牢固而优美的感情的桥梁.”